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9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测绘学   463篇
大气科学   221篇
地球物理   144篇
地质学   275篇
海洋学   12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19篇
自然地理   13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01.
真实感虚拟人脸合成技术一直是计算机图形学一个重要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其中,人脸建模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而人脸模型特定化技术是其中的关键技术。在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散乱数据插值算法的人脸模型特定化技术。实践证明,该技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02.
地震相干属性是地震解释中识别大中尺度构造和地层异常的关键技术,目前常规属性技术基于叠后三维数据进行.宽方位地震采集和解释技术的发展为提高地下构造的地震识别精度提供了新思路,但如何利用丰富的宽方位地震数据开展地震几何属性研究仍具有挑战.因此,本文充分利用地质不连续面造成的地震异常在不同观测方位上的差异,以及垂直断裂构造走向的部分方位叠加数据对识别断裂有更好的效果,发展了一种基于方位地震数据提取多方位相干属性的方法.首先,在不同方位地震数据的三维分析窗中对地震道插值,沿不同方向构造方位分析窗,其次,在计算方位相干时,对方位分析窗内不同位置的地震道使用反距离加权算法计算权重,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技术实现多方位信息融合,并将归一化后的结果定义为最终多方位相干.实际应用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与常规方法相比,本文所提方法包含了地质构造不同方位的特征,在所有方向上突出了地质边缘,同时提供了局部和整体的不连续性,并且有效地提高了相干图像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903.
随着机载激光雷达成像技术(LiDAR)的不断发展,激光点云数据处理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点云滤波是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针对多数经典滤波方法在复杂地形和地物条件下的滤波效果不够理想的现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相对变异系数的地形自适应正则化薄板样条插值点云滤波方法。采用二维区域增长获取初始插值参考点后,基于线特征约束对参考点进行优化,去除部分低可靠性参考点以得到较准确、分布离散均匀的初始插值参考点集合,在此基础上通过正则化薄板样条插值方式来拟合地形点与地物点之间的滤波分类面,完成对机载激光点云的高精度自适应滤波。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地形自适应滤波方法在2组实验数据的总体错误率分别达到4.14%和4.17%,在错误率和多地形综合表现等方面具有优势,且滤波运算效率在目前主流的滤波算法中处于较高水平。另外,实验结果验证了地形自适应滤波方法在斜坡、山脊等起伏较多的复杂地形与包含植被和建筑物的混合地形等处的点云滤波结果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04.
基于多平台热带气旋表面风场资料(MTCSWA),研究了2007~2016年6~11月西北太平洋上不同尺度热带气旋(TC)的气候统计特征,TC各级风圈半径在不同象限的变化特征、风场结构的对称度及二者与强度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利用7级风圈半径与TC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MSW)来定义TC的尺度和强度。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上TC的平均尺度为221.9 km,其中小TC平均尺度为96.4 km,大TC平均尺度为346.4 km。大TC活动位置的空间分布较小TC更为集中,整体活动范围较小TC偏北。TC尺度的峰值出现在8月和10月。在TC的风场结构中,7级、10级、12级风圈的平均半径分别为221.9、121.0、77.4 km。TC风圈的对称度的统计结果表明7级风圈的对称度最低,12级风圈的对称度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在TC的生命史中,各级风圈半径与其强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中12级风圈半径与强度的相关性最低;对于同一风圈而言,在TC的不同发展阶段中,不同象限的风圈半径与强度的相关性不同。在TC的风场结构中,风圈的对称度与TC强度的相关性随着风圈强度的增强而减弱,只有7级风圈的对称度在TC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表现出与TC强度之间的弱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05.
酒泉绿洲近45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枫叶  刘普幸 《高原气象》2010,29(4):999-1004
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空间插值、小波分析,对酒泉绿洲6个测站1960—2004年逐月日照时数变化进行了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酒泉绿洲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11.48h。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除春季日照时数表现为增加趋势外,其它季节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以秋季减幅最显著,其次为夏季和冬季。1960—1980年代日照时数表现为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2.5h;1990年代以后,日照时数表现为显著的增加趋势。从酒泉绿洲日照时数小波分析中可以看出,日照时数存在5~7年的振荡周期(通过了90%的置信度)。  相似文献   
906.
针对常规分形插值方法中垂直压缩因子参数无公认选择标准和有效途径的问题,提出一种分形插值的改进算法,用遗传算法对分形插值模型的垂直压缩参数进行了优化选择并进行了ARGO海温资料插值加密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遗传优化后的分形插值方法在海温复杂细节结构和小尺度特征描述等方面较常规插值等方法更具优势,改进了分形插值结果的客观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907.
空间降水信息需求日益增加,应用于空间降水的插值方法也日益完善,不同的插值方法因为所应用的地区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对于不同的地区,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最佳的插值方法.采用江苏省的南京市、无锡市等12个市自1999—2008年间的1月 的降雨量为数据源,分别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法(OK)和反距离加权法(IDW)对同时期江苏省扬州市的降雨量进行插值,通过分析发现:普通克里格插值法的结果整体上优于反距离加权平均法.  相似文献   
908.
ECMWF数值产品在热带气旋(TC)路径预报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将三次样条插值方法应用到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海平面气压场(MSLP)、850 hPa涡度场和风场,对2004—2008年西北太平洋(WNP)和南海(SCS)所有编号热带气旋(TC)进行路径预报。结果表明:基于850 hPa涡度场的TC预报效果好于气压场预报,而综合考虑850 hPa涡度场、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的预报效果最好,且有效预报次数更多。与中央气象台(CMO)主观定位及预报对比发现:ECMWF客观预报的0 h的TC平均路径误差为79.9 km,24 h平均客观预报误差大于中央气象台的主观误差,而48~96 h则小于中央气象台的主观误差;误差年际变化分析表明:主观预报水平进步缓慢,而客观预报水平进步明显。ECMWF客观预报效果优于中央气象台效果差的主观预报。  相似文献   
909.
内蒙中西部土壤水分统计插值模型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取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乌拉特中旗、二连浩特和乌海3个观测站点2001年4月至2004年11月的土壤水分实测数据和同期的地面气象逐日观测资料,运用前期降水指数法原理、水量平衡原理并结合最小二乘法建立了一个土壤水分插值模型,探讨了此模型的模拟优度及外推的可行性,运用F检验和残差分析来进行拟合值检验.并对2004年3站的土壤水分插补值进行了验证.为日后土壤水分对沙尘暴贡献度的区划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10.
气象降水分布图制作中的插值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红杰  马清云  吴焕萍  罗兵  唐卫 《气象》2009,35(11):131-136
针对气象服务中气象要素色斑图制作要求准确而美观的特点,以及现有插值算法不能满足该需求的现状,文章在分析了各类常用插值算法的基础上,借鉴人工天气图的思路提出了一种基于Cressman算法的优化算法,并对优化插值算法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展示了这种算法的应用效果.实际结果表明应用该算法所得制图效果美观,增强了降水分布图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满足业务应用的要求与系统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