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09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炉霍7.9级地震特征和该区的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3年2月6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地区发生7.9级强烈地震。本文主要叙述本区的地震活动性和这次地震序列的特征。 一、主震的基本参数 根据全国基准台网和四川地震台网的资料测定,主震运动学基本参数为:  相似文献   
82.
研究了云南地区各类型地震序列的早期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地震波垂直分量P波初动和P、S波最大振幅比,结果表明:前震序列振幅比为过原点的直线,比值稳定,P波初动一致;双震型地震序列在第一主震后P波初动出现一组时,仍有一类波形(“大头波”或“小头波”)的振幅比保持为过原点的直线,第一主震后P波初动出现两组时,仍有初动相同的一组地震振幅比保持为过原点的直线,或者两组初动的地震振幅比分别、共同成过原点的直线;主余震地震序列在非大震孕育期间,地震振幅比离散,与大震孕育有关的主余震地震序列振幅比仍可为过原点的直线。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在上述三类地震序列的早期判断能力分别为75%、55%—73%、90%。  相似文献   
83.
1992年8月19日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苏撒孟尔盆地发生7.3级地震,主余震为6.7级。地震发生于北天山褶皱带内。震中烈度Ⅸ度。极震区内地震滑坡、崩塌呈EW向带状分布,并有地裂、泥砂喷发现象发生。主震和主余震的宏观震中区均产生地震断层陡坎。主震断层陡坎最高3.35m,陡坎总长度为1km,陡坎走向为N65°E~N80°E,主震断层以逆推为主,并兼有右旋扭动。地震断层自南向北逆冲的水平距离是2m左右。主余震断层陡坎长3km,走向N65°W,高75cm左右。探槽开挖证实,主余震断层产状为N72°W/192°∠10°,地震时由南向北逆冲的水平距离是1m。Ⅶ度以上等烈度线特征、地震地表破裂和震源机制解结果三者有关地震断错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84.
地震活动图像的A(最大前震)、B(第二大前震)两点的连线与主震位置有明显的关系,用此判断未来主震的震中范围,其效果颇好,再加其它资料的配合,使判断精度提高。此方法的资料自检符合率,陆地达92%。震例检验的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85.
1979年溧阳6级地震震源构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地震发生在北东向茅山活动断裂与北西向芳山-老虎山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本文研究了主震与若干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应用零矢量方法确定了地震破裂面的走向。研究结果表明,该地震是在北东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沿着茅山断裂带东支发生了右行走滑错动兼有正断层性质的倾滑分量。根据对余震的观测可知,溧阳地震的震源体积与b值均偏小。运用Wyss方法及Gibo Wicz经验公式粗略估算了溧阳地震的应力降、地震矩与视应力。同时,根据野外地质观察指出,该地区之所以在最近五年来重复发生两次破坏性地震,可能与北西向芳山-老虎山断裂带的左行错动引起北东向茅山断裂带闭锁有关  相似文献   
86.
在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共轭断层活动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海城、唐山和松潘—平武地震的地震前兆、地震序列和地质构造资料,提出了在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不仅主震断层面有明显的活动,与之共轭的另一组断层面也有重要作用。在震中区,前震和余震可能分布于一对共轭断层面上,而不只是局限于主震断层面。地震前兆的分布范围存在于比震中区更为广大的一个区域内,该区内共轭断层网络中的某些断层带常成为前兆异常分布带或集中区。其形成原因可以用区域应力场中应力集中和沿共轭剪切网络所产生的破裂及滑动来解释  相似文献   
87.
1992年4月25—26日在门多西诺三联点附近发生了三次大地震.最大的一次发生在25日,震级7.1Ms,震源在彼得罗利亚以东约4km处,深度为11km.主震出现在卡斯凯迪亚俯冲带南端北美板块基底附近向东倾斜的北-西北走向低角度冲断层.  相似文献   
88.
1976年唐山地震前土层水平最大剪应变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层应变仪观测网的观测结果表明:土层水平最大剪应变在唐山地震前有异常,异常后便发生了主震;异常时间等值线从震中向外围传播,其传播速度为每天0.1—6.6公里,从震中区向外围加快,以沿着通过唐山主震震中区的北东和北西向断裂带的传播速度为最快;最高等值线圈闭震中或在震中附近  相似文献   
89.
王海东    张寅科 《世界地震工程》2022,38(2):058-66
结构在主震作用下发生损伤,由于刚度和强度退化导致结构周期的延长,再加上高阶周期的影响,在随后的余震对主震损伤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中,基于弹性周期的传统谱加速度可能不适用,有必要对地震动强度指标的选择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以9层Benchmark钢框架为研究对象,选取10种地震动强度指标,分别从离散性和相关性两个维度对比分析了其在余震IDA分析中的优劣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最大层间位移角相比,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更能够准确地量化主震对结构造成的损伤;对于钢框架结构,基于一段周期的几何平均谱加速度的IMBoj&Lev指标是最优的地震动强度指标,相对于SaT1)离散性降低了30%左右,相关性提高了6%左右。  相似文献   
90.
统计分析了西昆仑及交汇区1970--2010年148个Ms≥4.5级地震序列,统计结果表明,这一区域的地震类型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复杂性以及与地震的强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