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1篇
  免费   516篇
  国内免费   504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714篇
地质学   1209篇
海洋学   310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08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几丁质是贝类贝壳的重要组成成分,在贝壳形成和生物矿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厚壳贻贝的贝壳和外套膜边缘三层褶皱进行形态和组织学观察,发现贻贝角质层壳膜是从外褶皱和中褶皱之间的壳膜沟中分泌,而外套膜三层褶皱间组织形态、细胞类型都存在较大差异。此外,本研究还从厚壳贻贝的角质层和贝壳层中提取并鉴定到β-几丁质成分,并构建了外套膜内褶皱(IF)、中褶皱(MF)、外褶皱(OF)的转录组文库,筛查出几丁质合成、降解、结合相关功能的三类几丁质相关基因,对其结构域和表达模式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几丁质合成酶基因以及β氨基己糖苷酶、二-N-乙酰壳二糖酶等几丁质酶基因主要在内、中褶皱表达,而壳三糖苷酶类的几丁质酶基因和几丁质结合蛋白基因则主要在外褶皱表达。在三褶皱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中,进一步发现内、中褶皱主要参与几丁质的生物合成,而外褶皱则主要参与调控几丁质结合、代谢、角质层色素沉着等过程。本研究揭示了外套膜三褶皱在几丁质合成、代谢、结合等功能方面的差异,其中外褶皱可能在厚壳贻贝的贝壳角质层的形成和色素沉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有助于了解贻贝贝壳中的几丁质成分以及几丁质相关基因,为软体动物贝...  相似文献   
972.
海洋酸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为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已显现出对海洋生物的严重影响。贻贝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但目前尚缺乏海洋酸化背景下厚壳贻贝的分子响应相关研究。为此,对厚壳贻贝外套膜组织开展了急性酸化条件下的代谢组学分析,以期了解厚壳贻贝在酸化条件下,其外套膜组织的代谢物组成和含量变化。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结合代谢物数据库搜索和鉴定,从厚壳贻贝外套膜中鉴定代谢物总计7882种。与对照组相比,酸化处理后的厚壳贻贝外套膜组织中共有497种代谢物含量发生显著变化(P<0.05),其中,320种差异代谢物显著上调,177种显著下调。差异代谢物富集的代谢通路主要包括脂代谢、信号转导、维生素代谢、核酸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ABC转运体。结合外套膜游离氨基酸组成分析以及抗氧化活性分析,推测厚壳贻贝通过激活尿素合成、增强细胞膜流动性以及加强渗透压调节和钙离子转运等方式来应对海洋酸化的威胁。上述研究为深入了解贻贝应对海洋酸化的分子策略,以及在海洋酸化大背景下的贻贝健康养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73.
牡蛎壳对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为提高人工鱼礁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和功能性效应,本研究对比分析不同牡蛎壳配比的人工鱼礁材料对水体中Cu、Zn、Pb、Cd、Cr、As六种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制备了一种新型功能性人工鱼礁材料,将废弃牡蛎壳作为重金属吸附材料用于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以期实现“以废治废”的目的。结果显示,牡蛎壳颗粒掺比为50%的混凝土试块对6种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均较高;新型人工鱼礁试块对6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趋势几乎相似,在5 min内重金属去除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之后上升趋势趋于平缓;新型人工鱼礁试块对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的大小顺序是Zn>Cu>Pb>Cd>Cr>As。  相似文献   
974.
皱纹盘鲍( Haliotis discus hannai)鲍苗车间越冬育成,水温保持在 14 ℃± 0.5 ℃ ,饵料采用鲜嫩海带,密度 1 000头 /m2(壳高 19.0 mm),采用"陆地工厂化养殖海水净化与高效循环利用技术",日水交换量 10个量程以上,越冬育成 4个月,鲍苗平均成活率 99.0%,平均壳高 31.2 mm.  相似文献   
975.
测试了西藏南部岗巴剖面上白垩统宗山组上段地层中厚壳蛤不同壳层的Sr、Mn、Al、Si含量,以及碳、氧、锶同位素组成,测试结果表明:1)厚壳蛤的不同壳层(包括柱状层、珍珠层和二者间的过渡层)的碳酸盐矿物均已新生变形为成岩低镁方解石(DLMC),各种原始碳酸盐矿物(沉积低镁方解石或文石)都已不同程度地发生重结晶;2)从壳的外层(柱状层)向内层(珍珠层)方向,碳酸盐矿物重结晶作用有逐渐增强的趋势,柱状层仍具有很好的柱状结构,其平均阴极发光强度明显弱于内部的珍珠层;3)厚壳蛤不同壳层的Sr含量和δ18O值都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从靠外部的柱状层到内部的珍珠层,Sr含量和δ18O值都逐渐降低,同样说明内部的珍珠层丢掉的海水信息相对较多;4)厚壳蛤不同壳层和体腔充填物的δ18O值都显著低于前人报道的同期海水值,说明在新生变形过程中,厚壳蛤不同壳层和体腔充填物的氧同位素都与大气水或其它成岩流体发生了交换,但柱状层的氧同位素与大气水(或其它成岩流体)的交换相对较少;5)厚壳蛤不同壳层和体腔充填物的锶、碳同位素组成与同期海水值接近,不同壳层之间也没有表现出有规律性的变化,因而在矿物的新生变形过程中,厚壳蛤的锶、碳同位素与成岩流体间的交换相对较少,同时也说明,在氧、碳、锶三种同位素中,氧很容易与成岩流体发生同位素交换,而碳、锶同位素则更多地代表了海水信息。  相似文献   
976.
