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9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75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2122篇
海洋学   83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6篇
  1947年   4篇
  1946年   7篇
  1944年   5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3篇
  194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991.
西乌旗地区处于大兴安岭南部,广泛分布中生代火山岩。中生代火山岩中性岩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63Ma±2Ma,为岩浆上侵结晶的年龄;研究区南区下营子地区查干诺尔组流纹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44.2Ma±1.4Ma,表明西乌旗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TAS图中,中性岩样品数据点落入粗面岩区,属碱性岩系列,REE分馏明显,LILE富集,Nb、Ta等元素亏损,Eu异常不明显,具有正高εNd(t)值,推断粗面岩是由地幔的碱性、过碱性岩浆经过分离结晶过程形成的;流纹岩属高钾钙碱性岩系列,REE分馏明显,部分LILE富集,Ba、Sr和HFSE强烈亏损,推测该岩石由相对较浅的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并具有A2型花岗岩的特征。综合研究并结合前人的资料,认为从晚侏罗世(163Ma)开始,西乌旗所在大兴安岭地区已经处于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92.
在野外地质观察基础上,运用光学显微镜、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等手段,对印尼塔里亚布锡铁多金属矿床中矿浆型磁铁矿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浆型铁矿体界线清晰,呈贯入充填形态,围岩蚀变简单。矿石具块状条带、气孔状、流纹状、熔结瘤状等典型矿浆型铁矿石构造。矿石矿物组成简单,磁铁矿含量高,磷灰石+磁铁矿是标志性矿物组合。磁铁矿在化学成分上富铁(TFe=66.08%~68.01%)、富镁(MgO=3.05%~3.22%)、贫硅(SiO2=0.82%~1.91%)、贫碱(Na2O+K2O〈1.06%),具明显铕负异常(δEu=0.14~0.55)。磁铁矿晶胞参数介于0.8390~0.8397 nm,接近标准值。磁铁矿晶体以致密它形晶为主,重结晶形成的三晶嵌连结构反映矿浆冷凝结晶是典型的退火过程。磁铁矿流体成分富集Li+(0.234μg/g)、Na+(3.438μg/g)等碱性阳离子及H2O(4129μg/g)、SO42-(8.916μg/g)及其它挥发性组分。在富碱、富挥发分和高氧逸度条件下,研究区矿浆型铁矿与花岗岩是酸性原始岩浆高度演化分异的同源产物。  相似文献   
993.
本文以内蒙古西部英巴地区一个典型剖面为例,开展了详细的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研究,初步构建这一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岩浆事件框架。这一地区至少发育三期岩浆活动和三期构造变形事件。锆石U-Pb定年结果和前人的资料显示,三期岩浆活动分别为石炭纪(325~313 Ma)的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早二叠世(291~277 Ma)的钾长花岗岩和中细粒花岗岩及早白垩世(~134~130 Ma)的伟晶岩和石英二长岩。第一期构造变形事件为NW-SE向挤压,发生在早二叠世之后,使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发生挤压变形,形成主体低角度北西倾的片麻理,局部发育同期褶皱,变形温度为450~600℃;第二期为NW-SE向伸展,大致发生在早白垩世,使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和片麻状钾长花岗岩发生中高温(450~650℃)的糜棱岩化作用,形成南东倾的低角度韧性剪切带,具有正断性质,后被伟晶岩脉切穿。第三期为NW-SE向伸展,发生在早白垩世之后,形成北西倾的中角度脆性正断层,断距2~10米,并使伟晶岩变形为碎裂岩。  相似文献   
994.
闽北地区地区基岩的露头连续较差,但其独特的岩石组合及变质变形特征表明稻香组确实存在,稻香组在前人的研究工作中一直作为寒武纪浅变质岩系,曾测得其Sm-Nd模式年龄值为(500±35) Ma,但是由于测试方法的局限性,这一形成年龄的可靠性值得商榷。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U-Pb同位素年代学测试技术能为研究地层的形成时代提供最直接、精确的证据。本次研究对稻香组气孔状玄武岩和硅质岩中的锆石进行LA-ICP-MS U-Pb同位素年代学测试,为研究稻香组的层位归属提供了精确的地质年代学证据。结果表明,稻香组中气孔状玄武岩最新的一组年龄为(111.4±2.0) Ma,表明其形成于晚中生代早白垩世,这一年龄应代表稻香组形成年龄的下限,为稻香组形成的最早年龄提供了约束,这一结果也与硅质岩中最小一组年龄124 Ma相一致(硅质岩中最新的一组年龄代表了其形成年龄的下限)。气孔状玄武岩和硅质岩的年龄表明稻香组很可能包括了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的物质信息,需要进一步将其解体,至少形成于中生代的气孔状玄武岩和硅质岩应单独划分出来。稻香组年龄的获得丰富了闽西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演化资料,为研究该区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年龄支持。  相似文献   
995.
