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246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提出川滇地洼系“四层楼”铜矿床序列的形成与陆壳演化的成生联系,是与本区陆壳由前地槽—地槽—地台—地洼演化各阶段与之相匹配的成矿作用的产物.与此同时,并总结了本区“四层楼”铜矿床序列的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新生性、旋回性及层控性四大特点和多因复成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据珠江口周年(1987年2月至1988年2月)调查资料,分析了珠江口桂山岛附近海域的三氮变化规律,讨论了三氮之间的相互关系,通量和停留时间以及各种因素对三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江河口水中三氮的时空分布具有夏、冬季含量高,春、秋季含量低,并随向外海方向递减的特点;三氮之间的关系可分别用倒指数方程Y=exp(A+B/X)的数学模式描述;NH_4-N,NO_3-N,NO_2-N的通量和停留时间分别为33.9,401.0,15.8g·atN/s和3.84,3.96,4.41d。  相似文献   
3.
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统计分析功能,对矿体主要参数进行分析,获得矿体空间特征。认为铅和锌品位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品位与厚度也属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对矿区找矿远景区进行初步圈定,为探矿工程的布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陈志明 《地质科学》1993,28(1):61-67
华南海西—印支成矿期内,成矿序列完整,类型齐全,矿种繁多,为其它成矿期所莫及。沉积矿床需要稳定的地质背景,层控矿床形成的较有利的地质背景是稳中有动。  相似文献   
5.
滑坡稳定性分析与安全系数取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地质灾害中,滑坡灾害分布最广、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大,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对象。滑坡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稳定性分析。论文针对三板溪水电站进水口滑坡和水布垭水电站大岩淌滑坡,分别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块体单元法、有限单元法对稳定安全系数和条间推力分布曲线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各种方法的差异和计算精度,以及各种方法稳定安全系数的取值标准,希望为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有关有限单元法、块体单元法条目的编写和相应的允许安全系数取值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块体单元法计算的安全系数与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的安全系数可以采用相同的取值标准,而有限单元法计算的安全系数取值标准可适当降低;②块体单元法计算的条间水平推力、条间剪切力与刚体极限平衡法(尤其是Sarma法)计算的条间水平推力、条间剪切力非常相近,有限单元法计算的条间水平推力、条间剪切力较小;③分析方法、力学模型与参数取值应与安全系数取值标准相匹配。  相似文献   
6.
滇西潞西上芒岗卡林型金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武  杨世瑜 《云南地质》2005,24(4):354-360
上芒岗金矿赋存于二叠系沙子坡组碳酸岩和侏罗系勐戛组下段砂岩、灰岩中,明显受上芒岗断裂控制,与美国模式卡林型金矿极为相似,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和成因模式。上芒岗地区具有广阔的深部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
滇西水成铀矿勘探综合测井成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志明  张世涛 《云南地质》2005,24(4):386-394
滇西龙川江盆地发现水成铀矿。本文借助地球物理综合测井技术,对龙川江盆地水成铀矿的成矿规律作有益分析和探讨。重点论述滇西水成铀成矿的成矿(沉积)环境及其成矿物征。  相似文献   
8.
Spatial variation of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design and safety of strategic structures. Several model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is variation using statistical, mathematical or physical approaches. The latter approach is not specific to an event. A recent contribution, which uses such an approach and called complete stochastic deamplification approach (CSDA), was developed [1].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earthquake motion induced by the propagation of body waves using the CSDA. Coherency functions are evaluated for the cases of SH–SV–P waves propagating through stratified soil. Results obtained show that the variation of the coherency function is not the same for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mponents and that the motion is more coherent at depth than at the free surface. In fact, we found that the rate of decrease with frequency and distance is not the same if P–SV waves propagate through stratified soil.  相似文献   
9.
铅的成矿机理新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郑大中 《云南地质》2003,22(4):382-394
通过对铅及其氢化物的理化性质,铅矿床矿流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内生锡矿物的化学成分、铅矿物的共伴生矿物特征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认为铅氢化物,铅合金氢化物是铅成矿的主要迁移形式。在强还原、富氢、高压环境下,可随岩浆、热液、热气迁移至地壳浅部。在减压,贫氢,富硫的相对氧化环境;硫化成铅的硫化矿物及其硫盐矿物,或在氢逃逸氧化的贫硫环境;形成铅的单质及铅的合金矿物,并在长期地质事件中叠加,富集成铅矿床。  相似文献   
10.
The attenuation of P- and S-waves in Southeastern Sicily was estimated by applying two different methods in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s. We analyzed waveforms from about 290 local events (0.6≤ML≤4.6) recorded at a three-component digital network.By applying the pulse broadening method to the first P-wave pulse, we found an average Qp value of ca. 140.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requency decay method provided a Qp value of ca. 120, in the low-frequency band (3-9 Hz). Conversely, in the high frequency range (16-27 Hz) the average Qp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ca. 640). The frequency decay method was also applied to S-waves spectra. In the low frequency range (2-5 Hz) the estimated average Qs is ca. 190. As for Qp, also Qs, in the high frequency range (16-27 Hz), is larger (ca. 700). These results evidenced a frequency dependence of both the quality factors Qp and Qs, as commonly observed in tectonically active zones characterized by high degree of heterogene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