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232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696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2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21.
水气混合洞塞泄流溶解氧输移扩散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水气二相混合洞塞泄流欠饱和溶解氧输移扩散行为特性,揭示气体体积分数、进口溶解氧浓度、雷诺数等流动特征参数和洞塞尺寸等几何参数对溶解氧浓度恢复的影响规律,开展了水气二相混合洞塞泄流溶解氧输移扩散的室内模型试验,观测流速、压力和溶解氧浓度分布。建立了水气二相混合洞塞泄流溶解氧输移扩散数学模型,并利用物理模型试验数据对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利用验证后的数学模型,分别计算不同进口气体体积分数、溶解氧浓度、雷诺数、洞塞长度和洞塞直径条件下水气二相混合洞塞泄流溶解氧浓度恢复情况。结果发现:气体体积分数越大,进口溶解氧浓度与饱和溶解氧浓度差值越大,雷诺数越小,溶解氧浓度增量越大;洞塞长度越长,洞塞直径越小,溶解氧浓度增量越大。  相似文献   
822.
多洞面实体作为现实世界的抽象,主要用来表示拥有多个内部边界的地理实体,如包含多个湖泊的区域,或带有岛屿的湖泊。为了度量这些空间实体,提出了一种顾及多约束的多洞面实体相似性度量模型,该模型将多洞区域看做微场景,将洞视为空间对象,洞之间的方向表示为空间分布关系。顾及复杂多洞面实体中洞与洞之间的方向、几何形状等约束条件,利用傅里叶描述子来描述洞的形状,使用方向特征矩阵来表示洞之间的分布,将相似性度量过程转换变成满足约束条件问题。利用由结点和边组成的关联图对约束条件的匹配过程进行描述。采用伊朗西北部的乌鲁米耶湖作为实验数据,对其不同年份的形态进行相似性度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可行且不失精度。  相似文献   
823.
为探究白云岩洞穴滴水中CO2来源及变化特征,以贵州省绥阳双河洞洞穴系统中的大风洞为研究对象,对洞穴空气CO2浓度(pCO2(c))、洞穴上覆土壤CO2浓度(pCO2(soil))、洞穴滴水CO2分压(pCO2(w))、以及洞穴滴水水化学环境进行了为期15个月(2016年1月-2017年3月)的监测、采样和室内实验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各监测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pCO2(w)、pCO2(c)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表现为雨季>旱季。pCO2(soil)受降雨、洞穴通风效应的影响,季节性波动较大,是洞穴pCO2(w)的重要来源;(2)深层岩溶作用中渗透水在流经洞穴上覆表层岩溶带发生的水-岩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水化学环境,特别是变化,是影响pCO2(w)的主要因素之一,对pCO2(w)具有重要贡献;(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得出各因素对洞穴滴水的相对方差贡献率依次为:HCO3- >pCO2(s)>Soil 1#>pCO2(w)>Soil 2#。各因子对pCO2(w)的贡献率依次为:地表深层岩溶作用>洞穴上覆土壤空气环境>洞穴空气环境;(4)pCO2(w)来源概念模型表明,雨季时,降雨量大,土壤水下渗快,地下水得到充分补充,但停滞时间较短,在渗流带中与围岩反应不充分,PCP过程较弱,对pCO2(w)影响较大;旱季则相反。研究结果对洞穴石笋、石钟乳沉积物的保护具有一定意义,对洞穴旅游开发、管理及岩溶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4.
《福建地质》2021,40(1)
通过1∶5万长桥、漳浦县区域地质调查,获得金刚山晶洞碱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95±2.8)Ma;主量元素具有高硅富碱,贫钙、镁、铁特征;微量元素总体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Rb、K、U、Th相对富集,而Ba、Sr、P、Ti明显亏损;轻稀土相对重稀土富集,具显著的Eu负异常,δEu值小于0.30,显示过铝质A型花岗岩的特征。研究认为该岩体形成于后造山阶段,产于大陆边缘弧塌陷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825.
