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0篇
  免费   423篇
  国内免费   335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36篇
地质学   1329篇
海洋学   375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宁夏中西部香山—天景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宁夏香山-天景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由天景山北麓断裂带(主滑脱断裂)和香山-天景山冲断席(可分为9个次级逆冲推覆岩席)组成,推覆岩席前端为一系列形态相似的铲式叠瓦状逆冲推覆断层,构造变形强烈;岩席内部构造变形相对较弱.整个推覆构造带主要遭受了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挤压逆冲推覆作用,燕山期主压应力σ1方向为44°,由南西往北东推覆,总位移量26.6km;喜马拉雅期主压应力σ1方向为75°,由南西西往北东东逆冲推覆,晚更新世以来还兼有左行走滑,总位移量大于4km.  相似文献   
992.
在五台山早前寒武纪碰撞造山带中存在两种类型韧性剪切带,即逆冲型和伸展型剪切带。除变质程度不同外,南部和北部构造片体中的角闪岩相逆冲型韧性剪切带与中部构造片体中的绿片岩相逆冲型韧性剪切带具有相同的变形特征,它们形成于同一变形过程中,是造山作用早期地壳拼合阶段的产物。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在整个造山带都有分布,与造山作用晚期显著增厚的地壳发生大规模纵向伸展作用相联系  相似文献   
993.
本文根据邓家山地区构造分区、分段和空间形态与结构的研究,得出该区的地质构造主要是多期自南向北挤压作用的结果,并受到后期岩浆侵入作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有利的成矿地段和成矿构造部位与隐伏岩体、矿体的埋深向南逐渐加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4.
水井井周渗透性降低的原因及改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戴岳 《探矿工程》1995,(6):12-14
论述了水井井周渗透性降低的原因,从钻井方法,冲洗液性能,建立人工过滤层、洗井等方面探讨了改善渗透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995.
松树沟蛇绿岩是东秦岭构造带内出露规模最大的超镁铁—镁铁质杂岩体。地质填图证实,该区存在结构十分复杂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其中北区松树沟超镁铁质主岩体内发育的高角度逆冲断层系向北拆离;而包括富水杂岩在内的南区镁铁质及超镁铁质岩块均向南大规模逆掩;剖面上总体构成不对称(向南滑脱为主)的“背冲型”样式。松树沟逆冲推覆构造研究对恢复蛇绿岩组合层序及其古构造环境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96.
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的地层标识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文章详细论述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地层中所记录的能反映龙门山冲断带逆冲推覆作用的地层标识。根据地层标识,并结合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分带,主干断裂与地层切割关系,以及岩浆岩和变质岩年龄频谱,将龙门山冲断带自诺利克以来的逆冲推覆作用分为6个逆冲推覆构造幕和11个逆冲推覆构造事件,龙门山冲断带逆冲推覆作用在时间上具多幕性和周期性,在空间上具产展式进推覆的特点,逆冲推覆作用的强度具有由北东向南西迁移的特点,并具  相似文献   
997.
998.
为了预测在逆冲作用期间,产生于陆相前陆盆地中的地层形态和相模式,在数字模拟中结合了侵蚀和沉积作用。模拟结果的地层资料明显地表明,任何因相的退缩形成的阶梯层状的岩相组合,都可看作是一次逆冲事件的标志;相的退缩、盆地前缓隆起向逆冲断层方向迁移以及侵蚀不整合的出现是相辅成成的。以前,人们对前陆盆地在演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盆地波长的改变,一直是用岩石圈粘弹性松弛的观点进行解释的。笔者则认为,盆地波长的改变主要  相似文献   
999.
逆冲推覆构造研究进展和今后探索趋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朱志澄 《地学前缘》1995,2(1):51-58
本文概述了70年代中期以来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的几个方面,指出逆冲推覆构造广泛产出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今后应注意造山带内尤其是活动性高的地台上这类构造的研究。台阶式结构是逆冲构造的基本型式,但对各种模型应采取分析态度。文章分析了与逆冲推覆系相关的褶皱构造及其产出关系。逆冲推覆构造常呈一定型式产出,以隆起构造为中心的背冲和以构造拗陷为中心的对冲是具有普遍品格的模式。挤压性推覆与伸展滑覆常密切伴生,并与构造热隆作用相关,常常表现为推覆→侵入→滑覆的规律性顺序。笔者最后提出了这类构造今后研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