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318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565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则不吓铅锌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西段,西藏谢通门县境内,矿区发育大量钾长花岗斑岩,其与铅锌成矿存在密切联系。通过对其开展岩石学、LA- MC- ICP- MS锆石U- 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区内钾长花岗斑岩岩石成因、侵入时代及其与铅锌成矿之间的关系。岩石地球化学结果显示,钾长花岗斑岩具高硅、富钾而贫镁特征,A/CNK值介于1. 08~1. 38之间;REE具有较明显中等负Eu异常,总体呈现右倾的轻稀土富集特征,微量元素富集Rb、K、U、Th、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Ba、Sr和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钾长花岗斑岩属分异的S型花岗岩。锆石U- Pb测年结果显示,钾长花岗斑岩侵位年龄为14. 18±0. 15 Ma,系中新世岩浆作用产物,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后伸展背景下的引张构造有关,并与冈底斯成矿带中新世大规模斑岩侵位时代和相关斑岩型铜(钼)矿化时代一致,可能具有相同的成岩成矿环境,这为在该成矿带西段寻找与斑岩有关的铅锌矿床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32.
打加错银多金属矿床是在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新发现的首例以银为主的多金属矿床.为了查明该矿床成岩成矿时限、含矿岩石成因及成矿意义,对该矿区出露的含矿(次)火山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与流纹斑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全岩地球化学、辉钼矿Re-Os年代学等分析.研究表明,含矿(次)火山岩形成时代为66.6~67.4 Ma,晚期辉钼矿同位素Re-Os模式年龄为61.0±0.8 Ma,结合含矿地质体的矿化特征、石英-黄铁矿-辉钼矿脉与含矿流纹斑岩的穿插关系等,证实打加错矿区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即早期形成的强硅化(次)火山岩型和矽卡岩型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晚期石英脉型银多金属成矿作用,成矿时限介于66.6~61.0 Ma,构成了与(次)火山期后热液相关的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次)火山岩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其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具准铝质-过铝质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K、Rb、Pb)、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Ti),锆石Ti的平均温度为712 ℃,εHf(t)值均为负值(-16.5~-3.6)且TDMC为1.2~2.1 Ga;成矿岩石具低氧逸度和贫含水性特征,属于典型S型花岗岩,源于中-古元古代古拉萨地壳的部分熔融,并与中拉萨地体发育的银铅锌矿床成矿岩体特征一致,而与南拉萨地体中爆发的、与Ⅰ型花岗岩相关的铜多金属矿化明显不同,据此揭示出南拉萨地体也与中拉萨地体一样具有与S型花岗岩相关的成矿潜力,这对丰富南拉萨地体的成矿类型及促进该类型矿床的进一步找矿新发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33.
与岩浆-热液或热液矿床有关的岩浆,大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演化(如结晶分异、同化混染等),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只是岩浆演化终态的反映,针对这些岩浆岩本身的研究有时很难刻画出其详细的演化过程及该过程中关键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已有研究显示,同时代同区域大面积分布的火成岩可能记录着含矿岩浆演化早期或演化不同阶段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信息,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可能。基于此,本文以发育于大陆碰撞初期(即主碰撞)的西藏冈底斯北缘铅锌矿带为例,通过对主碰撞阶段冈底斯带大量火成岩地球化学数据的统计学研究,初步展示了岩浆演化过程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除了自身体系的分离结晶,陆壳混染作用是大陆碰撞早期岩浆由基性向中酸性演化的另一关键控制因素,主碰撞岩浆中普遍不具有高的含水量和氧逸度,但演化到中后期,岩浆的氧逸度会逐渐升高;富S和H2O的幔源岩浆底侵,诱发具有较高Zn含量的陆壳物质熔融,产生的岩浆再经历高度的演化(以达到Pb的富集),最终浅成就位形成岩浆-热液成矿系统。这是形成冈底斯北缘铅锌矿带的成矿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434.
