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对中国新生代以来构造-地貌形成的认识,必须建立新生代重大环境事件的年代序列,既需要不同地区构造变形、隆升年代学的依据,又需要宏观背景的把握。现今中国大陆构造-地貌格架及相关问题,诸如青藏高原的隆升、西部北西西向盆-山地貌和东部北北东向阶梯状盆-山地貌的形成时代、发育过程等,一直是地学界关注但尚未得到统一认识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青藏高原隆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隆升年代学和古高程信息的数据,使得对其开展定量分析成为可能。青藏高原何时形成现今的高原面貌?这是国内外学者长期争议的科学问题。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对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开展了20余年研究,发现柴达木作为一个现今的高原盆地经历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全过程,高原隆升和环境变迁的所有事件,在盆地的沉积、构造上都有比较完整的记录,因此它可以作为青藏高原隆升大阶段划分的最佳参考时空坐标,并依此提出古近纪期间(55~24 Ma)青藏高原整体并未隆升;青藏—闽粤高原的初次隆升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3~17 Ma),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基本被夷平;形成现今高原面貌的末次快速隆升发生在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3.6~0.8 Ma)和中更新世之间。新生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中国构造-地貌格架的形成,直接影响了中国和全球气候环境的变迁以及古人类迁徙的路径,因此需要地质学家、古气候和古人类学家共同探索,对中国及亚洲新生代以来古地貌、古气候变迁的历史和中国古人类的发源与迁徙得出科学的结论。本文通过青藏高原分阶段隆升依据的论证,阐明青藏高原隆升与中国构造地貌形成、气候环境变迁的关系,并探讨中国古人类迁徙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2.
83.
为了定量地计算滇西高原的隆升幅度,在滇西中甸、保山、景东、景谷四地分别取新近纪煤岩样,在野外实测煤层上覆地层残留厚度和测得样品的镜质组反射率并确定有效作用时间后,根据三者关系曲线图计算出成煤时的最大古地温和最大埋深,进而计算出滇西高原上新世时期自北而南的隆升幅度在1500~1700m之间。该时期隆升表现出总体均匀抬升的特征。  相似文献   
84.
蚌埠隆起区金矿控矿条件及找矿信息标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蚌埠隆起区成矿地质条件有利,第四系覆盖严重,基岩露头零星,运用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可以指导本区地质找矿工作.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和重砂等资料,通过信息之间关联和转换规律的研究,确定地质体在三维空间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成矿信息特征,建立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开展成矿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85.
黄河中上游河段是横贯整个“柴达木 -祁连山活动地块”的贯流水系。通过对青海共和至宁夏石嘴山段长约 180 0km的黄河中上游阶地的系统考察、阶地剖面实测和年代测定 ,绘制了该河段的阶地纵剖面图。综合分析各段的阶地级数、高度、年代及变形特征得到以下认识 :该流域可划分为若干个次级活动地块 ,表现在不同地块之间的阶地抬升幅度和速率存在较大差别 ;活动地块内部在较大程度上具刚性特征 ,表现在块体内部阶地级数、高度和形成年代基本相当 ;阶地纵剖面反映的本区活动地块自 1.6MaB .P .以来的抬升量大于 3.6~ 1.6MaB .P .的抬升量 ;柴达木 -祁连山活动地块距今 1万年以来和 15~ 2 0万年间存在 2次强烈的构造抬升运动  相似文献   
86.
Under strong seismic excitation, a rigid block will uplift from its support and undergo rocking oscillations which may lead to (complete) overturning.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solutions to this highly nonlinear vibration problem are first highlighted in the paper and then utilized to demonstrate how sensitive the overturning behavior is not only to the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content of the base motion, but also to thc presence of strong pulses, to their detailed sequence, and even to their asymnletry. Five idealised pulses capable of representing "rupture-directivity" and "fling" affected ground motions near the fault, are utilized to this end : the one-cycle sinus, the one-cycle cosinus, the Ricker wavelet, the truncated (T)-Ricker wavelet, and the rectangular pulse "Overturning-Acceleration Amplification" and "Rotation" spectra are introduced and presente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ing is then developed as an alternative numerical solution. The neural network analysis leads to closed-form expressions for predicting the overturning failure or survival of a rigid block, as a function of its geometric properti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citation time history. The capability of the developed neural network modeling is validated through comparisons with the numerical solution. The derived analytical expressions could also serve as a tool for assessing the destructiveness of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for structures sensitive to rocking with foundation uplift.  相似文献   
87.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青藏高原新生代以来地表高程持续强烈抬升,在利用磷灰石FT年龄进行高原绝对隆升速率计算时应引入古地表高程参数,而通常使用的“径迹年龄-地形高差法”却没有考虑到不同时期的古地表高程问题。为此,笔者试提出高原隆升速率计算的“径迹年龄-海拔高程法”,即以同一参考质点(样品点)在不同时期的海拔高程差作为绝对抬升量,以绝对抬升量除以时间得出隆升速率。本文讨论了改进后方法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及合理性。鉴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具有明显的脉动性与幕式作用特征,多数情况下FT年龄可能大致代表构造抬升与剥露事件的年代。  相似文献   
88.
太行山构造岩浆带K-Ar法同位素年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照华  邓晋福 《现代地质》1996,10(3):344-349
500余个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统计特征表明,目前所取得的K-Ar法同位素年龄的统计峰值不能直接用来表示地质体的形成年龄,而是记录了区域造山抬升剥蚀的历史。利用不同地质样品的冷却年龄峰值,可以定性地估算区域隆升速率和隆升高度。在这个前提下,太行山构造岩浆带在中生代时期的抬升速率为0.421~0.253mm/a,隆升高度为8799~5288m。  相似文献   
89.
中吉天山隆升时代对比——裂变径迹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吉天山成矿带境内外天山在成矿时代、矿产种类、矿床规模等多方面存在重大差异。它们的成矿条件基本类似,是否因为保存条件的不同而产生这种差异值得关注。文章对采自吉尔吉斯斯坦北天山(境外西天山)的磷灰石样品进行了裂变径迹测试分析和温度-时间反演模拟研究,表明吉尔吉斯斯坦北天山在中新生代发生了四期抬升剥露作用,分别为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始新世和渐新世,且不同区域其抬升剥露史也不相同:晚侏罗世的抬升局限于伊塞克湖南岸的泰尔斯山脉,始新世的抬升主要发生在伊塞克湖南北两侧的泰尔斯山脉和昆格山脉,晚白垩世和渐新世的抬升为吉尔吉斯斯坦北天山整体抬升。与东部境内西天山对比表明,境内西天山整体隆升时间较早,历时较长,有可能隆升剥蚀程度超过境外西天山,从而造成了成矿方面的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90.
鄂西山区存在广阔的峰顶面,具体表现为许多中低山顶部起伏平缀,“一望如平湖”.过去,一直把它视力被构造运动抬升的“准平原”——“夷平面”.经十多年来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山区自早中生代以来一直保持为区域性分水地带,山顶上存在较强烈风化剥蚀均夷的地貌发育过程,并使山顶面上的风化剥蚀残留物质不断地更新.因此认为该山区的峰顶面力构造运动缓慢抬升基础上,不断地遭受强烈风化剥蚀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