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7篇
  免费   755篇
  国内免费   841篇
测绘学   146篇
大气科学   478篇
地球物理   1132篇
地质学   1478篇
海洋学   923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376篇
自然地理   48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213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LATE CENOZOIC TECTONICS ALONG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SOUTHERN TIAN SHAN, WEST CHINAgrants 4 98340 50and 4 9732 0 90fromtheNSFofChina;;andproject96 913 0 7 0 1fromtheMinistryofSci enceandTechnology ,China…  相似文献   
952.
利用从区域精密水准重复测量资料中分离提取区域性垂直应变率与跨断层形变观测相配合生成的动态图像方法,分析了发生于滇西和祁连山-河西地形变监测区及附近的丽江(Ms7.0)、门源(Ms6.4)等中强以上过程中的区域垂直应变率动态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孕震过程区域垂直应变率动态信息的时空非均匀性与应变能积累状况的研究探讨,提出了一些根据区域垂直应变率动态信息判定中短期强震危险区的判据。  相似文献   
953.
为研究中国大陆东南部的边缘海动力学,基于中国大陆和福建区域的GPS观测网 以及环绕中国大陆的IGS(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跟踪站在1994—1997年间的测量数据, 建立块体运动和块内变形两种力学模型,研究了福建及其邻近海域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 和应变率场.结果表明:无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在中国大陆周边框架内,或相对于台湾而言,福 建及其邻近海域均整体地向着东南或东偏南方向,即指向海洋的方向作水平运动.运动平均 速率为11.2±3.0mm/a(福建网)或14.0±4.0mm/a(全国网).然而在福建区域内还存在着 一种由海洋指向大陆内部的北西向运动,其运动平均速率为 3.0± 2.6mm/ a.区域应变率场 主压应变方位为NW(NWW)-SE(SEE).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通过中国大陆内部各 块体间的侧向传递和菲律宾海板块对台湾(欧亚大陆东南沿)的仰冲与挤压,同时作用到福建 及其邻近海域。此种联合作用现今仍在继续进行中,前者的影响比后者更强烈,但前者形成的 速率场均匀,而后者不均匀。  相似文献   
954.
陈宇坤  聂永安 《地震学报》2000,22(6):596-605
通过对坚固体孕震模型应变能密度场动态变化的模拟研究,对地震孕育过程、初始破裂、始裂条件和破裂的传播方向等问题取得了进一步的认识.结果表明:孕震过程初期,软弱体部位应变能密度水平很高,但在孕震过程后期,其应变能密度增量水平变小,坚固体及其与直立断层交汇部位的应变能密度增量迅速变大,成为应变能密度增量最大的地方,从而使弹性模量比较大的坚固体与直立断层交汇处成为最先破裂发震的部位.破裂在直立断层端部的坚固体内沿着与断层成近于直交的方向传播,这样,理论上确定的破裂方向与实际计算的破裂方向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相似文献   
955.
凉山活动构造带晚新生代变形特征与位移规模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凉山近南北向活动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鲜水河 -安宁河 -则木河 -小江断裂带中段东侧 ,与鲜水河断裂带左阶雁列 ,与小江断裂带右阶雁列。大体呈南北或北北西方向展布的凉山构造带 ,自北而南主要包括普雄河断裂、布拖断裂和四开 -交际河断裂。晚新生代以来的活动 ,凉山南北向构造带以明显的左旋走滑为特征 ,相应的倾滑位移分量不大。初步统计得到其晚第四纪以来的走滑速率为 2mm/a左右 ,晚新生代以来位移规模 13.5~ 15.5km。凉山活动构造带的活动 ,弥补了鲜水河 -安宁河 -则木河 -小江断裂带中段安宁河 -则木河断裂带活动存在的位移和速率亏损 ,对于全面评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地壳运动和变形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6.
西藏东南部嘉黎断裂新知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金卫  沈军  曹忠权 《地震地质》2000,22(4):344-350
野外调查表明 ,西藏东南部的嘉黎断裂带从那曲到嘉黎由三段呈雁行排列 ,大致沿N60°W方向延伸 ,其东南段在波密附近向南转折 ,沿贡日嘎布曲向南南东过上察隅和下察隅后转为近南北向延入缅甸境内与什阶断裂相连。嘉黎断层全新世以来活动性不强 ,其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约为 4mm/a。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虽然总体上嘉黎断裂的新活动不强 ,但在局部与张性盆地相邻的地段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 ,在这些段上沿断裂发育晚第四纪地表破裂 ,横跨断层的冲沟和河流被错断 ,其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达到 15mm/a。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只局限在盆地中 ,盆地以外则截然终止 ,不复存在。从上述事实看 ,嘉黎断裂的走滑活动似乎是伴随张性活动而产生的 ,在断层几何和活动特征上类似于横切大洋中脊的转换断  相似文献   
957.
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食物选择性及滤除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于1996年8-12月,分别从青岛海洋大学太平角实验基地和胶南市水产养殖研究所采集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规格的两种贝类对4种不同大小藻类的选择性及吕温对其滤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小贝的摄食率随藻类规格的增大而增加;而大贝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海湾扇贝对中等规格(ф=5.55-5.79um)的藻类、太平洋牡蛎对小规格(ф=4.35um)的藻类具有  相似文献   
958.
半连续培养氮磷浓度、更新率对三角褐指藻采收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均匀设计,在室温下研究了半连续培养中氮、磷浓度,更新率对三角褐指藻采收量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显示,对16d更新期,氮、磷浓度分别在0.5~35.9mg/L和0.3~12.1mg/L范围对采收量无影响,但氮浓度在8d前宜用0.5mg/L。更新率增加,藻浓度下降,藻生长率增长。据16d方程,最适更新率为18.2%,每ml培养体积日采收量可达667000细胞。  相似文献   
959.
报道使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石油烃降解 细菌对柴油的正烷烃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石油烃降解细菌对正烷烃有明显的降解作用, 混合菌株的降解率明显高于单菌株的降解率;在20℃的条件下,经过21d后,绝大部分的正 烷烃被降解。总的降解率为94.93%, 其中细菌的降解率为75.67%, 理化因子降解率为19.26% ;温度对正烷烃的降解率有明显的影响,在10℃时,其降解速度较慢,20℃降解加快,35℃ 温度使正烷烃的降解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960.
雨生红球藻光合和呼吸速率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于1994年在青岛以单细胞雨生红球藻为实验材料,利用MCM改良配方制作培养洲,采用测溶解氧的方法,进行了光合和呼吸速率测定。结果表明,雨生红球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不仅与温度、光照强度有密切关系,同时还与其生活史中不同发育阶段有关。17℃、25℃、33℃时,雨生红球藻游动细胞光饱和点光强度分别为260μE/(m^2.s)、320μE/(m^2.s)、320μE/(m^2.s)左右,光补偿点光强分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