潘时妹  冯庆来 《地球科学》2021,46(1):136-147
对湖北宜昌地区滚子坳剖面寒武系纽芬兰统幸运阶顶底界线的位置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通过切片法及酸蚀法对61个样品进行系统处理,获得了大量的小壳化石、疑源类化石及其他分类位置未定化石.系统鉴定和描述了23属44种.根据具刺疑源类化石Asteridium和小壳化石Protohertzina sp.的首现位置以及无机碳同位素BA...  相似文献   
977.
东海及其邻域壳-幔结构与展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莫霍面是地壳和上地幔的分界面,是个重要的密度界面,东海莫霍面的展布特征,对于研究东海深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最新重力异常数据反演莫霍面深度,结合前人的莫霍面深度结果,分析东海及其邻域的壳-幔结构与展布特征.从莫霍面深度图可见东海及其邻域莫霍面起伏变化很大,深度在12~34 km之间变化,东海及其邻域地壳厚度为6~34km,东海陆架地区地壳厚度变化与大陆地区相比并不明显,显著减薄开始于冲绳海槽地区,琉球岛弧处地壳厚度明显再度增加,莫霍面呈现两凹两凸形态,认为东海及其邻域地壳自西而东从陆壳-过渡壳-洋壳逐渐过渡的.  相似文献   
978.
大陆岩石圈流变学是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基本问题,也是理解大陆变形的动力学过程和构造演化史的关键.本文对近年来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讨论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块特性及流变学与地震活动性、壳-幔解耦及下地壳流动变形的地球动力学意义和中国大陆地区岩石圈流变学研究状况.最后,对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一定的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979.
王想  高原  吴鹏  周依  王时 《地球物理学报》2022,(7):2503-2517
利用布设在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流动地震台网和区域固定地震台网的近场地震波形资料,获得55个台站、符合剪切波分裂分析的共计534条有效记录,得到每个台站下方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展现了研究区上地壳各向异性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区域优势快波方向大致呈NE向,与华北区域背景主压应力方向近EW向有所差别,揭示出研究区内山西地堑与太行山隆起等形成的盆山构造对地壳结构的影响.台站优势快波方向主要平行于主压应力方向,或与断裂/构造走向一致,表明断裂与局部地质构造对各向异性的影响以及断裂构造与应力场的相互影响.山西地堑优势快波方向呈NE向,其中大同盆地离散性较大.山西地堑北端与张-渤地震带交汇区北侧优势快波方向呈WNW向,南侧呈NE向且离散较大.太行山隆起与华北盆地交汇区的优势快波方向同为NE向,第二优势快波方向近EW向,体现了华北地区的各向异性特征.山西地堑的时间延迟从南到北逐渐减少但变化不大,分区平均值最大相差0.2 ms·km-1.太行山隆起与华北盆地交汇区的时间延迟和山西地堑北端与张-渤地震带交汇区北侧相对较小,表明该...  相似文献   
980.
采用镍硫火试金ICP-MS法和Carius管溶矿与ICP-MS联合测定法分析了云南大坪金矿各类金矿石和主要围岩的PGE和矿石矿物的Re-Os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各类金矿石的ΣPGE变化较大,为(3.91~61.64)×10-9,平均25.93×10-9,与该区喜马拉雅期煌斑岩脉(22.19×10-9)相当,而高于加里东期闪长岩围岩((2.79~4.75)×10-9);金矿石Pt/Pt均低于1,为0.01~0.9,平均0.249,接近煌斑岩(0.45),而远低于闪长岩围岩的(1.38~1.57)。金矿石的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显示明显的Pt和Ir负异常和Ru与Rh正异常,相似于煌斑岩脉的PGE配分模式,而明显区别于闪长岩围岩,显示大坪金矿成矿与幔源煌斑岩等基性岩脉的侵入有关,成矿物质主要不是来自闪长岩。PGE元素比值显示该区煌斑岩脉可能是由经历了基性岩浆抽提和交代作用形成的亏损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其原始岩浆中S已达到饱和。大坪金矿矿石矿物的Re/Os比值均>1,为6.36~121.67,γOs(t)均为高正值,为290.21~810.24,平均492.92,187Os/188Os(t)为0.495~1.154,远高于金矿形成时(距今约33.55Ma)球粒陨石187Os/188Os的初始比值(0.12679),显示该矿成矿过程中有来自地壳的高放射性成因187Os的加入。PGE和Re-Os同位素组成显示大坪金矿的成因与该区新生代以来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有关,其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地幔排气形成的深源地幔流体和下地壳脱水形成的富CO2流体,韧性剪切带提供了流体运移和汇聚的通道,深源流体与闪长岩之间的水/岩反应和沸腾作用导致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和矿质沉淀。大坪金矿属于典型的剪切带控制的深源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