范裕  邱宏  张乐骏 《地质科学》2014,(2):631-650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4组火山岩以及34个出露地表的侵入岩体。庐枞盆地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侵入岩体的时空格架和岩浆演化等相关研究工作已经广泛开展,但对于盆地南部的花岗岩类侵入岩研究工作则相对薄弱,制约了对庐枞盆地岩浆作用及深部成矿预测的深入研究。本次工作在详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对盆地南部的沙墩岩体、船艄石岩体、青山岩体、何家凹岩体、梅林岩体、古塘冲岩体和周家山岩体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确定其主要岩性为石英正长岩和钾长花岗岩,岩石全碱含量均较高,准铝质或过铝质,稀土含量中等,较强Eu亏损,呈略右倾的海鸥型稀土配分模式,成岩时代分别为:126.5±1.1 Ma、126.2±1.2 Ma、126.7±1.3 Ma、126.9±1.4 Ma、125.9±1.3 Ma、126.7±1.4 Ma和124.9±1.3 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通过与庐枞盆地不同侵入岩的系统对比,提出这些岩体与庐枞盆地晚期侵入岩时代接近,岩石学特征类似,应为同一岩浆作用的产物,形成于区域岩石圈伸展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96.
李竞妍  郭锋  李超文  李红霞  赵亮 《岩石学报》2014,30(7):1995-2008
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巨型增生陆缘的东段,分布着巨量的具有新生特征的显生宙花岗岩和火山岩。本文对东北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I和A型花岗岩年代学和Nd同位素组成开展了综合分析和研究。东北地区的I型花岗岩有两种Nd同位素变化趋势:一是以额尔古纳和兴安地块为代表,其εNd(t)随着年龄变新而增大,与造山带垮塌、软流圈上涌的幔源熔体或蒙古-鄂霍茨克洋的俯冲交代地幔楔熔体加入引起的地壳增生作用相关。二是以松嫩地块西南区和张广才岭为代表,εNd(t)随着年龄变新而下降,反映花岗岩的熔融源区有从早期的新生岛弧中、下地壳向晚期含更多再循环物质的中、上地壳迁移的趋势。A型花岗岩侵位时代主要有三期,总体上具有正的εNd(t)值,绝大部分tDM21.0Ga,反映了东北地区强烈的地壳增生作用。晚古生代A型花岗岩主要沿着贺根山-黑河断裂分布,可能与兴安和松嫩地块碰撞后伸展作用相关;早中生代A型花岗岩主体分布于张广才岭,与松嫩、佳木斯和兴凯地块的碰撞后伸展作用相关;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遍布整个东北地区,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导致的区域性伸展作用相关。晚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的Nd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与侵位年龄(t)的对比展示了东北各构造单元地壳增生作用的差异。与华北北缘中生代花岗岩的特征相似,额尔古纳和佳木斯地块的花岗岩表现出tDM2t+1000Ma的特征,表明这两个地块具有古老的结晶基底。兴安地块、松嫩地块西南区和张广才岭花岗岩的tDM2和侵位年龄差值集中在300~1000Ma,反映不同属性(年轻vs.古老)的地壳物质对熔融源区的贡献。东北地区tDM2和侵位年龄差值小于300Ma的花岗岩岩体极少,仅有乌兰浩特的查干岩体一例,可能由新近增生的新生地壳熔融形成。由Nd同位素特征显示,晚古生代-中生代东北地区显著的地壳增生作用主要发生在缝合带和岩石圈规模的断裂带,幔源岩浆沿断裂带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并形成高εNd(t)和低tDM2的中酸性火成岩。除几个特殊岩体表现出过于亏损或富集Nd同位素的特征,早白垩世东北地区酸性火成岩的Nd同位素组成相近,εNd(t)值集中在0~+3之间,可能暗示此时期东北地区的中、下地壳成分组成趋于一致并与同时期的古太平洋俯冲作用有关。我们的结果显示东北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的起源与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的构造演化相关。这三个古大洋的扩张和俯冲作用提供了大量新生地壳物质,而新生和再循环地壳物质的重熔形成了东北地区大规模的显生宙花岗岩及其对应成分的喷出岩。  相似文献   
997.
