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7篇
  免费   439篇
  国内免费   477篇
测绘学   265篇
大气科学   94篇
地球物理   649篇
地质学   977篇
海洋学   283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25篇
自然地理   192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从“城中村”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入手,总结了“城中村”的异质性特征。将主城区外围地区划分为4个圈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各圈层土地整治的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城中村”的特征分析了主城区规划边界内外采用农民直接搬迁进城模式进行土地整治对避免“城中村”出现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措施。为城市拓展过程中避免“城中村”出现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2.
由于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所以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成为我国大陆型强震研究的重要目标,各强震孕育阶段的判定是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主要内容,而目标断层是否处于震间晚期也是强震时间预测的重要研究基础.虽然地震短临预测仍存在诸多科学难题,但最近20年来全球若干强震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放宽预测时间尺度的要求,有些方法也可用于强震震间晚期的判定.本文以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391条断层段为研究目标,利用地震地质的强震破裂空段、大地测量的断层运动闭锁段、地震活动的中小地震稀疏段、数值模拟的库仑应力增强显著段等方法,综合判定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可能处于震间晚期的主要断层段.本文结果仅是初步结果,该结果的可靠程度有赖于监测条件,其科学性有赖于大陆型强震孕育发生动力学过程的认识水平,虽然本文尝试给出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震间晚期判定结果,但其结果可靠程度、精细程度等均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最后,从断层孕震阶段判定需求的角度,本文尝试给出大陆型震源物理模型的具体基础模型,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期望更多地震学家关注大陆型强震的物理机制及其预测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23.
本文对北京延庆(116.0°E,40.5°N)钠荧光激光雷达2018年11月—2019年12月夜间的数据以1 h和1 km的时空分辨率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当地钠层上边界可达到的高度范围、其相应的季节变化、夜间演化等:延庆顶部钠层可达到110 km、120 km和130 km的概率分别为99.94%、84.46%和40.34%,由此得出,顶部钠层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达到120 km,突破了顶部钠层在105 km(或者110 km)的传统观点;上边界高度范围的季节变化规律为5—6月份最高,2—3月份最低;后半夜顶部钠层密度会有所增加.我们比较了偶发钠层、温度和流星注入与上边界高度范围的相关性,推测出偶发钠层对钠层上边界拓展有很大贡献,流星注入次之,温度影响最低.后半夜流星注入量增多跟此时顶部钠层密度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对顶部钠层能够提高到120 km的这项研究,可以为拓展风温的探测高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4.
完全匹配层吸收边界在孔隙介质弹性波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模拟弹性波在孔隙介质中传播,需要稳定有效的吸收边界来消除或尽可能的减小由人工边界引起的虚假反射. 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首次建立了弹性孔隙介质情况下完全匹配层吸收边界的高阶速度-应力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算法,并详细讨论了完全匹配层的构建及其有限差分算法实现. 首先,本文通过均匀孔隙模型的数值解与解析解的对比,验证所提出的数值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本文考察了完全匹配层对不同入射角度入射波和自由表面上的瑞利波的吸收性能,将完全匹配层与廖氏和阻尼吸收边界进行了对比,研究了这三种吸收边界在不同吸收厚度情况下对弹性波吸收能力. 数值结果表明,在孔隙介质中,完全匹配层作为吸收边界能十分有效地吸收衰减外行波,无论对体波还是面波,是一种高效边界吸收算法.  相似文献   
125.
井地电阻率法歧离率确定高阻油气藏边界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油气藏的特征,抽象出地球物理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FEPG对三维油气藏模型的稳恒电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井地电阻率法计算结果,定义了一种新的参数歧离率,分析了不同深度油气藏和油气藏偏离钻井位置时歧离率的变化规律,并利用该参数及其梯度确定油气藏边界范围.理论分析表明,参数歧离率可很好地突出油气藏异常并确定其横向边界范围.  相似文献   
126.
江南造山带位于扬子和华夏地块中间,受华南陆块及其周缘多期次的碰撞、裂解及再造过程影响,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变形,于中生代期间受区域构造-岩浆事件影响,发生成矿“大爆发”,是研究陆内深部过程、成矿作用的关键地区。受沉积覆盖、出露较少等因素影响,江南造山带中段地壳结构、深部过程及其边界范围等还存在争议。为进一步提高对江南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深部构造背景、动力学过程及成矿作用的认识,本文利用武宁—吉安深反射地震数据,进行随机介质参数的计算,获得了相关长度剖面。结果发现江南造山带中段地壳厚度沿剖面由北向南逐渐减薄,结合前人研究推测研究区受控于燕山期晚期伸展构造体制,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导致地壳减薄,诱发幔源物质上涌,受地幔上涌影响由南往北逐渐减弱。同时揭示了宜丰—景德镇断裂深大断裂极性,进一步证明了萍乡—广丰断裂为江南造山带中段与华夏地块的边界。最后综合分析了中生代区域构造对成矿的影响,认为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幔源物质沿断裂上涌控制了该区金、钨等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7.
本文以内蒙古小红山钒钛磁铁矿工业指标优化为例,阐述小红山矿床工业指标优化的论证过程,对同类型矿山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8.
129.
李培 《地下水》1990,12(1):31-35
目前,确定干扰状态下机电井合理井距的方法主要为在裘布依公式的基础上,采用叠加原理导出的干扰井群计算法和水位削减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没有考虑到当井距大于影响半径、小于2倍的影响半径时的干扰情况。因此,计算的干扰涌水量往往偏大、井距过小,从而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造成大量更换水泵和机电井报废等经济上的损失。圆形边界法则是利用抽水井形成的园形水位降落区域,依据井距小于2倍的影响半径时圆形边界进水情况的变化,导出的干扰井涌水量计算公式,确定灌溉耕地的合理井距及最佳打井数量。以便取得在尽可能满足灌溉用水的前提下,将投资压缩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30.
本文结合作者在淮南新庄孜矿开展电法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利用地面电法研究煤层采空区边界、冒落带范围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文章论述,采空区冒落带岩石的电性特征及确定采空区边界、圈定冒落带范围的依据和方法技术,结合新庄孜矿的实践分析了电法解决矿山工程地质问题中的应用效果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