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38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文章评述了增生造山作用的研究历史和进展,认为增生造山作用贯穿地球历史,是大陆增生的重要方式。用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理解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提出巨型造山系的形成与长期发育的大洋岩石圈俯冲制约的两侧或一侧的多岛弧盆系密切相关。在多岛弧盆系演化过程中的弧 弧和弧 陆碰撞,弧前和弧后洋盆的消减冲杂岩的增生,洋底高原、洋岛/海山、外来地块(体)拼贴等一系列碰撞和增生造山作用形成大陆边缘增生造山系。大洋岩石圈最终消亡形成对接消减带,大洋岩石圈两侧的多岛弧盆系转化的造山系对接形成造山系的联合体。拼接完成后往往要继续发生大陆之间的陆 陆碰撞造山作用、陆内汇聚(伸展)作用,后者叠加在增生造山系上,使造山过程更加复杂。对接消减带是认识造山系形成演化的关键。大洋两侧多岛弧盆系经历的各种造山过程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为一个增生造山过程。多岛弧盆系研究对于划分造山带细结构非常重要,是理解造山系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的基础,并制约了造山后陆内构造演化。大陆碰撞前大洋两侧多岛弧盆系及陆缘系统更完整地记录了威尔逊旋回,记录的信息更加丰富。根据多岛弧盆系的思路对特提斯大洋演化提出新的模式,认为西藏冈底斯带自石炭纪以来受到特提斯大洋俯冲制约,三叠纪发生向洋增生造山作用,特提斯大洋于早白垩世末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102.
汪民 《国土资源通讯》2012,(9):24-25,44
今天,中国矿业联合会在福建厦门召开2012全国探矿者年会。借此机会,受徐绍史部长委托,我代表国土资源部党组,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福建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对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视、理解和支持,向社会各界支持地质找矿工作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03.
104.
以便携式自主水下机器人(AUV)和罩式导向对接平台的水下对接过程为研究对象,将碰撞力大小和对接时间作为评价指标,研究导向罩形状、对接管尺度以及AUV与对接管的偏心距对整个对接过程的影响。在三维建模的基础上,使用ADAMS软件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减小导向罩开口角度、增大对接管直径、减小偏心距可以适当减小碰撞力和对接时间。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建立函数关系,利用多目标优化设计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参数做出合理的分析和筛选,为水下机器人对接平台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05.
加拿大入境美国旅游流的地域对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游客入境美国旅游是北美最大的国际旅游流。依据2006~2007年的有关统计资料,采用游客到访率、市场占有率和二维矩阵模型等,分析了加拿大10个省到美国22个州旅游流的0-D对接关系。结果发现:加拿大游客入境美国旅游,多以北部边界、五大湖区,沿环美高速铁路分东西两线流向美国南部;从加拿大各省到美国各州旅游流,遵循以"三择原理"为特征的0-D对接关系。其中,东部各省游客主要分布在五大湖区和东部沿海,中部各省游客分布在相邻的边界各州,西部各省游客主要分布在美国西部沿海,受趋"阳光性"影响沿环美高铁可抵达南部的佛罗里达。加拿大各省游客在美国各州的分布,主要受距离衰减原理、沿高铁和航空线分布、以及顶极旅游资源吸引的控制。这个研究拓展了旅游流0-D对接中的多源对多汇,为我国沿边省区与周边国家开展跨国旅游合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6.
文章从GPS自身能力和交会对接对测量的要求出发,就GPS技术在空间交会对接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种GPS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107.
SIWR—Ⅱ水下机器人作业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了SIWR-Ⅱ水下机器人作业系统的组成,详细说明了对接腕及旋转工具库的工作原理,介绍了系统的控制软件及可实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宣阳温通汤治疗肾阳亏虚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并筛选宣阳温通汤治疗肾阳亏虚型BPH的潜在靶点及活性成分;利用DrugBank、PharmGkb、GeneCard数据库挖掘疾病相关靶点,与宣阳温通汤的潜在靶点取交集,获得其治疗肾阳亏虚型BPH的核心靶点,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及R分析,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有115种有效成分作用于肾阳亏虚型BPH,核心靶点共8个,涉及调控信号转导、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多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与抑癌基因(TP53)及山柰酚与B细胞淋巴瘤2(BCL2)大分子蛋白有较好的结合性。结论:宣阳温通汤能够多靶点、多通路治疗肾阳亏虚型BPH,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9.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白花蛇舌草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和Uniprot数据库获取黄芪-白花蛇舌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及靶点基因;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NSCLC靶点基因;绘制韦恩图得到疾病和活性成分共同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中药成分靶蛋白-疾病靶蛋白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Cytoscape 3.9.1软件绘制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关键靶点及成分;DAVID数据库及Bioinformatics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PyMol软件和AotoDock软件绘制相应的分子对接图。结果:经筛选共得到653个黄芪-白花蛇舌草活性成分靶点和6178个疾病靶点,两者交集靶点154个。GO功能富集到747个生物过程、83个分子功能和150个细胞组分,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67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PTGS1蛋白与活性成分槲皮素、山柰酚、芒柄花黄素均结合稳定。结论:黄芪-白花蛇舌草可能通过槲皮素、山柰酚、芒柄花黄素等成分,PTGS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白细胞介素-6(IL-6)等靶点,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 激酶-蛋白激酶 B(PI3K-Akt)等信号通路治疗NSCLC,初步预测了黄芪-白花蛇舌草对NSCLC的作用机制,为深入揭示其治疗NSCLC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抑痰丸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BATMAN-TCM数据库筛选抑痰丸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从GeneCards、PharmGkb、DrugBank数据库获取HAP相关靶点,使用Venny 2.1.0平台筛选药物与疾病作用的交集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绘制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疾病交互网络,利用 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将所获得的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利用AutoDockTools软件对抑痰丸核心活性成分及HAP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获得抑痰丸化学成分146种,抑痰丸药物靶点1824个,HAP疾病相关靶点132个,抑痰丸-HAP共同靶点44个。抑痰丸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麻黄碱、贝壳杉烯、胸腺嘧啶、羟基芜花素、泻根醇酸、贝母素等。治疗HAP的关键靶点包括白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重组人趋化因子8、基质金属肽酶9(MMP9)、Toll样受体4、C反应蛋白(CRP)等,主要涉及调控细胞凋亡及增殖、抗炎和免疫等生物过程及炎症及免疫等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抑痰丸中麻黄碱与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2、TNF、IL-6,胸腺嘧啶与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TGS2)、CRP、IL-1β、TNF,黄芩素与MMP9、PTGS2,β谷甾醇与PTGS2均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抑痰丸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HAP,为更加深入研究抑痰丸的药效基础和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