聂凤军  曹毅  丁成武  刘翼飞 《岩石学报》2014,30(7):2063-2080
兴蒙造山带前寒武纪变质岩中间地块分布广泛,其中锡林浩特和额尔古纳地块以出露范围广泛、岩性组合复杂、后期改造明显和找矿潜力巨大而为人们所关注。找矿勘查结果表明,锡林浩特和额尔古纳地块及邻区铜、铁、铅-锌和银矿床(点)星罗棋布,并且以含有大量锡、钨和钼为特征。这些矿床独特的成矿元素组合(如铜-锡、铁-锡、铜-锡-铅-锌-银、铜-银-锡和铁-钨-钼)及其与前寒武纪变质岩块体和显生宙花岗岩密切时空分布关系均表明,它们很可能是深源岩浆再造和古陆块体活化相互联动(叠生)作用的产物。所谓的叠生作用主要指地壳浅部构造形迹活化和地壳深部物质再造,前者为成岩(矿)物质的就位提供了空间条件,后者为岩(矿)体的形成的奠定了物质基础。钕和铪同位素数据表明,前寒武纪变质岩块体和显生宙含锡、钨和钼花岗岩分别具有完全不同的εNd(t)值和εHf(t)值,成岩(矿)物质分别属于壳源和幔源,其中后者对前者的叠加改造是导致铜-锡、铁-锡和铜-银-锡等多元素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叠生成矿作用概念的提出不仅很好地解释了兴蒙造山带含锡、钨和钼多金属矿床的成因,而且为寻找隐伏金属矿床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98.
兴蒙造山带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初探   总被引:82,自引:33,他引:49  
本文根据古亚洲洋早古生代闭合、晚古生代伸展的观点初步建立了兴蒙造山带早、晚古生代的构造单元。以前寒武纪微陆块为基本划分单位,以它们之间的缝合带或断裂带为界,将兴蒙造山带中泥盆世之前的构造格局划分为"五块四带",从北向南依次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艾力格庙-锡林浩特地块、松辽-浑善达克地块及佳木斯地块;它们之间的4条边界为:新林-喜桂图缝合带、艾力格庙-锡林浩特-黑河缝合带、温都尔庙-吉中-延吉缝合带和牡丹江缝合带。中-晚泥盆世之后兴蒙造山带出现多处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石炭纪广泛分布陆相及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和蛇绿岩、辉长岩、花岗岩及双峰式火山岩,可划分陆相盆地、陆表海盆地、蛇绿岩带、侵入岩带等构造单元。早-中二叠世沉积类型多变,出现陆相、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系,遍含植物和滨浅海相动物化石,具大量双峰式火山岩,可划分出被动裂谷带、主动裂谷带、陆缘型蛇绿岩带和碱性岩带等构造单元。结尾讨论中指出兴蒙造山带内的放射虫化石不能代表二叠纪存在古亚洲洋,而新的古地磁资料支持至少从晚石炭世以来古亚洲洋已经闭合。  相似文献   
999.
杨奇荻  郭磊  王涛  曾涛  张磊  童英  史兴俊  张建军 《岩石学报》2014,30(7):1961-1981
大兴安岭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在东北亚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报道了大兴安岭中南段甘珠尔庙地区5个晚中生代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这些岩体形成于晚侏罗世(154Ma)和早白垩世(139~125Ma),显示高硅富碱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为高分异钙碱性I-A过渡型花岗岩,其中,早白垩世花岗岩分异程度高于晚侏罗世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这些花岗岩源区以年轻物质为主,其中,晚侏罗世花岗岩εHf(t)值(+9.9~+15.9)高于该区底侵的新生下地壳,源区可能有更年轻的新底侵物质参与。早白垩世花岗岩εHf(t)值略低(+3.4~+13.9),其物源主要为底侵的新生下地壳和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混源,可能还混有少量更年轻的新底侵物质。结合区域资料分析,甘珠尔庙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伸展背景,这种背景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碰撞后伸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雪峰造山带中段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雪峰造山带的地质构造特征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通过构造剖面测制并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对雪峰造山带中段东部怀化—两丫坪地区的形变类型、变形时代、变形强度、剖面结构以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成因机制和构造体制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和进展:(1)雪峰造山带中段形变类型主要有板劈理、折劈理、褶皱及与褶皱同走向的大型膝褶带、逆断裂、正断裂、右行走滑断裂等;(2)加里东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印支运动与早燕山运动)中均存在明显的挤压变形,构造体制均为NW—NWW向挤压,形成NE—NNE向褶皱和逆断裂,加里东运动尚形成了板劈理和大型膝褶带;(3)雪峰造山带中段以溆浦—靖州断裂为界分为东带和西带,分别为加里东期区域雪峰逆冲推覆构造的根带和中带。东带板劈理发育,西带板劈理不发育且上古生界与下伏地层产状相近,表明加里东运动中东带变形强度明显大于西带,不整合特征、抬升幅度、逆冲断裂的发育特征等表明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东带变形较强,而西带变形较弱;(4)劈理优势倾向以及褶皱轴面和逆断裂的倾向,反映雪峰造山带东带加里东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均具有背冲构造样式,但早中生代背冲构造的中轴相对加里东期向西迁移25 km以上;(5)南华纪早期溆浦—靖州断裂以东大幅伸展断陷并接受巨厚沉积,晚古生代期间断裂东侧大幅伸展沉降而构成湘中沉积盆地的西边界,反映雪峰造山带东带为一块体强度低的构造薄弱带,这是其变形强度大于西带及成为雪峰推覆构造根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