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03篇
  免费   2571篇
  国内免费   2259篇
测绘学   1048篇
大气科学   3485篇
地球物理   4536篇
地质学   5911篇
海洋学   1666篇
天文学   401篇
综合类   2147篇
自然地理   3139篇
  2024年   138篇
  2023年   421篇
  2022年   533篇
  2021年   666篇
  2020年   507篇
  2019年   689篇
  2018年   402篇
  2017年   381篇
  2016年   410篇
  2015年   537篇
  2014年   1289篇
  2013年   968篇
  2012年   1122篇
  2011年   1047篇
  2010年   1012篇
  2009年   1154篇
  2008年   1301篇
  2007年   1052篇
  2006年   887篇
  2005年   895篇
  2004年   691篇
  2003年   742篇
  2002年   635篇
  2001年   664篇
  2000年   538篇
  1999年   461篇
  1998年   428篇
  1997年   431篇
  1996年   366篇
  1995年   335篇
  1994年   312篇
  1993年   232篇
  1992年   305篇
  1991年   260篇
  1990年   151篇
  1989年   144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2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4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二郎坪群是东秦岭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火山建造中广泛发育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文章总结并分析了南阳盆地东、西两侧二郎坪群中3个典型矿床(刘山岩、水洞岭和上庄坪)的研究资料,把二郎坪群VMS矿床分为3类:Zn-Cu型矿床(刘山岩矿床);Zn-Cu型与Zn-Pb-Cu型矿床(水洞岭矿床);Zn-Pb-Cu型矿床(上庄坪矿床).从刘山岩矿床到水洞岭矿床,再到上庄坪矿床,铜的含量减少,铅的含量增多.二郎坪群VMS矿床矿石富集LREE、Ce负异常及Eu正异常,说明矿床为热液成因.石英和重晶石中流体包裹体的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建造水,南阳盆地以西,矿床成矿流体中伴有较多古大气降水.矿石的硫同位素特征说明,二郎坪群VMS矿床中的硫可能为地幔岩浆硫和海水硫的混合硫.围岩与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说明矿石和围岩可能来源于相似的物源区,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地幔或下地壳深源物质,而水洞岭矿床明显有上地壳浅源物质的混染.研究表明,南阳盆地以西的水洞岭和上庄坪矿床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海环境,盆地规模较小,受陆源物质影响较大;而南阳盆地以东的刘山岩矿床可能形成于远洋盆地,盆地到达成熟阶段.用地震泵模式可解释二郎坪群VMS矿床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62.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微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松航  汤达祯  唐书恒  许浩  林文姬  张彪 《地质学报》2008,82(10):1341-1349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58套采自不同层位不同地域煤样显微组分测试和低温液氮比表面测试的基础上,从比表面积、吸附曲线形态、阶段孔径结构分布、阶段孔径比表面积贡献、FHH分形特征几个方面刻画了煤储层微孔隙特征。同时,就“孔比表面积—孔隙结构—煤物质组成与化学结构”这一因果链,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微孔隙特征与煤变质程度、煤岩显微组分以及矿物组分与类型的关系。研究发现,Ro在0.60%~1.91%范围内,比表面积及FHH分形分维数先明显降低,Ro至1.3%后又略有回升,同时吸附回线“滞后环”及分形尺度对应的压力范围明显减小,孔径3~4 nm“墨水瓶”型孔明显减少乃至消失,并成为比表面积减少的主要贡献者。在相似煤级条件下,惰质组分较镜质组分有更多的比表面积贡献。粘土矿物组分含量>10%时,孔径3~4 nm“墨水瓶”型孔对比表面贡献明显,且随煤级增高影响作用相对加大。  相似文献   
63.
利用地方史志、历史地理、树木年轮和近代器测记录相关的黑河流域历史时期人口变动、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下游湖泊变化、流域水资源和气候变化等资料, 通过对比上游出山水资源量、中游人类活动水资源利用量和下游湖泊面积变化, 在千年-百年时间尺度上对流域水资源平衡进行了估算, 并分析了历史时期各阶段下游湖泊水环境和天然绿洲演变过程和驱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 在黑河流域, 气候变化条件下的上游山区水资源总量和中游走廊平原区绿洲人类活动用水后下泄的水资源量, 决定了下游水环境演变过程;在两千年来显现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流域水资源平衡模式和下游水环境演变特征, 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耦合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64.
广州大气降水中δ^18O与气象要素及季风活动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广州日大气降水中δ18O资料和GNIP提供的广州、香港多年月平均降水中δ D、δ18O资料, 研究了天气尺度下广州大气降水中δ18O与降水量、水汽压、气温和露点温度等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 并就季风活动对本地降水中δ18O的影响作了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 在天气尺度下, 广州大气降水中δ18O与降水量、水汽压、气温和露点温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同温度露点差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明广州大气降水中δ18O变化具有显著的降水量效应和湿度效应. 夏季风期间季风活动对天气尺度下降水中δ18O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使得天气尺度下大气降水中δ18O变化有时并不遵循降水量效应. 从多年气候平均状况来看, 广州、香港降水中δ18O的季节变化同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和推进演变过程较为相似, 在夏季风活跃的时期, 大气降水中δ18O值也较低, 反映了季风降水再循环活动对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含量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5.
