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87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2001~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分析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邹嘉龄  刘卫东 《地理科学》2016,36(11):1629-1636
采用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的基本特征以及贸易网络组团的结构变化,贸易网络的核心边缘及其演化情况,并在最后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子贸易网络进行了核心边缘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密度增强,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度在逐渐提高,在2013年已经成为最核心的国家,且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构成的子贸易网络中,中国也成为了最核心的国家。  相似文献   
62.
盐度对变化2014年东北太平洋“暖泡”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significant strong, warm "Blob"(a large circular water body with a positiv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appeared in the Northeast Pacific(NEP) in the boreal winter of 2013–2014, which induced many extreme climate events in the US and Canada. In this study, analyses of 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anomaly variations from the 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Argo) data provided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of the warm"Blob" over the NEP. The early negative salinity anomaly domin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shallower mixed layer depth(MLD) in the NEP during the period of 2012–2013. Then, the shallower mixed layer trapped more heat in the upper water column and resulted in a warm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which enhanced the warm"Blob". The salinity variability contributed to approximately 60% of the shallowing MLD related to the warm"Blob". The salinity anomaly in the warm "Blob" region result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both local and nonlocal effects. The freshened water at the surface played a local role in the MLD anomaly. Interestingly, the MLD anomaly was more dependent on the local subsurface salinity anomaly in the 100–150 m depth range in the NEP.The salinity anomaly in the 50–100 m depth range may be linked to the anomaly in the 100–150 m depth range by vertical advection or mixing. The salinity anomaly in the 100–150 m depth range resulted from the eastward transportation of a subducted water mass that was freshened west of the dateline, which played a nonlocal role.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arly salinity anomaly in the NEP related to the warm "Blob" may be a precursor signal of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ies.  相似文献   
63.
Recent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ose located closer to energy development are, on average, more supportive of this development. However, case studies in specific locations reveal additional nuance. In a case study of Bakken Shale residents, Junod et al. identified a “Goldilocks Zone”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UOGD) acceptance—an area on the periphery of development that is “just right” because residents feel close enough to receive economic benefits but far enough away to avoid negative impacts. We explore whether this Goldilocks Zone extends nationally by combining geocoded public opinion data (N?=?23,154) with UOGD locations. Using multilevel regression modeling, we find that respondents located within 115?km of newly active UOGD are more supportive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while those located within 115–305?km are comparatively less supportive. While we do not uncover a national-level Goldilocks Zone, our work highlights innovative approaches for examining spatial relationships in energy development opinion.  相似文献   
64.
针对传统方法对“岛屿”类图斑进行符号填充会造成敏感区域符号布局不合理或符号空间冲突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约束Delaunay三角剖分的“岛屿”类图斑符号填充方法。首先,对“岛屿”类图斑对应的离散点群进行规则网格化和不规则三角剖分,用于计算等值点;然后,依据附加准则增加“凸”形和“凹”形附加点,顺次连接等值点和附加点作为Delaunay三角剖分的约束边界;最后,构建均匀变化的约束Delaunay三角网,在三角网内进行图元积分,填充“岛屿”类图斑符号。利用电子海图中岛屿边界点数据进行试验分析,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填充的“岛屿”类图斑符号变化均匀,交互性较强,便于用户修改和切换,进行二次填充。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适用于“岛屿”类图斑的符号填充。  相似文献   
65.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逐渐得到普及与应用。混合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良好的适合高等教育的创造性学习模式。但是在目前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加工、梳理、整合能力不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自主学习能力稍显薄弱,因此亟需更多引导。文章综合分析了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优缺点,建议引入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图谱概念,作为新的教学元素以引导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由此构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增强型混合式学习模式。该模式在2020年南京大学《古无脊椎动物学》课程中进行了实践,进一步证明其在改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66.
纹层结构研究对页岩系统储层有效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盆地海相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例,综合利用成像测井、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孔隙度测定、氮气吸附及含气量测试等方法,明确了龙马溪组不同尺度纹层结构特征,评价了不同纹层结构储集性能的差异。龙马溪组发育水平等厚纹层结构—中粗纹层组合、水平—小型波状纹层结构—中粗纹层组合、水平不等厚纹层结构—薄纹层组合及块状无纹层组合;纹层成分主要为包括石英、碳酸盐、有机质与黏土矿物的三类组合,碳酸盐纹层的有机质孔隙和无机质孔隙相对发育;纹层状页岩与块状泥岩在孔隙类型、孔隙体积、有机质丰度及含气量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总体来看,中粗纹层组合页岩储层性质优于薄纹层组合页岩优于块状泥岩,是龙马溪组优先勘探的目标。下一步研究应重点加强纹层结构形成的水动力学背景、对有机质富集及储层可改造性等方面的影响。相关认识可为深化四川盆地龙马溪组有利储层优选与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7.
