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1篇
  免费   368篇
  国内免费   742篇
测绘学   367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224篇
地质学   1669篇
海洋学   28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14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羌塘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文西  王剑 《中国地质》2009,36(3):682-693
晚三叠世-侏罗纪是羌塘盆地大型海相沉积盆地形成时期,是研究羌塘盆地形成过程、判别盆地性质的重要时期.本文通过区域构造、盆地充填建造和岩相古地理分析,提出了该时期的羌塘盆地并非晚三叠世前陆盆地(或弧后盆地)和侏罗纪弧后盆地(前陆盆地),而是晚三叠世早期(肖茶卡期)的陆表海盆地和晚三叠世诺利期-中侏罗世巴柔期(那底岗日期-雀莫错期)的坳陷-裂陷盆.肖茶卡期内陆盆地主要受可可西里-金沙江活动带的控制,沉积期后出现的海退事件可能与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作用有关;那底岗日期-索瓦期羌塘盆地的强烈拉张断陷可能反映冈瓦纳大陆边缘的总体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92.
鸡冠山斑岩钼矿床是华北克拉通北缘少为人知的中生代西拉沐伦钼矿带中最大的钼矿床之一。它与鸡冠山次火山杂岩有关,杂岩体受NW向、NE向及NEE向三组断裂控制。锆石SHRIMP U-Pb定年表明,发育钼矿化的矿区内最晚的花岗斑岩侵位于245±2.7Ma。这表明,鸡冠山钼矿化发生在印支期。结合已有资料分析,认为华北克拉通北缘曾在印支期发生重要的岩浆-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993.
河南嵩山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是我国记录前寒武纪地质的典型地区之一。该区广泛出露新太古代TTG质片麻岩套,主要以英云闪长岩类为主,闪长岩类次之,测得的锆石SHRIMP年龄在2600~2500Ma。该套TTG质片麻岩富Na2O(3%~7%)、SiO2(>67%)、贫铁、镁,高的Na2O/K2O比值(多在1.5~5.2),Al2O3=13.72%~16.37%,A/CNK=0.97~1.21,属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系列,显示新太古代富铝型TTG岩石特征。岩石富Sr (平均433×10-6),Rb/Sr比值(<0.5) 较低,Sr/Y比值高(平均165),Nb、Ta和Ti负异常,∑REE偏低,强烈分异((La/Yb) N=27~150),基本无Eu异常,低的Nb/Ta(14左右)、La/Nb (平均约为7)比值及其它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其与岛弧或大陆边缘弧玄武质岩石特征相似。全岩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数据显示岩石源区是来自亏损地幔的约2.66Ga的初生地壳;Mg#值变化较大反映存在地幔楔不同程度的混染。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岩浆是在较高温度和压力(约700~1000℃,>1.5Gpa)下由俯冲的含水玄武质洋壳部分熔融形成,残留相中有石榴石和角闪石而不含斜长石。嵩山地区TTG片麻岩的这种成因机制表明当时陆壳以水平方式增生,也说明在随后的2.5Ga左右微陆块碰撞拼合事件之前不同陆块之间很可能被一个古大洋所分隔。  相似文献   
994.
