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35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分析九江市工业结构与布局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论述九江市工业发展的潜力,为实现90年代奋斗目标和适应长江开放开发的需要,探讨九江市工业结构与布局调整。  相似文献   
32.
江西省政区的沿革情况在一些专著和论文中时常有所提及。如黄源海先生对政区沿革作了简要回顾。方良先生对九江的行政区划沿革作了介绍,许怀林先生对江西在宋代的政区设置成因作了一定的探讨,肖华忠先生对江西古代的行政建制及沿革作了详细的说明,郑宝垣先生对江西在民国时的区划作了详细的介绍。但以上这些论述,多择其一部分述之,很少从经济方面入手去探讨其成因,因而本文试图侧重从经济上来探讨江西政区特别是县级政区设置的沿革情况。  相似文献   
33.
应用Snoke最新发展的利用P波、SV波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联合计算震源机制解的方法(FOCMEC),以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为例,分析速度结构模型、震源定位误差、初动与振幅比资料和台站分布等对计算震源机制解的影响.结果表明,FOCMEC方法应采用研究区内的精细速度结构模型,各层速度误差在5%...  相似文献   
34.
利用近震深度震相sPL的基本特征和九江地震台的波形资料,对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序列ML2.0地震进行了sPL震相分析,得到了该地震序列较为可靠的震源深度分布,并与CAP波形反演、双差定位、sPn震相、Hyposat等方法定位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PL震相测定的近震震源深度较为可信,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分布在9~11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35.
为进一步厘清长江中游江汉—洞庭地区与黄广—九江地区更新统划分与对比,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识别出区内早更新世砾石层与上覆网纹红土之间的不整合关系,辅以年代学研究,开展了长江中游江汉—洞庭地区与黄广—九江地区第四系研究,建立了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格架。研究表明: 白沙井砾石层、阳逻砾石层、宜昌砾石层、九江砾石层等是区内短程河流的冲洪积相沉积,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Qp1),而上覆网纹红土则形成于中更新世(Qp2),二者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区内第四纪更新世地层格架; 白沙井砾石层、阳逻砾石层、宜昌砾石层、九江砾石层与上覆网纹红土所代表的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的重大调整是长江三峡续接贯通的环境响应,暗示了长江上游“川峡二江”续接贯通的时限为早—中更新世之交。  相似文献   
36.
在植被覆盖区,由于高植被、多水系、多阴影的影响,遥感蚀变信息提取一直未能取得良好的矿化蚀变效果。江西大浩山金矿区位于九江坳陷与江南地块九岭隆起的交界部位,区内植被覆盖稠密、水系沟壑纵横,传统的干扰信息掩膜+主成分分析方法难以有效提取相关的矿化蚀变信息。采用混合像元分解技术(SMACC,端元提取技术),通过对像元线性分解可从遥感图像中获取各个地物端元的反射亮度值及丰度信息;识别各地物端元,去除干扰端元(植被、水体等),进而对有用地物端元进行有补偿机制的遥感影像重组;最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重组影像中有效提取矿化蚀变信息。与传统的掩膜方法相比,在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区域,混合像元分解法避免了传统方法在掩膜干扰信息的同时消除矿化蚀变信息的弊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区域,混合像元分解能分离去除少量植被信息,提取更为微弱的矿化蚀变信息。  相似文献   
37.
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九江—瑞昌Ms5.7级地震和汶川Ms8.0级地震为研究对象,根据两个震区地震后观测所得地磁场三分量数据和“2005.0中国地磁图”项目所积累的地磁场三分量数据,建立了两个震区的岩石圈磁场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两个震区岩石圈磁场总强度、磁偏角、磁倾角三个独立分量地震前后的时空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地震与岩石圈磁场变化关系,寻找有效震磁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两次震中均位于岩石圈磁场的磁偏角和磁倾角零值线附近;(2)震后震中百公里范围内岩石圈磁场分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3)震中附近岩石圈磁场出现了明显的与地震相关的变化,该变化在两个震区表现出相近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38.
九江-瑞昌MS5.7地震前后地磁场水平分量异常追踪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九江-瑞昌MS5.7地震前后四期(震前一期,震后三期)地磁场三分量绝对测量观测数据,建立了震区四个不同时期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的曲面样条模型,通过上述模型详细地追踪了九江-瑞昌地震前后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演变过程,分析了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的出现、衰减与九江-瑞昌地震的对应关系,并结合震区居里面埋深剖面图初步探讨了九江-瑞昌MS5.7地震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39.
利用来源于江西区域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和4.8级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地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和区域地质背景讨论了发震构造.结果显示,5.7级主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223°,倾角75°,滑动角144°;节面Ⅱ走向324°,倾角55°,滑动角18°.4.8级强余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54°,倾角71°,滑动角-160°;节面Ⅱ走向317°,倾角71°,滑动角-20°,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不完全一致.地震序列在震中空间分布和震源深度分布上也具有复杂性.5.7级主震发生后,余震活动从SE向NW、从浅部往深部发展,在破裂过程中可能遇到障碍体,触发了4.8级强余震.5.7级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隐伏在瑞昌盆地内的洋鸡山—武山—通江岭NW向断裂,4.8级强余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瑞昌盆地西北缘的丁家山—桂林桥—武宁NE向断裂北段.  相似文献   
40.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SLHF) and diagnostic air temperature at 2m before and after the Ms5.7 earthquake occurring on November 26, 2005 in the area between Ruichang City and Jiuji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It is found that before the earthquake significant SLHF anomalies and air temperature anomalies occurred in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its vicinity. The air temperature anomalies appeared from the 2nd to the 13th of November, 2005 and were concentrated at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in its southern part. Then two days later, that is, from the 4th to the 15th of November 2005, significant SLHF anomalies occurred in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to its northern area where many lakes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active faults. During the anomalous period, the SLHF and air temperature at 2m exceeded the sum of average daily value over 26 years and 1.5 times of its mean square deviation. Both anomalies had maintained for 12 days with a peculiar distribution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active zone. It is considered that both of air temperature anomalies and SLHF anomalies are correlated to the movement of thermal flux from underground prior to earthquake. SLHF anomalies occurred over wide regions covered with abundant water, whereas air temperature anomalies occurred over 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