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21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综合分析了前期(1963-1964年)和近期(1983—1984年、1987—1988年)台湾海峡区的温度、盐度、水化学要素和海流等资料,进一步确证了夏季闽中沿岸海域存在的低温、高盐和低溶解氧且不饱和区是深底层海水涌升所造成的。该上升流中心位于海坛岛附近海域,涌升水一般可升至10m层左右。上升流显现于5月末,7月最盛,衰退于8月末,其分布范围及理化特征具有明显的月际和年际变化。分析表明,该上升流的形成主要是N向海流和地形的综合效应所导致,但盛行的西南季风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2.
台湾海峡海拔1983-1988年多次调查资料表明,该海域夏季表现耗氧量(AOU)变化幅度较大,其分布特征呈近岸,底层高,向上层,外海递减,诸上升流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各上升流区AOU与温度,盐度,诸营养盐呈显著相关关系。PO4/AOU与NO3/AOU比值平均分别为0.0058和0.076。上升流海域夏季初始营养盐(PO4pre和(NO3pre较低,而再生营养盐高,是现场营养盐的主要部分,有机物质分解  相似文献   
113.
用有限差分法结合新sine-σ坐标变换和三次样条函数性质,建立了适用于台湾海峡上升流计算的三维数值模型.为考察海峡内潮、风、北上的海峡暖流和地形等因子对上升流形成的影响,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结果表明,潮的非线性效应对海峡内上升流的形成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潮流和海峡暖流的存在是台湾浅滩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非季风期福建沿岸上升流形成之主因.西南季风盛行期,福建沿岸上升流得以加强,范围扩大,台湾浅滩上升流中心位置南移;东北季风期,福建沿岸上升流在上、中层基本消失,但海坛岛和东山岛近岸下层仍有上升运动存在,台湾浅滩上升流出现范围向北扩展.由于东北风的连续吹刮,台湾西岸亦出现了范围较窄的上升流迹象.计算还表明,海峡内各上升流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风对海峡内上升流的中、上层结构起主导作用,而潮和海峡暖流则对中、下层上升流的形成起支配作用,因而导致上升流垂向结构的上下异性.  相似文献   
114.
用Xie和Hsieh从三十九年(1950-1988)Coads月平均风应力资料算出的全球海洋Ekman层底垂直速度资料,分别对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垂直速度场作EOF分析。在384个模中集中讨论了前四个模,印度洋的四个模被发现均与Elnino事件有关,模一与模二表现为Elnino前后的剧降与剧升,(只是模二的位相较模一滞后半年)而模三与模四的位相与模一、二反相、时间振幅的曲线在Elnino前达到正峰值,  相似文献   
115.
<正>Based on field geological survey,stratigraphic section measurement and indoor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the Zanda Basin's tectonic location in the Himalaya Plate was ascertained,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Zanda Basin during the Pliocene to Early Pleistocene was classified as six stages:(a) primary rift-faulting stage,(b) quick rift-faulting Stage,(c) intensive rift-faulting stage,(d) stasis stage,(e) secondary rift-faulting stage,and(f) secondary quick rift-faulting stage.Based on this six-staged formation-evolution theory of the Zanda Basin,the upwelling process of the Western Himalaya Mountains from the Pliocene to Early Pleistocene was classified as the following five stages:(a) slow upwelling stage(5.4-4.4 Ma),(b) mid-velocity upwelling stage(4.4-3.5 Ma),(c) quick upwelling stage(3.5-3.2 Ma),(d) upwelling-ceasing stage(3.2-2.7 Ma), and(e) quick upwelling stage(2.7 Ma).Research has shown that in the duration from the Early Pliocene(4.7 Ma) to the End of Pliocene(2.67 Ma),which lasted 2.03 million years,the Himalaya Mountains had uplifted 1500 m at a velocity of 0.74 mm/a;this belongs to a mid-velocity upwelling. During the 1.31 million years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Early Pleistocene,the Himalaya Mountains had risen up another 1500 m at a velocity of 1.15 mm/a;this is a rather quick upwelling.All of these data have shown that the upwelling of the Western Himalaya Mountains is along a complicated process with multi-stages,multi-velocities,and non-uniformitarian features.  相似文献   
116.
刘广山  门武  陈敏  黄奕普 《地球科学》2011,(6):999-1008
用锰纤维富集-射气法测量了东海水体中的224 Ra,研究了东海夏季和冬季水体中224 Ra的水平与垂直分布,夏季224 Ra比活度为<LLD~5.88 Bq/m3,平均值为0.85 Bq/m3;冬季为<LLD~7.50 Bq/m3,平均值为0.72 Bq/m3;两个季节表层水224 Ra的分布趋势大致相同,随着离岸距离...  相似文献   
117.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夏季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7年夏季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悬浮体的测定,探讨了该区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悬浮体的平面分布特征为近岸远高于远岸,闽江、瓯江等河流的河口位置浓度最大,等值线基本上平行于海岸线;垂向上悬浮体质量浓度随着水深的加大而增加.高值区大多出现在海底地势凸起的位置.研究区悬浮体的分布主要受陆源入海沉积物和东海...  相似文献   
118.
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纪缺氧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纪缺氧环境较为发育,缺氧沉积的岩石类型主要有黑色泥页岩、黑色薄层硅岩, 深灰色-灰黑色中-薄层泥晶石灰岩和含泥石灰岩。前 3种岩石类型常形成暗色泥页岩-薄层硅岩-泥晶石灰 岩组合,而含泥石灰岩则主要为眼球状石灰岩的 “ 眼皮”部分。分别对这两种组合的岩石特征、古生物特征及 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各自的沉积环境以及缺氧环境的成因。分析认为暗色泥页岩-薄层硅岩- 泥晶石灰岩组合为盆地、盆地边缘或斜坡环境的产物,其缺氧环境主要为大规模的海侵形成;眼球状石灰岩的 “ 眼皮”部分应为碳酸盐岩台地的产物,其缺氧环境应为上升流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119.
Using data from automatic surface weather stations,buoys,lidar and Doppler,the diurnal variation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sea breezes near the sailing sites of the Good Luck Beijing— 2006 Qingdao International Regatta from 18 to 31 August 2006 are analyzed.Results show that excluding rainy days and days affected by typhoon,the sea breezes occur nearly every day during this period.When Qingdao is located at the edg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at 500 hPa,the sea breeze is usually stronger,aroun...  相似文献   
120.
夏季,黑潮在台湾东北向东海陆架的入侵表现为黑潮次表层水的强烈涌升,并在陆架上形成明显的冷穹。本研究利用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模式,模拟了夏季黑潮入侵所形成的冷穹及上升流的三维结构,并讨论了上升流形成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冷穹中心在50 m以上的深度位于25.5°N,122.5°E附近,最大降温5 ℃以上;在50 m以下的深度,冷穹的中心位于台湾岛北缘。表层黑潮在台湾北缘不存在明显入侵,在陆坡东向转向附近则以气旋式环流入侵至陆架以上。此外,上升流主要位于陆坡坡度最大的区域,且黑潮次表层水的涌升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路径,分别位于台湾岛以北的100 m与200 m等深线之间以及东向转向的陆坡区域。在上层,平流作用是上升流产生的主要机制;而在近底层,平流作用与底摩擦都对上升流有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