大别-苏鲁造山带不同岩片(块)经历了不同的褶皱变形.榴辉岩块(或透镜体)和硬玉石英岩片经历了高压-超高压背景下的两幕褶皱变形之后,在区域性第一幕变形期间主要发生透镜化为主,后期与围岩共同经历紧闭同斜第二幕褶皱.而其它岩片主要经历了现今野外可见的区域性三幕褶皱,其中区域性第一幕褶皱为片内残留褶皱,在斜长角闪岩透镜体中多见,宏观规律不明.区域性第二幕褶皱在露头尺度多见,轴面为折劈理,局部强烈置换成片理化带(复合片理或第二期片理),恢复第三幕褶皱改造作用后,揭示出各种岩片中的各级尺度的第二幕褶皱都为轴面北西倾南东倒、轴迹走向为NNE向的紧闭不对称褶皱,不对称性一致反映其指向与各种岩片向南东的逆冲运动有关.第三幕褶皱为以片理或折劈理为变形面的宽缓褶皱,轴迹走向NWW,枢纽向西倾伏.韧性剪切带为非透入性构造,分早晚两期,早期为韧性逆冲,新县穹隆以南,运动学标志指示向北逆冲,错切第二幕褶皱,结合新县穹隆北部向南的逆冲特征,反映这些韧性逆冲断层多数为第二幕大型褶皱翼部的次级逆冲断层;晚期为韧性滑脱带,其发育局限于几个岩性差异较大的接触带,带内伸展型折劈理发育,并对挤压构造样式有重要的改造作用.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是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组成,其盖层古生界和三叠系在印支运动期间经历了一幕宽缓褶皱作用,其轴迹方向主体也为NWW向.这一褶皱构造明显在变形时间、变形样式和展布方向上都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的第三幕褶皱非常一致,说明它们具有动力学上的必然联系.同时,研究表明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没有经历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区域性第一、第二幕褶皱变形的记录,故本文认为印支期这两幕变形主要发生在华北板块东南缘的边界上,并没有波及到板内,而且从东向西高压-超高压岩石剥露具有穿时性.只有当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在第二幕变形之后构成了统一块体后,第三幕变形才波及华北板内.  相似文献   
995.
冀东晚古生代东湾子岩体的岩石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马旭  陈斌  牛晓露 《岩石学报》2009,25(8):1975-1988
冀东晚古生代东湾子岩体由角闪石岩、少量辉石岩和辉长岩组成.典型的堆晶结构、全岩和镁铁质矿物(透辉石、角闪石)的上凸型稀土分布模式、相容元素含量低且变化范围大(如:角闪石岩中V=296×10-6~673×10-6)的特征表明了岩体的堆晶成因.计算得到的与辉石岩中的透辉石相平衡的熔体具有很高的稀土含量,轻重稀土分馏较为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Sr,Ba,K),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h,Zr,Ti),具有典型的弧岩浆特征.透辉石和角闪石的矿物成分也具有弧岩浆的特征.高钙透辉石、大量的角闪石与黑云母的存在说明母岩浆富水.透辉石在高PH2O的状态下与熔体反应,生成角闪石的结构特征也证明了这一点.结合岩体的球化学特征,认为岩浆来源于富集的含有角闪石的尖晶石橄榄岩的部分熔融,母岩浆具有富水的特征(>3%).考虑到岩体形成时代(~300Ma;Zhao et al.,2007)和地质背景,认为东湾子岩体与位于华北北缘的其它晚石炭-早二叠世的岩体形成于同一构造背景下,都是晚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6.
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构造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中西部受控于喜山期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向北、向东的推挤,在其外围形成一个巨型的盆山构造体系,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主要由复活后的古造山带、前陆冲断带和小型克拉通盆地三个基本的构造单元组成,其中古生界小型克拉通与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是重要的含油气单元,它决定了中国中西部油气分布主要受古生界克拉通古隆起和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的控制。塔里木盆地在纵向上由发育齐全的下古生代碳酸盐岩、上古生代海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等构造层序叠置而成,在平面上以较稳定的小型克拉通为核心,边缘环绕库车、喀什、塔西南、塔东南等褶皱或冲断变形的前陆冲断带。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小型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界前陆逆冲带叠合-复合的构造特征,以及演化的多阶段性,决定了这类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储盖组合、多含油气系统"的叠合-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油气分布受小型克拉通盆地中的古隆起控制,形成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前陆盆地中的冲断带构造控制形成背斜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并存与晚期成藏为主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7.