青藏高原冻土区地温既受海拔、纬度和经度(干燥度)区域地带性规律控制, 同时它又受植被、雪盖、砂层、 水被和地质构造等局地因素的显著影响. 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在不同域值条件下, 它可增高或降低地温. 地温随植被覆盖度减小而逐渐增高, 但覆盖度减到0~20%时, 地温反而降低. 在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和腹部的高山区, 冷季降雪多, 很多地段为稳定积雪区, 雪盖厚, 持续时间长, 对浅层地温起保温作用;而高原腹部的高平原、河谷和盆地冷季降雪较少, 雪盖薄, 持续时间较短, 一般保温作用微弱. 当雪盖厚度超过20 cm以后, 保温作用即开始增强;在暖季因积雪存在时间短, 雪盖薄, 短期内对浅层地温起冷却作用. 总之, 每种局地因素迫使地温向相反方向转化阶段是一个区间值, 为渐变过程. 随时空尺度变化, 局地因素的影响变化很大. 有些地段, 几种局地因素共同作用, 加上活动构造和地形、地貌等的影响, 使地温的时空分布和局地因素对其影响或控制变得错综复杂. 因此, 研究和预测地温特征和变化趋势, 需要在监测植被和积雪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参数选择、 验证和优化.  相似文献   
66.
亚洲中部干旱区在20世纪两次暖期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亚洲中部干旱区1901-2002年近100 a气温及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西风指数资料,分析了20世纪全球变暖的两个较明显时期在该干旱区的响应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变化和太阳活动对干旱区气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中部干旱区对20世纪全球发生的两次暖期的响应特征是有显著差异的.对1920-1940年代全球发生的第一次暖期,亚洲中部干旱区整体并没有响应,仅在其东部的季风影响边缘区有响应;而对1970年代以后发生的第二次暖期,亚洲中部干旱区整体都作出了响应.冰岛低压的异常加深、同时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的显著增强,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的异常减弱,以及西风指数的异常增强是导致亚洲中部干旱区气温偏高的可能原因,可以初步解释研究区整体对20世纪全球两次暖期响应不同的原因.太阳活动作为外部影响因子之一,对干旱区气温的影响是阶段性的,且在百年时间尺度上,二者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7.
2008年8月15日至9月2日,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专家联合对中国新疆阿克苏河一级支流库玛拉克河上游吉国境内河段萨雷扎兹河及其上的麦兹巴赫冰川阻塞湖进行了科学考察.这次考察活动按照工作内容分为冰川组、水文组和规划组三个工作小组,分别开展了麦兹巴赫冰川湖、原水文测站断面和拟设水文测站断面、拟建水电站坝址的实地考察、勘察和监测仪器安装等工作.冰川组沿伊内尔切克河,横穿近4km的冰碛垄和冰裂隙,历时3天,行程近80km,从海拔2550m的伊内尔切克河口到海拔3334m的冰碛垄顶部,  相似文献   
68.
唐古拉地区活动层土壤水热特征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利用唐古拉监测点实测气象及活动层土壤水热资料,结合SHAW模型,对青藏高原高海拔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土壤的水热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并与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SHAW模型对活动层陆面能量通量(净辐射、地表面热通量、潜热及感热)和活动层土壤温度的模拟比较成功;对活动层水分的模拟结果参差不齐,有些深度土壤水分模拟不理想,但有一半以上观测深度的模拟结果相对较好.土壤水分模拟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比较复杂,初始含水量的选取、土壤结构参数及水热动力学参数的不确定性是导致模拟结果误差的可能原因.总体上,SHAW模型是研究高海拔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土壤水热过程较理想的陆面模式.  相似文献   
69.
利用气象、水文和遥感资料,根据柴达木盆地克鲁克湖流域湖泊、湿地和水文状况进行了分析.对柴达木盆地克鲁克湖流域1990-2006年TM卫星影像图解译,并与20世纪50-70年代遥感影像资料对比发现,克鲁克湖以及湿地沼泽群的面积变化不显著,而位于河流尾闾的托素湖水域面积以8.71 km2·(10a)-1的趋势缩小.建立了气候因子与湖泊面积回归方程,计算表明:上一年8-10月降水及年降水对克鲁克湖影响为正效应,而蒸发量及年干燥度对湖泊影响为负效应;气温对托素湖面积影响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年均水汽压饱和差,均为负效应.当降水量不变,气温每升高1 ℃,托素湖面积将减小5.40 km2;1989年以前,人为因子对托素湖萎缩占主导作用,贡献率为72.73%~85.03%;1989年之后,克鲁克湖维系了一个新的平衡,气候因子对湖泊萎缩贡献率占居主导作用,贡献率为78.39%.  相似文献   
70.
位于新疆南天山色日牙克依拉克一带发育较多的中酸性侵入岩,前人均划为石炭纪侵入岩,作者对其中花岗闪长岩锆石进行SHRIMP定年,获得侵入岩形成年龄387±8Ma,另有一组捕获锆石的年龄为418.4±6.5Ma,通过对这些侵入岩的岩石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区泥盆纪侵入岩均具较典型活动陆缘侵入岩的特征.结合区域岩浆活动资料及前人成果,初步确定在塔里木北缘木札尔特、色日牙克依拉克、虎拉山南缘野云沟至库尔勒一带在古生代为一活动陆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