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166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2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51.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特定的生存环境,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其空间分布与人类迁徙、文明的传播与扩散有着紧密的联系。新疆是古代陆路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古代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交汇地,非遗丰富多样,但对自然与人文因素与其空间分布关联却鲜有学者研究。通过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新疆(含生产建设兵团)国家级、自治区级484项非遗项目进行空间分析,并首次从历史视角将人类迁徙、古丝绸之路纳入到非遗空间成因中。结果显示:(1)新疆非遗整体为凝聚型,中原文化传入为主体的传统戏剧、曲艺零星分布个别区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等均匀分布,形成多个高密度区;其中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彼此空间近邻,互相依存,相伴而生;天山以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带,古陆路丝绸之路主要驿站成为传统技艺、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大多分布的高密度区域。(2)新疆非遗空间不仅与地貌、河流分布有关,同时古丝绸之路、人类迁徙对非遗的扩散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具有多面性。研究结果对非遗开发,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国家文化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52.
基于地缘环境的“地理位置—地缘关系—地缘结构”分析框架,对北极地区的地缘环境进行全面解析,并进一步分析“冰上丝绸之路”对北极地区地缘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1)北极地区地缘环境复杂,地理位置上,北极位于地球最北端,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拥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是世界主要国家争夺的对象;地缘关系上,涉及到的主体与主题繁多,主要包括北极国家、近北极国家和原住民相互之间的关于领土、经济、能源、权利等多样议题;地缘结构上,北极地区地缘结构经历了“美苏争霸”—“破冰合作”—“新一轮竞赛”3个阶段的演变,当前结构呈现出“中心—次中心—外围”的特征。2)“冰上丝绸之路”的提出顺应了气候变化的趋势,推动北极地区区域合作,近北极国家参与北极事务,原住民保护,从而使地缘结构的中心更加稳定,地缘体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并且进一步拓展了地缘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553.
彭飞  胡锦琳  伏捷  富宁宁 《热带地理》2021,41(6):1188-1198
水产品贸易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水产品有效供给、维护渔业产业链的重要措施。优化水产品贸易网络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扩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借助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选取2000—2019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水产品贸易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水产品贸易网络结构特征,进而分析沿线国家水产品贸易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研究发现:1)2000—2019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水产品贸易变化可划分为2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2000—2008年)为平稳增长期,第二阶段(2009—2019年)为波动发展期。2)水产品贸易网络密度逐渐增大,空间集聚和网络凝聚力逐渐增强,网络的可达性不断提高,呈现小世界的特性。3)水产品贸易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稳定,核心国家的贸易联系紧密,贸易额占整体的一半以上,多边、双边贸易流存在差异,贸易网络的空间非均质性特征凸显;地理区位及距离对其组团有间接的影响,社团划分呈现层级性和地理临近组团的特点。4)水产品贸易网络的空间分异特性较为明显,重要节点国家主要集中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中间中心度高的国家和接近中心度排名靠前的国家具有趋同性,非洲东部及红海沿岸国家的网络中心性影响力较弱。5)在核心国家的水产品市场结构中,中国占据较大份额;国家间的关系变化引起市场结构发生调整;中国水产品进出口品种结构比较单一,进口和出口产品分别主要集中在冻鱼和水产品制品。  相似文献   
554.
为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下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地缘经济关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机理,基于欧氏距离法对地缘经济关系进行测算,并通过扩展引力模型分析地缘经济关系和物流绩效的对外贸易效应。结果表明:西南四省份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依赖程度较高,但地缘经济关系以竞争型为主,且竞争性随时间演化整体上呈逐年减弱的趋势;地缘经济关系对双边贸易具有抑制作用,其阻碍系数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呈下降的趋势;国际物流绩效因子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前其影响强度较小且不显著,而实施后表现为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555.
