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和砂岩型铀矿成矿动力系统为单元,分析了砂岩型铀矿床与油气藏同盆共存的沉积体系、矿床(藏)聚集带之间的联系。认为油气多次运移促使砂岩型铀矿成矿是一种普遍的地质作用,油气运移成藏过程对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表现为油气初次运移使铀矿化预富集、油气二次运移使间氧化带型铀矿化作用中止与矿体封存、油气藏微渗漏使红色砂层中铀富集成矿等。笔者依据油气对砂岩型铀矿还原作用的结果初步建立了吐哈式、东胜式、钱家店式3种油气藏与砂岩型铀矿共存的基本模式,丰富了砂岩铀矿找矿理论,为多能源矿产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通过对预制分支电缆,只报警不脱扣的漏电断路器、三相应急电源(EPS)和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的介绍,说明了这些新产品、新技术为设计人员优化设计、使现代建筑更安全、更自动化、更可靠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3.
应用分形及混沌理论,对油气水三相流模拟装置中采集的油气水三相泡状流混合密度波动信号进行了表征,提取的分形维数及混沌吸引子相关维分别在1.1-1.282及4.13-5.87之间.对分相含率(含水率、含气率、含油率)相同而总流速不同的情况,其分形维数及混沌吸引子相关维随总流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从功率谱特征曲线的波动程度上也验证了分形维数及混沌吸引子相关维随总流速变化趋势的正确性.另外,还对混合密度时间序列波动信号提取了最大Lyapunov指数,证明了垂直上升管中油气水三相泡状流是-混沌系统.  相似文献   
104.
城市地表"径流-灰尘-污染物"作为一个三相介质系统,相互作用机理十分复杂。分别从城市地表灰尘颗粒对不同种类污染物的吸附效应及时空分布规律、地表(坡面)降雨径流特性及过程模拟、地表径流-灰尘-污染物协同输移与削减等方面,总结与分析了现有的研究进展。从本质上来看,城市地表灰尘可视为由不同粒径泥沙颗粒组成的综合体,有必要基于泥沙运动力学理论加强对地表径流中灰尘颗粒运动规律的研究,并以灰尘颗粒对不同污染物的吸附、沉淀作用为纽带,探讨"径流-灰尘-污染物"的协同输移与削减机制。其中,如何有效扩展城市调查样本容量,比较研究不同下垫面径流动力特性,并从径流能量或功率角度出发,研究不同粒径灰尘颗粒的分组起动与输移规律,并建立在径流输送过程中的挟沙力方程,将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5.
在实验室中测定了流速0~34m·s-1,风速0~13m·s-1、正弦波高0~0.13m范围内,流、风、波单独存在及共存时,胜利油田原油在水面上的漂移速度,建立了包括流速和风速矢量及波高三个参数的胜利油田原油漂移速度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06.
多相介质煤岩体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自然煤样,水饱和煤样和气,水饱和煤样的三轴对比力学实验得出;自然煤样的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和体积压缩系数大于饱和水煤样的,饱和水煤样的又大于气,水饱和煤样的,而泊松比则正好相反;平行层理方向的应变大于垂直层理方向的应变;煤吸附气,水介质后,体积发生膨胀,煤体强度和机械能降低,指出了在地面开发煤层气过程中,随着气,水介质的排出,煤基质发生收缩,煤体强度提高,泊松比减少。上覆重力在煤储层水平方向的分量降低,煤储层渗透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7.
辽宁抚顺盆地始新世古气候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德国科学家 Mosbrugger 和 Utescher 在 1997 年提出的共存分析法对辽宁抚顺盆地始新世古气候进行定量重建。通过共存分析获得的抚顺盆地始新世古气候参数为:年均温度为 14.3~19.8℃(中值为 17.05℃),最热月均温为 24.1~27.7℃,最冷月均温为 2.5~10.9 ℃,年较差为 17.7~22.7℃,年降雨量为 803.6~1 113.3 mm (中值为 958.45 mm),最大月降雨量为 179.4~268.1 mm,最小月降雨量为 10.2~12.7 mm。与现代气候对比发现:始新世时气温较现在(7.8℃)高9.25℃,年降雨量较现在(734.5 mm)多约224 mm,始新世时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现今为温带季风气候。  相似文献   
108.
张小玲  程麟生 《高原气象》2000,19(4):459-466
利用引入三相云显式降水方案后改进和发展的中尺度模式MM4模拟输出资料,对“96.1”暴雪过程的散度及其变率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散度场结构及其演变与暴雪切变线的生成发展及暴雪落区相对应。散度方程计算结果表明,低层散度负变率带及其内中心的生成与发展先于切变线辐合区的形成,揭示了暴雪降水系统的生成与发展,并与未来时刻的降雪强度及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9.
三相耦合渗流侵蚀管涌机制研究及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亚元  马攀 《岩土力学》2013,34(4):913-921
管涌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土骨架相在渗流作用下侵蚀为可动细颗粒相,并随水相在孔隙通道中运移流失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渗流与侵蚀相互耦合,相互促进,水相、土相、可动细颗粒相互作用,因此,管涌过程是一个多场、多相耦合的高度非线性的动态过程。现有的管涌试验结果表明,只有当水力梯度大于起始水力梯度时,细颗粒相才会随水相从土体中运移流失,土体才会发生管涌侵蚀,且管涌稳定后土体的孔隙率(稳定孔隙率)和水力梯度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根据该结果,提出管涌稳定孔隙率的概念,修正传统的渗流侵蚀本构方程,建立多孔介质中三相耦合的修正的渗流侵蚀管涌控制方程。最后,针对特定应力状态下的土体建立稳定孔隙率和水力梯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Galerkin有限元法编制有限元程序,在轴对称情况下对该土体的管涌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修正后的管涌控制方程能更全面地描述管涌发生、发展直至稳定状态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