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96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中条山区前寒武纪铜矿床地质历史演化及成矿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条山区铜矿床是在中条古裂谷地质构造环境中演化形成的。本文从涑水杂岩期-绛县期-中条期-西阳河期等不同时代地质历史演化,分别探讨了中条山区不同类型铜矿床时空分布和成因上的内在联系。它们早期形成的矿源层受不同时代的层位和岩性控制,但在后期的2000~2100Ma和1800~1900Ma较大规模的构造-热事件,对不同类型铜矿床进行了叠加和改造,使铜质进一步富集,最终形成工业矿床  相似文献   
32.
中条山同善天窗铜矿类型及找矿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昊  郭红党  薛克勤 《华北地质》2002,25(3):160-164
在总结同善构造—剥蚀窗内成矿地质条件的前提下,运用成矿系列理论,把区内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变基性火山岩型、挛砂岩型、大理岩型三大类铜矿分成了八种亚类,认为诸类铜矿与区内广泛发育的新太古代基性岩存在着成生联系,铜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早期的海底火山喷发带来的铁、铜、硫等成矿物质,经过最初的海水富集、火山活动末期的热液作用富集以及后来区域变质叠加富集进而形成了这一系列矿床.同时提出了新的找矿思路、找矿方法及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33.
34.
中条山绛县群变质火山岩是铜矿峪铜矿的赋矿岩石,其形成的年龄期次还没有很好的限定,构造背景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确定了变质石英斑岩的形成年龄为(2179±7)Ma,变质酸性火山岩的形成年龄为(2142±11)Ma,建议重新划分铜矿峪变质火山岩的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变质石英斑岩(骆驼峰组)、变质基性火山岩(西井沟组)和变质酸性火山岩(竖井沟组)。其中铜矿峪铜矿主要赋存于骆驼峰组变质石英斑岩中。变质石英斑岩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由挤压向伸展转变的环境,其εNd(t)值为–2.21~–2.15,两阶段Nd模式年龄TDM2为2.75~2.79 Ga。变质酸性火山岩具有A2型花岗岩的特征,其εNd(t)值为–1.59~–0.94,两阶段Nd模式年龄TDM2为2.63~2.69 Ga,与变质石英斑岩一样都是由老地壳再造而来。变质基性火山岩富集LREE、LIL及HFS等元素,具有Nb、Ta的负异常,无明显的Ti负异常,部分样品具有Zr、Hf的正异常,具有受陆壳混染的大陆玄武岩特征,形成于伸展的构造背景。推测中条山—吕梁山在古元古代可能为华北克拉通古陆块的边缘,具有从造山到造山后伸展的复杂演化过程。铜矿峪斑岩型铜矿形成于陆块边缘由挤压转变到伸展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35.
依据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横河一带富集Pb、Zn、Cu、Au、Ag元素,圈出了多处综合异常.结合异常特征及所处地质背景,认为横河断裂带、小圈坪一带、落家河一带所圈综合异常规模较大,元素组合复杂,成矿条件较好,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并类比分析了综合异常区内可能形成的矿床类型.为该区开展普查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6.
张晗  王宗起 《地质学报》2018,92(3):575-586
硼同位素由于其稳定性,可以作为很好的源区示踪工具。本次采用LA-MC-ICP-MS方法对铜矿峪变斑岩型铜钼矿床绢英岩化带中的电气石硼同位素进行了原位测试。获得δ11 B值为-21.1‰~1.1‰,数据分布显示为相对富轻硼的(-16‰~-14‰)和相对富重硼的(-1.5‰~1.5‰)两个峰值。结合前人硼同位素储库比对分析,铜矿峪铜钼矿床显示了大陆热液系统的硼同位素组成特征。铜矿峪铜钼矿床富轻硼的峰值特征很可能由火山岩围岩提供。相对富重硼峰值很可能是铜矿峪成矿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闪长岩提供。铜矿峪铜钼矿床的电气石硼同位素特征相对于其他斑岩型铜矿床及IOCG矿床明显更富集轻硼,显示了该矿床成矿中有大量陆壳的硼加入。  相似文献   
37.
中条山地区是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前寒武纪地层广泛出露,新太古代地质体主要分布在北东走向的中条山主山脉和近东西向王屋山"同善天窗"内。"同善天窗"中主要出露虎坪花岗质片麻杂岩及宋家山群。虎坪杂岩中黑云斜长片麻岩的锆石U-Pb上交点年龄为(2 530±13)Ma,εHf(2 530Ma)为3.89~7.12;英云闪长岩207 Pb/206 Pb加权平均年龄为(2 551.4±2.7)Ma,εHf(t)为5.49~9.67。结合近年来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晚期中部造山带镁铁质火山岩Nd同位素及遵化二辉橄榄岩的Hf同位素特征,推测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新太古代晚期地幔εHf(t)与εNd(t)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中条山新太古代晚期地幔εHf(2.55Ga)为8.2~9.5,显示华北克拉通地幔在2.55Ga之前即发生过大规模的分异。虎坪变英云闪长岩幔源Hf同位素的特征需要新生玄武质地壳俯冲熔融,类似特征的花岗岩往往存在于洋内俯冲带或是洋脊俯冲的特殊构造环境;因此,虎坪英云闪长岩的产出可能代表了中条山2.55Ga的洋脊俯冲或是年轻洋壳的壳内俯冲事件。  相似文献   
38.
中条山是中国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带,拥有著名的晚太古代“变斑岩型”铜矿峪大型铜矿床和元古代“层控型”胡家峪-篦子沟铜矿床,近年来又在中条山西南段的涑水杂岩中发现以变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为容矿岩石的桃花洞铜矿。为了弄清楚该铜矿的形成时代及其成矿地质背景,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MC-ICP—MS)方法对桃花洞铜矿容矿围岩涑水杂岩中的寨子-西姚灰色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寨子-西姚灰色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脉和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2625±11)、(2592±16)、(2548±15)Ma;岩石中古老继承性锆石的年龄分别为(2790±15)、(2773±24)、(2782±34)Ma;三种不同成生顺序的岩石中均有大于2700Ma的锆石存在,且年龄相当接近;中条山地区涑水杂岩可能最初形成于太古代。涑水杂岩作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容矿围岩,其成岩时代可以间接指示成矿时代,由此得出赋存在变基性火山岩层中的古火山含矿原岩建造型铜矿有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铜矿之一。  相似文献   
39.
中条山西南段已发现多处小型金矿床(点),成因类型为高一中低温热液型及岩浆热液角砾岩型。矿体受断层、隐爆角砾岩等构造控制,矿源层具有多源性,燕山期岩浆活动为该区金矿的主要热液来源,形成构造-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根据成矿规律分析,认为该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存在实现金矿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地质找矿应部署在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区。  相似文献   
40.
中条山地区蓟县系龙家园组和寒武系上统—奥陶系下统三山子组分别沉积了一套以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地层,白云岩质量较好,达冶镁级工业指标。通过对其分布情况、地层层序、矿体特征、矿石质量、成因类型及潜力程度的分析,总结了中条山地区冶镁白云岩找矿方向及潜力程度,认为中条山西南段冶镁白云岩找矿方向主要为龙家园组白云岩;北东段找矿方向为寒武系上统—奥陶系下统三山子组白云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