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is a key compon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a practical way of promoting inclusive globalization by introducing new form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host countries.In this paper,the Thai-Chinese Rayong Industrial Zone(TCRIZ),and the China-Indonesia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KITIC)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evolv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tra-jectories through three interrelated conceptual lenses-policy mobility,actor networks,and partnerships.The actor-network theory provides a lens to analyze how policy mobility and partnerships develop for two industrial zone case studies.The development,which involves a multi-scalar process,is shaped by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 national states,the regional governments and corporations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Three types of trans-national actor partnership networks have been identified,namely,hierarchical partnership,spontaneous partnership,and hybrid partnership.A highlight of the study is the role that the partnerships play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 mobility when it comes to the overseas industrial zones.It is argued that the partnerships are the key to achieving technology transfer on a cross-national basis,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is dependent on partner selection and the roles of the actors in policy mobility.  相似文献   
556.
在参阅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时间、空间、线路和内容四个层次阐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借鉴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的成功经验,以"南海一号"古商船为例,提出了构建海上丝路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完善海上丝路文化研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萃取海上丝路文化主题,形成城市特色文化品牌;整合海上丝路文化与阳江文化,策划"蔚蓝阳江,千年船说"主题形象工程等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557.
环渤海“C型”经济区经济格局的空间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尹鹏  李诚固 《地理科学》2015,35(5):537-543
利用空间自相关指数、经济平均增长指数和空间变差函数,分析1990年以来环渤海“C型”经济区经济格局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空间自相关,高-高、低-低集聚度不断提高,京津唐都市圈、沈大经济带和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集中区,其他内陆县市和省际邻接地区是冷点集中区;经济增长空间集聚,高增长率转化快,热点区跃迁特征明显,1990~2000年呈不规则的团块状零散分布,2000~2010年呈带状集中分布于辽西北,省内经济差异不断缩小,而省际经济差异逐渐增大;经济发展的结构化分异显著,空间自组织性增强,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减弱,以东部沿海为中心,向周边多峰值递减,西南与西北内陆始终处于低谷。最后,从区域战略政策、经济产业基础、区位与交通条件探讨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558.
在伟大丝绸之路复兴的新历史阶段背景下,结合全球和区域市场一体化,文章分析了城市群这一最为重要增长极形成的关键因素和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区域空间组织问题。在欧亚地缘战略中哈萨克斯坦具有横贯中西的区位优势,文章综合评估了哈萨克斯坦城市群发展的可能方向、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及其影响范围。研究表明,哈萨克斯坦当前的城市化过程具有多维特征,城市群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城市的集聚形式预示着定居形式的成熟,并塑造着特有的社会经济空间,如区域核心、对外经济联系的节点、内部基础设施最重要的连接点等。城市群将扮演区域一体化的特殊平台,以城市群为基础,哈萨克斯坦将在新丝绸之路建设中恢复其重要历史地位,它将成为中亚地区贸易、交通、商业与金融、科技创新和旅游的枢纽,以及链接欧亚的桥梁。  相似文献   
559.
当前国外政治地理学边境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在边境地区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自由、快速的有效流动,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防止国际犯罪集团、恐怖主义、非法移民、毒品和大量破坏性武器通过边境地区进入本国,以保证边境和国家的安全,已经成为各国对边境安全研究的核心。当前围绕这一主题国外政治地理学对边境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边境安全研究的基本理论探讨、自由贸易与边境安全、恐怖主义与边境安全和先进技术应用与边境安全等4个方面。文章在梳理这4个专题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今后边境安全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基本问题:1)边境安全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不一致性;2)高新技术在边境安全管理中的应用;3)边境安全管理中的双边合作;4)边境安全预警体系构建。最后,提出了国外边境安全研究对中国边境安全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60.
中国客运交通的碳排放地理特征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琳娜  BeckyP.Y.Loo 《地理研究》2016,35(7):1230-1242
围绕全国、省市和“一带一路”三个空间层面,对1990-2012年中国客运交通的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研究表明:① 在全国层面上,公路是碳排放总量最大的运输方式,其次是航空,而铁路和水运的碳排放较低且保持稳定;② 在省市层面上,交通碳排放呈现出从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趋势,并且空间分布越来越集中在东部省份;③ “一带一路”的主要城市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一带”)的沿线城市表现出较低的交通碳排放,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路”)沿线的港口城市的交通碳排放较高,而且都以公路碳排放为主。未来在满足和控制交通需求的同时,有必要发展以铁路和公共交通为主的低碳交通模式,替代目前以公路为主的交通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