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5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263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302篇
地球物理   276篇
地质学   585篇
海洋学   228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2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991.
含片钠铝石砂岩与地层水相互作用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桂茹 《世界地质》2010,29(3):442-449
不同温度(100℃、150℃和200℃)地层水对含片钠铝石砂岩的改造作用研究显示,随着温度升高,砂岩的溶解程度逐渐增强,样品中片钠铝石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在片钠铝石溶解的同时,200℃时样品表面有高钠长石和绿泥石生成,且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在150℃和200℃时有某种未知的碳酸盐矿物生成,生成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100℃时片钠铝石的微弱溶解及150℃和200℃时碳酸盐矿物的生成表明,在地层条件下以片钠铝石等碳酸盐矿物形式捕获的CO2能够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992.
陈骁  李忠权  陈均亮  李洪奎  张彤 《地质通报》2010,29(203):305-311
松辽盆地的构造反转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保存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往的研究认为,松辽盆地晚期经历了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纪的多期反转。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进行剖面与平面的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嫩江组沉积末期为南北向差异升降活动,未引起地层褶皱变形和构造格局的改变,该期形成了区域伸展不整合面;明水组沉积末期松辽盆地从区域拉张转为挤压,盆地表现为东西向缩短,构造格局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反转构造,该期构造反转奠定了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进一步证明,松辽盆地不同方向的反转构造带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993.
模拟氮沉降对温带阔叶红松林地氮素净矿化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埋置PVC管的树脂芯方法原位测定了不同氮形态及其剂量作用下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地0~7 cm和0~15 cm土壤氮素净氨化、净硝化和净矿化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近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对照处理不同土层氮素年净矿化量中以净氨化占主导地位,约占净矿化量的53%~72%,高剂量NO3-N的输入使该比例减少至37%~66%,而NH4-N的输入却使该比例增至86%~92%.随着模拟氮沉降量增加,土壤氮素年净矿化量也随之增加,尤其外源NH+4-N输入对净矿化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但随着施肥年限的延长,这种促进作用逐渐减弱.与林地0~15 cm土壤相比,氮沉降量增加对0~7 cm土壤氮素净氨化和净矿化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尤其是NH4Cl处理的促进作用更大.通过将实验结果与前人报道的野外原位观测整合,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土壤氮素年净矿化量随着氮素年沉降量的增加而增大,氮沉降量对不同区域森林土壤氮素年净矿化量的贡献率约为38%;大气氮沉降量、森林有机层pH及其碳/氮比值可解释不同区域森林表层土壤氮素年净矿化量一半的变化.研究结果将利于有效预测区域林地氮素净矿化量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994.
南京北郊冬季大气气溶胶及其湿清除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WPS(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雨滴潜仪和雾滴谱仪测量了2007~2008年冬季南京北郊大气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和降水强度,分析了气溶胶粒子的分布特征以及气溶胶粒径与湿清除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溶胶粒子具有明显的双峰型R变化特征,数浓度主要集中在0.02~O.2μm粒径范围内,受汽车尾气排放、混合层高度变化以及颗粒物水平输送的影响较大.降雨、降雪和雾过程都对气溶胶粒子有不同程度的清除,降雨和浓雾对核模态和粗模态的气溶胶粒子的清除能力显著,降雪对粒径小于0.03μm的气溶胶粒子的清除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995.
“海棠”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成因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岳彩军 《大气科学》2009,33(1):51-70
2005年7月19日08时~20日08时“海棠”(Haitang)台风登陆福建省前后24小时期间, 带来一次明显降水过程, 且台风北侧降水较南侧强, 呈明显非对称分布。利用WRF模式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基于模拟结果, 不仅分析研究了相对湿度、 垂直上升运动场, 同时还进行改进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 以及计算分析地形抬升和地表摩擦的强迫作用, 定量分析“海棠”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形成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 WRF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此次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主要降水落区, 以及300 mm以上极端强降水的强度、位置, 模拟效果令人鼓舞。(2) 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可能是造成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3) 台风北侧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明显较其南侧强, 进一步计算分析发现, 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场也呈明显非对称分布, 且台风北侧强于南侧。(4) 地形因子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约是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的1.6~2.5倍, 且地表摩擦作用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约是地形抬升作用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的2~3倍。  相似文献   
996.
