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章将理论建构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首先提出地缘介质概念,论证了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及其传导权力的效率差异,并阐明不同地缘介质的地缘功能,然后以乌克兰为案例,揭示地缘行为体挖掘并利用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进行权力施动的空间实践及其产生的地缘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地处地缘战略交汇区的乌克兰,其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显著,这为地缘行为体在乌克兰进行权力施动提供了空间中介。2)乌克兰地理环境中各介质要素的地缘功能及其对地缘行为体权力传导的效率差异明显。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具有地缘安全功能,自然资源的地缘经济功能强大,政党和民族的地缘政治功能较强,语言和宗教的地缘文化功能较为凸显。自然资源、政党、民族、宗教的介质属性较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介质属性在逐渐减弱。3)不同地缘行为体(利益集团)争相利用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进行权力的空间施动,使其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此消彼长,致使乌克兰地缘环境激烈震荡。从地缘介质的视角探索权力施动的空间实践及其效应,对提升中国在周边的地缘影响力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不同地域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区划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区划研究工作的深入,要求自然区划必须适用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服务.因此,西北地区生态维护建造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要求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综合区划(包括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耦合系统)研究作指导,来区分不同地域的特点并提出持续有效的发展对策.同时,由于指标体...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浙江宁奉平原下王渡遗址剖面样品的孢粉以及地化元素分析,结合5个AMS14C年代数据及考古学文化分层,揭示了河姆渡晚期文化时期及良渚时期该遗址所在区域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响应。研究表明:该遗址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河姆渡先民的定居创造了条件,植被面貌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孢粉及地化元素等证据表明中全新世的海侵使得该遗址区发生了一次文化中断,海洋的影响从河姆渡文化第四期开始逐渐消退。从这一时期开始,草本植物花粉占比很大程度地超过乔灌木植物花粉,特别是粒径不小于37 μm禾本科花粉含量的增加,推测为栽培作物类型。花粉信号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开始逐渐加强,在下王渡遗址区附近可能出现有一定规模的水稻种植区。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的引进,作物产量和气象条件的关系逐步由定性化向定量化发展。本文采用英国统计学和遗传学家 Fisher R.A 提出的积分回归模式,并应用一般的统计学方法,定量地探讨古浪县油菜产量和气象条件的基本关系,研究引起产量波动的气候原因和气象因子的波动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  相似文献   
5.
<正> 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不仅需要有符合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并与特定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且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经营管理模式,而且实践中,特别需要关注森林可持续经营综合保障体系的构建和不断完善。这是因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社会行为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历来重视旱灾来临时的危机管理,比较轻视干旱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在此理念的主导下,我国防旱抗旱法制建设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但在干旱及旱灾预防方面还存在许多明显的不足,立法也存在一定的疏漏;由于关注点主要在于旱灾(危机)管理,对于因旱灾造成的工农业损失及群众财产损失的补偿也存在明显不足,现行的做法基本是发放“救灾款”解决问题,这与旱灾造成的实际损失有比较大的差距.以此为基础,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防旱抗旱法律制度,以应对我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及干旱灾害.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缘环境的“地理位置—地缘关系—地缘结构”分析框架,对北极地区的地缘环境进行全面解析,并进一步分析“冰上丝绸之路”对北极地区地缘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1)北极地区地缘环境复杂,地理位置上,北极位于地球最北端,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拥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是世界主要国家争夺的对象;地缘关系上,涉及到的主体与主题繁多,主要包括北极国家、近北极国家和原住民相互之间的关于领土、经济、能源、权利等多样议题;地缘结构上,北极地区地缘结构经历了“美苏争霸”—“破冰合作”—“新一轮竞赛”3个阶段的演变,当前结构呈现出“中心—次中心—外围”的特征。2)“冰上丝绸之路”的提出顺应了气候变化的趋势,推动北极地区区域合作,近北极国家参与北极事务,原住民保护,从而使地缘结构的中心更加稳定,地缘体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并且进一步拓展了地缘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