陆相断陷咸化湖盆有机质差异富集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中、新生代陆相断陷咸化湖盆广泛发育含盐泥页岩,蕴藏着大量页岩油资源。页岩油“甜点”发育与有机质富集密切相关,但含盐泥页岩有机质差异富集主控因素研究相对较少,且存在争议。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为例,针对古近系沙三段泥页岩取芯,开展总有机碳(TOC)、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以及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探讨泥页岩的有机质丰度与古气候、古盐度、沉积速率、古生产力和氧化还原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沙三段泥页岩的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古生产力、古盐度和沉积速率。古生产力越大,有机质富集程度越高;随古盐度和沉积速率升高,有机质富集程度先增大后减小。氧化还原条件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不大,这与泥页岩整体发育于缺氧的还原条件有关。只有在高的古生产力、适当的古盐度和适当的沉积速率背景下,方才利于沉积有机质富集。泥页岩的有机质差异富集是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揭示有机质差异富集主控因素,对我国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8.
经过近20年不断探索,中国陆上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2019年全国非常规油气产量占油气总产量的23%,2020年非常规油气产量接近7 000万吨油当量,标志着中国进入非常规油气革命发展新阶段。非常规油气沉积学作为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形成了“陆相深水砂质碎屑流等重力流沉积模式”、“海陆相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模式”、“细粒沉积岩发育微纳米级孔喉系统”、“多地质事件沉积耦合形成非常规油气甜点区(段)”等重要认识。专辑主要是由从事非常规油气相关的沉积学专家对中国近几年非常规油气层系沉积研究新进展的系统性和及时性总结,内容涵盖了鄂尔多斯、四川、松辽、渤海湾、准噶尔等近50个大中型及中小型含油气盆地,地层时代跨度自元古代至新生代,涉及致密油/页岩油、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油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层系(段)近30个。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提出未来非常规油气沉积学需以非常规油气工业开发的“甜点箱体”和“甜点群”为重点研究方向,指导非常规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69.
混合沉积从一种“小众”的沉积类型,自20世纪50年代进入人们的视线,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在海相、陆相以及过渡相等各类环境中均有一定分布,认为混合沉积物与硅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属于同一个连续统一体,混合沉积是一种广泛的沉积类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总结混合沉积相关概念,区分了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混合沉积。混合沉积形成过程主要包括高强度事件引发的间断混合沉积、相边界渐变接触形成的相混合沉积、原地死亡的钙质生物组合形成的原地混合沉积、构造边界遭受剥蚀形成的母源混合沉积等四种类型。混合沉积的形成受气候、构造、海(湖)平面相对变化、水动力、风场等多个因素的控制,且不同环境下主控因素不同。目前仍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如各组分在混合沉积物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多组分型混合沉积物与硅质碎屑—碳酸盐混合沉积物间的差异,混合沉积物复杂岩性测井识别,深水混积细粒层序划分,不同沉积环境混合沉积模式的适用性,混合沉积成岩演化序列的恢复等。这些方面的研究,对沉积动力学分析、完善深水混积细粒层序理论,恢复古环境、复建沉积过程,明确沉积体系展布,预测优质储层分布,指导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杨静波  吴立愿  许钦  金君良 《水文》2021,41(2):51-55,100
随着全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国家、广西水情预警发布管理办法的出台,在洪涝频繁、中小河流站点点多面广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广西河流预报任务由传统的预报增加至预警、预报双重要求成为近年来工作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及洪水水位涨率变化规律分析研究,根据“预测-预警-预报”河流预报模式,研究开发了适应此模式的河流预报方法和技术。2015年以来,此模式及方法技术广泛应用于广西河流预报中,实现大江大河、中小河流洪水科学预测预警预报,水文预报合格率均超过90%。同时有效延长洪水预见期,大江大河洪水预见期平均提前24h,中小河流洪水预见期平均提前5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