冈底斯是全球重要的斑岩-矽卡岩铜矿床的成矿带之一,发育侏罗纪(173~160 Ma)和中新世(26~12 Ma)两期矿化事件.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期(65~50 Ma)形成了该带规模最大的壳幔混源岩浆岩,而藏南能否形成大中型规模的斑岩-矽卡岩铜矿床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文章获得冈底斯带东部程巴大型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中与黄铜矿共生的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和含矿花岗闪长岩U-Pb年龄分别为(58.9±0.9)Ma、(57.6±0.4)Ma,认为它是主碰撞期首例矽卡岩铜矿床.含矿岩体可见自形角闪石早于斜长石,与甲玛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具有类似的含矿地层、矽卡岩矿物组合和成矿元素分带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的资料,笔者提出冈底斯成矿带东部具有寻找古新世斑岩-矽卡岩铜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435.
鲁尔玛斑岩型铜(金)矿为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新发现的斑岩型矿点,目前已发现赋存于石英二长斑岩体中的斑岩型铜矿体1条,赋存于构造破碎带中的热液型脉状金(铜)矿体1条、热液型脉状铜矿体1条。以鲁尔玛含矿斑岩为中心,依次发育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表现出斑岩型矿床的典型蚀变分带模式。其中,热液脉体从早到晚被可划分为:钾硅酸盐化脉(A脉)、石英-金属硫化物脉(B脉)以及石英-绿帘石-碳酸盐化脉(D脉)。这一新的发现,证实冈底斯成矿带西段具有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找矿潜力,有望将冈底斯斑岩型铜矿带向西延伸近200km,同时也表明拉萨地体南缘的冈底斯成矿带斑岩型铜成矿作用最晚应该开始于晚三叠世。鲁尔玛斑岩型铜(金)矿点的发现,对深入理解冈底斯斑岩铜(金)矿带的成矿作用,完善冈底斯成矿带的成矿理论,更好地评价冈底斯西段找矿潜力,指导该地区的找矿突破,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6.
本文对藏南冈底斯带中段的花岗岩类和角闪辉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据此阐明了岩体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并探讨了成岩时的大地构造背景。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花岗岩类和角闪辉长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41~55Ma,为始新世早-中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代表了区内岩体的成岩年龄。在地球化学组成上,花岗岩类属于钙碱性到高钾钙碱性系列,均富集轻稀土(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和K),强烈亏损Nb、Ta、P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弧型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组成。此外,花岗岩类的铝饱和指数(A/CNK)小于1.1,属于准铝质到弱过铝质的I型花岗岩。角闪辉长岩为石榴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并在后期侵位的过程中遭受到了壳源物质的混染。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内的岩体形成于初始碰撞向主碰撞的转化阶段。始新世早期(~50Ma)新特提斯洋板片的断离引起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基性岩浆,随后基性岩浆底侵至下地壳并诱发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岩质岩浆,最后经过岩浆混合作用形成始新世早-中期冈底斯地区的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437.
利用冈底斯中-东部197个宽频带天然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数据和远震P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该区域的P波速度扰动图像。层析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地震波速度结构存在着复杂的空间变化。首先,在藏南拆离系断层(STD)以北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壳中存在着较强的低速异常,但是该低速异常的北端在远离裂谷带的地方并没有明显越过雅鲁藏布江缝合线(YZS),这与前人的观测结果略有不同;在亚东-古露(YGR)和措美-桑日(CSR)裂谷带的下方存在低速异常,但异常强度都没有前者大;在两个裂谷带之间的拉萨地块中-南部,地壳表现为强高速特征。这些结果表明,影响青藏高原地壳构造演化的"地壳通道流(Crustal Channel Flow)"在藏南主要分布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在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以北的冈底斯地区,可能主要局限于沿裂谷带分布。其次,被解释为印度岩石圈地幔的上地幔高速异常,在研究区西部,抵达了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以北100km或更远的地方,而在研究区东部,并没有越过雅鲁藏布江缝合线,而是停留在缝合线以南~100km的高喜马拉雅下方,印证了前人给出的印度板块俯冲角度在研究区附近存在东西向变化的层析成像结果。此外,我们的层析成像结果还印证了冈底斯东南侧的上地幔低速异常根植于上地幔底部,我们认为该现象可能与巽他块体的顺时针旋转引起向东俯冲的缅甸弧向西后撤有关。  相似文献   
438.
