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82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01.
吴迪  王宇鹏  盛世杰  王诺 《地理学报》2022,77(8):2067-2082
为探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集装箱海运网络在蓄意攻击下的脆弱性变化情况,基于蓄意攻击下集装箱海运网络的地理空间联系变化和网络分裂过程,提出了集装箱海运网络崩溃临界点的识别方法,进而建立了集装箱海运网络脆弱性变化趋势和程度的量化方法,并利用2015年和2019年海上丝绸之路中港口和航线的统计数据构建网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和2019年“海上丝路”网络的蓄意攻击承受能力分别为4.21%和5.51%,说明2019年的“海上丝路”海运网络比2015年更加强壮,其相对变化率为30.88%;“海上丝路”网络脆弱性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包括港口层级结构的差异性减弱、关键港口备份机制日趋完备、东亚和东南亚与其他区域间的集装箱海运联系更加紧密等。最后,从持续保障中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各国集装箱海运互联互通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成果对于揭示“海上丝路”海运网络的脆弱性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持续保障该网络的互联互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且本文的分析方法对其他运输网络脆弱性变化的相关研究也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2.
梁锋 《地质论评》2023,69(5):1858-1868
7月9日—12日,以“天山联通东西 中亚共聚海内”,“绿色、创新、合作、共享——驱动丝绸之路矿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一届中亚-天山青年地质论坛”在新疆乌鲁木齐成功召开。 本次论坛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青年工作委员会、新疆地质学会和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中国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发起创办,旨在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精神,深入贯彻新疆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聚焦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促进西部优势资源转化,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打造青年地质才俊交流成果、展现风采的区域性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我国同中亚国家地质事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3.
海上丝绸之路深海地质灾害类型众多.主要分析了海底滑坡、三浅地质灾害和地震海啸这三种类型的地质灾害.传统多波束测深、三维地震勘探、深海钻探、声呐成像系统、海底地理信息系统是识别海底滑坡最有效手段.然而,准确解释和量化滑坡参数对于确定滑坡群的机制需要物理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对于"三浅"地质灾害,地球物理技术是最有效的钻前预测方法,但在超压的定量预测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识别准确度不高,因而,需要发展海底原位监测技术,提高"三浅"地质灾害的预测精度.南海海啸最主要的威胁来自其东部边缘的马尼拉俯冲带,而非印度洋.我国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已开发应对南海及其附近区域的潜在海啸威胁的定量海啸预警系统.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环俯冲带产生的地震海啸,影响甚广,亟待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04.
    
《中国区域地质》2012,(2):I0001-I0002
被誉为“钢铁丝绸之路”的泛亚铁路是连接中国大陆与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铁路通道,因此,该工程的实施对促进中国与缅甸及东盟各国之间的区域合作开发、物资文化交流,以及有效提高区域稳定与安全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战略意义。云南大理-瑞丽铁路(简称“大瑞铁路”)处于泛亚铁路西线的关键地段,  相似文献   
105.
声音     
《今日国土》2014,(11):5-5
自古以来.互联互通就是人类社会的追求。丝绸之路就是一个典范.亚洲各国人民堪称互联互通的开拓者。面对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的世界潮流.亚洲国家必须积极作为,在亚洲资源、亚洲制造、亚洲储蓄、亚洲工厂基础上.致力发展亚洲价值、亚洲创造、亚洲投资、亚洲市场,联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实现这些目标.互联互通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8日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指出  相似文献   
106.
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11个超大城市为例,基于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 MSS/TM/ETM+/OLI和HJ-1卫星CCD数据,利用基于面向对象的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分类方法提取20世纪70年代到2015年的城市不透水层,并结合景观格局指数—最大斑块指数LPI(Largest Patch Index)、斑块密度PD(Patch Density)和欧几里得最邻近距离ENN(Euclidean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分析了超大城市的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面向对象的SVM分类方法能够高效提取城市不透水层;平均总精度高于87.9%,平均Kappa系数高于0.87;过去40余年,各超大城市的面积扩张了4—13倍,中国和印度的超大城市扩张最快,广州、上海超过12倍;各城市以"中心—边缘"或"沿海—内陆"的方向扩张,表现为"扩散—聚集—再扩散"的扩张模式;总体来看,沿线的城市化进程仍处于上升期。本研究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也是水文变化剧烈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该地区包括了古丝绸之路的主体,在东西方交流和丝路文明兴衰历史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科学评估全球增温背景下亚洲中部干旱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风险,是广受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东西方交流和丝路文明发展历史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可为认识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人地关系演变的规律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总结东西方交流与丝路文明兴衰历史、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多时间尺度气候一水文变化机制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与规律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目前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时空格局和丝路文明演化的过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破解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和文化演化研究区域不均衡问题,加强地学与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是推进气候变化与丝路文明变迁研究的有效途径。这对理解该地区人地关系演化规律、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力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对海洋经济的战略性作用越发重视,于2013年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文章采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这两个指标来衡量产业结构,进而构建海洋生产函数,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引入生产函数,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指标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实证影响。研究表明:海洋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与劳动的投入,而且产业结构优化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虽然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对海洋经济有显著正的影响,但是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对海洋经济的影响为负且不太显著。这证明我国海洋经济产业间要素流动不自由,因而政府要加强消除海洋产业间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力度。同时还发现海洋经济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大力引导资本和劳动力进入海洋经济是促进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尤其是从那些已经产能过剩的产业,以此来帮助我国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09.
泉州港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今天又成为21世纪“一带一路”的新起点。本文以泉州港1990-2014年共6期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应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了泉州港的海岸线及海域变化信息,从海岸线的长度、变化速率、分形维数、海域变化面积和海域利用类型5个方面进行海岸线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研究表明:近24年来,泉州港海岸线长度增加了37.78 km,海岸线的形状总体稳定,但在局部有明显变化。海岸线变化导致的海域变化面积为68.02 km2,其中,建设用地(城市和港口建设)占用的比例最大,围海养殖也是一个重要的利用类型。但泉州港围填海新增面积的利用率不高,超过一半的围填海面积尚未被合理地开发利用。总的来看,新城区建设、临港工业产业兴起和农渔业发展导致了泉州港海岸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0.
关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韩湖初  杨士弘 《地理科学》2004,24(6):738-745
通过广东近年有关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研究,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是:①番禺(广州)虽是岭南有名的大都会,但并非最早始发港;②中国西汉对外海上贸易和交通中心在北部湾,故其沿海地区的合浦、徐闻和日南(今越南境内)成为海丝路的最早始发港;至吴晋以后海上贸易中心始转移到番禺;③合浦与徐闻同为始发港,但合浦的自然条件更为优越,其地位比徐闻更为重要,汉时也比徐闻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