张家口北部侏罗纪聚煤盆地的生成主要在中生代中侏罗世早期(陈顺等,1988;范和平,1989;刘晓文等,2005;谢明忠等,1996;张建军,2006)。在中生代之前该区地壳处于长期稳定的“地盾”构造状态(袁东翔,2006)。早侏罗世晚期地盾开始活化,至中侏罗世早期聚煤盆地开始形成,在一些山间盆地内沉积形成了侏罗系下花园组含煤地层(袁东翔,2006)。笔者通过对该区已知煤炭资源赋存状态,以及已有地质勘查成果的分析研究后认为:该区中侏罗世早期聚煤盆地,主要生成在由不同方位的古陆或构造带所形成的交角构造区(童玉明,1992);下花园组含煤建造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陆源碎屑物质沉积速率较快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陈忠惠,1988;韩德馨等,1980;李思田等,1988;刘宝珺等,1980);可采煤层主要富集在盆地次边缘以及特定部位和冲积扇远端的扇前三角洲或扇面分流河道之间的相对较稳定的聚煤环境中(王定武等,2005;王洪力,2006;王思恩,1994;王相会,1998);煤系及煤层主要保存在后期改造作用较弱和相对稳定或持续缓慢沉降的构造环境中(王定武等,2005;王洪力,2006;王思恩,1994;王相会,1998)。在这些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聚煤预测区,为该区下一步的预查找煤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98.
何碧竹 《地质学报》2009,83(7):1039-1046
发现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台地边缘相带环绕卡塔克隆起呈近环带状发育,晚奥陶世晚期台地边缘相带具有向中央断垒带迁移的特征,北部环带较南部迁移的更为迅速。台地边缘相带可分为4种不同古地貌沉积类型,在古地形、古构造、水体能量的差异控制下,其上沉积微相和礁滩复合体的发育特征不同,礁滩复合体的储层发育受后期成岩作用与构造破裂作用控制,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999.
青海省境内巴颜喀拉山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三叠系出露颇具特色,沉积类型多样。既有主动大陆边缘活动类型,又有被动大陆边缘类型。其中在青海省的中南部尤以三叠纪的巴颜喀拉山群分布最广。巴颜喀拉山群从1961年北京地质学院创名巴颜喀拉山群以来,就拉开研究序幕。40年来虽然在地层、构造等方面有所进展,但进展不大、特别是在地层划分、沉积学方面的研究则相当薄弱。  相似文献   
1000.
李旭平  王晗  孔凡梅 《岩石学报》2019,35(2):295-311
超高温变质作用是在变质地质学领域,继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高峰之后的又一重要前缘课题,对于认识地壳构造-热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和南非Kaapvaal克拉通西南部Namaqua活动带与Bushveld变质杂岩体的高温-超高温麻粒岩的化学成分、矿物组合、变质演化特征,及其相应的变质事件与构造属性。我国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带,包括华北克拉通西部的孔兹岩带——从内蒙西段的大青山到东段的集宁-凉城地区的超高温变质岩,皆为Al-Mg质和Al饱和体系的超高温变质岩石,常见假蓝宝石+石英、尖晶石+石英的典型超高温变质组合,以及含假蓝宝石±尖晶石、但缺少石英的非典型超高温变质组合。南非Namaqua活动带与Bushveld变质杂岩体分别发现有独特的Fe-Al饱和的铁尖晶石+石英+大隅石、刚玉+高温石英等超高温矿物组合,罕见的高温硼硅酸盐和硅硼铝镁石等超高温矿物组合;以及Ca-Mg质饱和的钙镁橄榄石+镁硅钙石镁黄长石+镁橄榄石等超高温矿物组合的麻粒岩。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矿物和岩石在高温-超高温条件下的特殊行为方式,不同构造环境和岩石化学成分下的变质反应及其热动力学过程。由此提出超高温变质作用成因研究中的科学问题:包括不同类型和地质属性的高温-超高温麻粒岩的成因特征;麻粒岩的形成条件演化过程和构造背景;高温-超高温变质过程中部分熔融和重新水化过程中流体的作用以及岩体形变过程中的部分熔融;变质反应以及变质作用P-T-t轨迹、元素地球化学和熔体作用行为;岩石保留的可能的变质事件和年代学记录,定量评价高温-超高温过程中变质演化的时间跨度和演化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