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830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31.
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剖面八道湾组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露头观察与实测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与层序地层的相关理论,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剖面八道湾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该剖面八道湾组为扇三角洲沉积,扇三角洲平原与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均比较发育。运用层序地层学中基准面变化的原理,将八道湾组划分为2个长期旋回,并细分为3个中期旋回以及若干短期旋回。总结了露头区八道湾组A/S比值与地层叠加样式之间的响应关系:低A/S比值条件下,易形成连通性好的厚层叠加砂体,沉积微相类型较单一;中A/S比值条件下,易形成单层厚度较薄的、似毯状的、垂向上紧凑叠加的多层状砂体;高A/S比值条件下,泥岩更为发育,而砂体多呈孤立状,呈现厚层泥与薄层砂的沉积特点。通过详细解剖露头剖面八道湾组的沉积特征,最终建立了该区八道湾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扇三角洲油气储层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32.
对扬子西北缘碧口块体中白雀寺和大安花岗质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白雀寺岩体的年龄分2组:(855±6) Ma(n=23)和(917±14) Ma(n=3)。前者εHf(t)为3.8~10.4,一阶段Hf模式年龄为1.00~1.27 Ga;后者εHf(t)为2.0~8.1,一阶段Hf模式年龄为1.14~1.40 Ga。而大安岩体给出了6组不同的年龄:(854±10) Ma(n=3)、(801±7) Ma(n=3)、(702±10) Ma(n=3)、(565±6) Ma(n=1)、(246±7) Ma(n=1)和(207±2) Ma(n=1)。其εHf(t)为-12.6~11.4(t=854 Ma),一阶段和二阶段Hf模式年龄分别为0.95~1.90 Ga和1.02~2.55 Ga。白雀寺和大安岩体的侵位年龄分别为(855±6) Ma和(854±10) Ma,代表了扬子西北缘碧口块体内的一次重要岩浆事件,前者主体来源于中元古代新生陆壳源区,而后者主要来源于中元古代新生陆壳与晚太古代地壳物质的混合源区。此外,白雀寺岩体中(917±14) Ma的年龄代表新元古代早期的岩浆活动,而大安岩体中年轻的年龄可能记录着岩体后期所经历的复杂热改造事件。  相似文献   
833.
盐生荒漠土壤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季节动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海  郑新军  唐立松  李彦 《中国沙漠》2014,34(1):162-169
对准噶尔盆地东南缘降水和土壤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δ18O和δD)进行了测定,分析了降水中δ18O和δD值的季节变化规律,表层土壤水中δ18O和δD值对降水脉冲的动态响应以及不同深度土壤水中δ18O和δD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大气降水线为δD=7.691δ18O+4.606;降水与表层土壤水中δ18O和δD值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层土壤水中δ18O和δD值、质量含水量对降水脉冲响应显著,且不同量级的降水导致不同程度的响应。利用LSD法对0~300 cm土层内土壤水中δ18O和δD值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可将土壤在垂直方向上分为3层,表层(0~50 cm)土壤水分活跃,稳定同位素值随深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小;中间层(50~180 cm)土壤水分相对活跃,既受到降水入渗和蒸发作用的影响,也有地下水的补给;深层(180~300 cm)水分来源稳定,土壤水中δ18O和δD值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834.
由于不同矿物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和元素淋失的迁移难易程度,碎屑岩风化壳可以分为风化粘土岩和风化淋滤带.对准噶尔盆地碎屑岩不整合露头解剖和腹部地区岩芯测量,认为碎屑岩风化壳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褐红色富铁的风化粘土岩,潮湿环境下形成淡蓝色富铝的铝土矿.通过地化分析,建立了以Fe和Al为主要判别标准的碎屑岩风化指数,准确地识别出了风化粘土岩、砂质风化淋滤带和泥质风化淋滤带.风化粘土岩与正常泥岩一样具有较大的突破压力,可以有效的封堵油气,下覆的风化淋滤带孔隙度有较大改善,但渗透率与粘土矿物含量呈反比,粘土含量越高,渗透性越差.风化壳的存在,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效的顶底板遮挡条件,改善了储层物性,大大地拓宽了碎屑岩勘探深度下限,对碎屑岩地层油气藏和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35.