沿雅鲁藏布江北岸广泛分布的比马组为一套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的火山-沉积岩组合。本次工作通过对采集于汤白矿区的比马组砂岩进行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物源特征、岩相古地理及大地构造演化背景。研究区的汤白比马组砂岩以火山岩夹层形式产出,碎屑分选差,磨圆度低,杂基含量高,结构成熟度低,以富含长石和岩屑为特征,为活动岩浆弧构造环境下的沉积物。除碳酸盐胶结物导致的CaO含量变化外,所有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与上地壳平均含量大体一致,且Fe_2O_3~T、MgO、TiO_2、P_2O_5及MnO与大陆岛弧成因砂岩含量相同。样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中的低CIA值(46%~68%)和较高的ICV值(0. 75~1. 14)表明砂岩遭受风化作用弱,成熟度低,粘土矿物(如高岭石和蒙脱石等)含量低,多属于构造活动区首旋回沉积物范畴。在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方面,汤白比马组砂岩显示右倾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图,ΣREE值介于46. 16×10~(-6)~90. 03×10~(-6)之间,具有与后太古宙平均页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δEu值介于1. 06~1. 36之间,呈明显正异常,为斜长石碎屑所致。δCe介于0. 92~0. 94之间,呈弱负异常,表明其沉积过程中受海水作用较弱。在微量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蛛网图中,汤白比马组砂岩显示为亏损Th、Nb、P、Ce、Ti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因此,汤白比马组砂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向拉萨地体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  相似文献   
439.
全球造山系类型主要分为增生型和碰撞型两大类。现今,全球两大巨型造山系的研究表明:环太平洋增生造山系正在经历洋- 陆俯冲过程,新特提斯-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系经历过洋- 陆俯冲之后又步入陆- 陆碰撞阶段。其中,安第斯造山带是东太平洋Lazaca 大洋板块多阶段向东俯冲在南美大陆之下后形成的以“大洋板块深(陡)- 浅(平)俯冲交替、洋岛- 地体增生拼贴、碰撞和俯冲型高原隆升”为特征的现代“安第斯岛弧带”和“安第斯- 科迪勒拉俯冲型增生造山系”。位于亚洲大陆内部的冈底斯造山系经历了新特提斯洋盆向北俯冲、消减和洋盆闭合以及印度- 亚洲碰撞的两重阶段,具体包括早中生代开始的新特提斯“多洋岛”形成和向拉萨地体的多阶段俯冲汇聚,致使洋岛 地体增生碰撞形成冈底斯岩浆弧,继而铸造了晚白垩世的“安第斯型”俯冲增生造山系;在俯冲和碰撞转换阶段发生了岩浆大爆发并形成冈底斯初始高原;而后才进入印度- 亚洲陆陆碰撞阶段,形成大规模的E- W向逆冲断裂、走滑断裂和S- N向裂谷系。因此,安第斯是冈底斯的前半生,冈底斯的今天是安第斯的未来。研究冈底斯的构造演化,特别是早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必须与安第斯俯冲增生的历史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440.
青藏高原冈底斯成矿带诸多大型-超大型斑岩成矿系统的勘查和研究成果显示,传统的陆缘弧或岛弧背景的成矿作用模型不能更好的用于指导碰撞造山背景下斑岩成矿系统的勘查实践。文章以甲玛超大型矿床为实例,基于十余年的勘查实践,通过对不同类型矿体蚀变和矿化结构的精细解剖和成岩成矿年代学的系统分析,建立造山背景下斑岩成矿系统多中心复合成矿作用模型。同时,系统总结甲玛矿床地质特征,阐述成矿作用模型中地层、构造、岩浆等基础地质要素,并详细解析斑岩型钼铜矿体、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角岩型铜钼矿体、Manto型富铜铅锌矿体以及独立金矿体所构成的多元矿体结构特征。最后,揭示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多中心复合成矿作用模型与传统模型的差异,提出其对相同构造背景下斑岩成矿系统勘查评价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