山西省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减排对硫沉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ATMOS长距离传输模型,对2006—2007年山西省燃煤电厂通过关停小机组及增设脱硫设施所减少的SO2排放量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整个模拟范围内的总S沉降和干/湿S沉降分布特点,探讨了关停小机组及增设脱硫设施减少SO2排放量的效果。结果表明:2006—2007年间山西省燃煤电厂装机容量增加,但SO2排放及其导致的S沉降量持续下降,表明二氧化硫减排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差分吸收光谱仪DOAS(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对2007年11月-2008年1月南京北郊大气SO_2、NO_2和O_3进行了观测.结合Parsivel降水粒子谱仪和自动气象站的资料,对冬季大气污染气体的浓度变化规律及降水和风速风向对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北郊大气SO_2浓度较高,呈明显双峰特征,分别在12时(北京时,下同)和00时达最大,受附近排放源的影响最大,东风及南风时比静风时SO_2浓度更高.降水对SO_2湿清除效果明显,清除系数平均为0.168h~(-1).NO_2气体呈明显单峰特征,在18时达最高值.南京北郊是NO_2源区之一,主要受附近高速公路汽车尾气排放源的影响.静风时NO_2浓度最高.O_3浓度受NO_2的影响较明显.O_3日变化呈单峰特征,在15时达最大值,静风时O_3浓度最低.降水对O_3的间接影响较明显,在降水时,白天由于太阳辐射较弱,O_3浓度降低;夜晚NO浓度较低,使得O_3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998.
秋季在北京城郊草地下垫面上的一次臭氧干沉降观测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9月23日至10月13日, 在北京昌平区蟒山森林公园内, 利用浓度梯度观测法研究了秋季草地下垫面上臭氧的干沉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 整个观测期间, 臭氧干沉降通量和干沉降速率平均值分别为-0.40 μg?m-2?s-1(负号表示方向指向地面) 和0.55 cm/s。 (2) 臭氧干沉降通量和干沉降速率受观测点山谷风的影响, 当白天谷风主导时, 臭氧的干沉降通量最大, 其平均值为-0.67 μg?m-2?s-1; 在山风、 谷风转换期间, 其平均值为-0.44 μg?m-2?s-1; 夜间山风主导时最小, 为-0.26 μg?m-2?s-1。臭氧干沉降速率也呈现同样的变化规律, 三种情形下的平均沉降速率分别为0.74 cm/s、 0.50 cm/s和0.47 cm/s。 (3) 利用阻力模型计算了臭氧的植被冠层阻力 (Rc), 结果表明: 由于白天植被的光合作用, 叶面气孔打开, 冠层阻力相对较小, Rc 的平均值为109.0 s/m; 夜间植被叶面气孔关闭, 阻力有明显升高, Rc的平均值为217.7 s/m; 在整个观测期间, Rc的平均值为184.0 s/m。  相似文献   
999.
河南省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非地转湿Q矢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NCEP/NCAR格点分析资料,根据非地转湿Q矢量对2005年8月28-29日河南省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试图找出非地转湿Q矢量与大暴雨过程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区和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区以及上升运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产生在低层负的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区域内,非地转湿Q矢量所激发的次级环流有利于暴雨的维持和发展,暴雨落区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一侧。  相似文献   
1000.
The total dust column and the dry deposition flux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optical properties that were measured by a shipboard sun photometer POM-01 MKⅡ in a cloud-free and nonfrontal dust condition on 24 April 2006. The total dust column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an integration method of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the mean value was 1.42±0.30 g m-2. A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otal dust column and the 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 with a linear factor of 2.7 g m-2 over the Sahara was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total dust column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were lower than these calculated by the integration method. A reasonable factor of 3.2 g m-2 was achieved by minimizing the standard deviation (SD) of the two methods. The two layers model, which includes the deposition processes of turbulent transfer, Brownian diffusion, impaction and gravitational settling over the sea’s surface,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dry deposition flux; the mean value was 5.05±2.49 μg m-2 s-1. A correlation among the total dust column, dry deposition flux, AOD, and effective radius was discuss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otal dust column and the AOD was better than that between the total dust column and the effective radius; howev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ry deposition flux and the effective radius was better than that between the dry deposition flux and the A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