沉积层放射性生热的热流贡献(沉积层热流)是沉积盆地大地热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中国西部“冷”盆深层-超深层烃源岩的增温和热演化.本文利用不同的自然伽马(GR)-生热率(A)经验关系式分别计算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构造单元16口钻孔共6120个沉积层生热率,通过与实测生热率的统计对比,确定了适用于研究区的GR-A经验关系,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地层生热率柱,据此计算了研究区沉积层热流贡献,并以盆参2井为例定量分析了沉积层热流的增温效应.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沉积层平均生热率为1.179±0.339 μW·m-3,总体上随着时代变老,沉积层生热率呈现出递减趋势.准噶尔盆地沉积层热流平均为7.9±4.9 mW·m-2,约占地壳热流的29.2%和大地热流的19.6%,区域上与盆地沉积层厚度大体一致,表现为中央坳陷最高,北天山山前冲断带变化较大,陆梁隆起和西部隆起次之,东部隆起和乌伦古坳陷最低.沉积层热流能够有效增高深层—超深层烃源层受热温度,促进有机质热演化,如在考虑和忽略沉积层生热的两种情况下计算的盆参2井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烃源岩底部(5300 m)温度差异最大为7.3 ℃,这显然对于地温梯度小、主体油气藏埋深大的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目标优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侏罗纪坳陷湖盆坡折带十分发育,具有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侵蚀坡折带和沉积坡折带等多种成因类型。坡折带在顺源方向具有多级特征,把坡折带按地理位置的差异分成盆缘坡折带和盆内坡折带。其中深部逆冲构造、继承性古隆起、盆内次级断层活动等构造运动是坡折带发育最主要的成因机制,坡折带发育规模与构造活动的大小、期次息息相关。由于构造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范围内其活动强度的差异,所形成的坡折带具有明显的多期、幕次性、差异活动以及继承与转化性等特征。同时坡折带在对地层超覆叠置、岩性纵向组合以及沉积体的纵横向展布上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坡折带控制非构造圈闭的模式,对进一步寻找大规模的非构造圈闭或非构造圈闭群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37.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八道湾组聚煤作用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从煤层厚度及其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平面展布特征入手,并在分析煤层在层序格架中的发育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沉积环境、沉积体系演化和湖平面变化对陆相盆地---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Ⅰ(八道湾组的主体)聚煤作用的影响。河流泛滥平原、三角洲平原、湖湾等沉积环境的可容空间变化速率和泥炭堆积速率常能保持有利于泥炭沉积的平衡关系,从而成为富煤环境。实质上,沉积环境是聚煤作用控制因素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其最根本的控制因素则是可容空间变化速率。在本研究区,主要体现为湖平面变化对煤层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38.
齐哲  侯明才  王瀚  徐胜林  刘彦鹏 《地质学报》2022,96(7):2281-2294
上扬子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不仅记录了埃迪卡拉纪晚期环境与生命的协同演化,而且大量发育的丘滩体沉积正成为四川盆地深层古老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因此分析灯影组沉积环境演化不仅可以约束埃迪卡拉纪晚期全球海平面变化、古海洋环境演化,而且对于四川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于上扬子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的沉积环境演化、相对海平面变化仍缺乏较为精细的刻画和解释,严重制约了以上研究的进展。本文通过对上扬子西北缘绵竹清平剖面灯影组详细的野外沉积学解剖及室内微相分析解释,识别出以各类颗粒云岩、微生物云岩为主的21类岩石微相;根据微相组合关系分析,认为发育多种向上变浅的潮下—潮间—潮上沉积序列以及若干颗粒滩、微生物丘沉积构成的米级沉积旋回;以此为基础详细刻画出灯一段—灯二段下部、灯二段中上部—灯二段顶部、灯三段底部—灯四段下部、灯四段中上部—灯四段顶部构成的四次海侵—海退次级旋回以及灯二段和灯四段顶部暴露侵蚀的沉积环境演化及海平面变化历程,并建立了扬子台地西缘绵竹地区埃迪卡拉纪晚期以潮坪相、微生物丘滩体、颗粒滩为典型沉积特征的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综合沉积微相特征、微相组合特征及剖面沉积相演化规律认为,该地区沉积环境演化主要受次级海平面波动影响,海侵—海退次级旋回的中上部可能为灯影组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层位,其内部的两次暴露不整合可能与冰期事件导致的海平面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39.
准噶尔盆地中生代演化的地层学和沉积学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构造演化复杂、由多个含油气凹陷构成的盆地。根据盆地中生界地层发育特征、地震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准噶尔盆地中生代的沉积特征、沉积范围、沉积中心迁移特征及断裂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将中生代准噶尔盆地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断—拗盆地和白垩纪陆内坳陷盆地两个发育阶段,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可能是盆地由张性背景向挤压背景转化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840.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地区三叠系克上组存在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这两类粗粒三角洲,其界定在油气沉积学领域一直备受关注,而基于岩相类型及其垂向组合特征的沉积作用研究,辅以砂体宏观展布规律将有助于这两类三角洲的判别。红山嘴地区克上组扇三角洲以发育各种交错层理砾岩相(Gi、Gt、Gp)与块状砾岩相(Gmm、Gcm、Gcs)为特点,而辫状河三角洲则发育各种砂岩相(St、Sp、Sm和Sh等);扇三角洲6种岩相组合显示其碎屑流与密度流沉积相对发育,韵律特征不明显,而辫状河三角洲的7种岩相组合均显示其牵引流沉积作用更为显著,且正韵律居多;坡度陡、物源足造就了扇三角洲“砂体发育而分布局限、切割叠置频繁”的沉积响应特点,辫状河三角洲则因坡度中等且物源供给弱而具有“砂体薄而广布、多为孤立式接触”的响应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