钦杭成矿带是华南地区一条著名的中生代斑岩-矽卡岩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其南段阳春盆地内以集中发育白垩纪钨锡多金属矿床为特征,侏罗纪成矿仅有个别铜铁钼矿床报道。因此,区内有关侏罗纪成矿特征、矿化元素组合、成岩成矿物质等问题尚不明晰。本文对阳春盆地内黑石岗矽卡岩型铅锌矿床和留洞石英脉型钨钼矿床进行了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黑石岗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等时线年龄为164.9±0.7Ma,留洞钨钼矿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64.6±4.0Ma,加权平均值161.2±2.4Ma,表明区内铅锌钨钼成矿作用均发生于中侏罗世晚期。该结果不仅扩充了区内侏罗纪成矿作用规模,同时丰富了区内侏罗纪矿化元素组合,包括铜铁-铜铅锌-钨钼等多金属矿床。留洞矿床辉钼矿具有极低的Re含量(514.6×10-9~2365×10-9),黑石岗花岗闪长岩的εHf(t)值变化于-5.2~-2.9之间,平均为-4.3。通过对成矿带内侏罗纪铜多金属矿床的相关数据综合及对比分析,本文认为阳春盆地此时期成岩成矿物质均以壳源为主,可能混有少量幔源物质。黑石岗和留洞矿床成岩成矿年龄的确定为下一步在阳春盆地开展侏罗纪矿床找矿勘探提供了重要信息,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钦杭成矿带侏罗纪成岩成矿作用动力学背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26.
寒武纪初期不仅发生了宏体生物大爆发,而且也出现了地质历史时期少见的蓝细菌鞘体大规模钙化事件。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海水化学性质的转变对真核生物的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转变对微生物岩发育特征以及蓝细菌钙化事件的产生有无影响,目前尚不明确。鉴于此,对华南上扬子北缘汉南—米仓山地区上埃迪卡拉统—寒武系第二统多个典型微生物岩发育剖面进行了系统野外调查和室内岩石学分析,结果表明:上埃迪卡拉统灯影组叠层石广泛发育,以平铺状、缓波状特征为主,而凝块石既可以呈补丁状分布于叠层石纹层间,又可以呈细小的凝絮状、粘结状特征构成厚层岩层;寒武系第二统仙女洞组叠层石丰度显著降低,以高大、坚硬的丘状隆起为特点,包括单独的凝块石丘,以及微生物与古杯的联合建丘。虽然寒武系第二统微生物岩的层状结构和凝块结构与埃迪卡拉系相比并无太大差异,但是寒武系微生物岩内部保存有大量的钙化微生物化石,已识别出附枝菌(Epiphyton)、肾形菌(Renalcis)和葛万菌(Girvanella)等多种类型。在收集、整理前人有关微生物岩特征和发育资料的基础上,本次研究初步整理出华南寒武系第二统微生物岩的时空分布特点,发现寒武纪第二世第三期是钙化微生物大量发育的一个时期,在随后的第四期达到一个小的高峰。对于此次蓝细菌钙化作用幕的启动机制,除前人提出的海水高钙离子浓度和蓝细菌体内二氧化碳浓缩机制等认识外,寒武纪早期海水性质的转变(方解石质原生矿物受成岩改造程度较低)、适度的陆源碎屑输入(黏土组分保护作用)也有利于钙化微生物结构的保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27.
对骆驼山地区构造以及溶洞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调查工作,在1:2000的地质调查中,重点调查了构造与溶洞的分布特征.通过综合研究溶洞的形成与构造的关系,从溶蚀及冲蚀、崩塌和堆积两方面论述了溶洞的形成条件,并根据溶洞高程对比,推测溶洞堆积物的形成时代,总结出溶洞的形成规律,为进一步研究第四纪哺乳动物演化规律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828.
针对新疆某工区强非均质性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多属性优化与电成像测井信息融合的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带识别评价与钻井轨迹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利用相干体、蚂蚁体等多种地震属性与张量约束的稀疏脉冲反演结果综合实现缝洞发育带空间分布预测与雕刻,确定可能油气圈闭的分布范围;然后,基于数学形态学滤波方法,由电成像测井资料自动拾取井壁的裂缝和溶蚀孔洞分布,统计井壁裂缝倾向和倾角;再次,用工区内钻孔多臂井径资料计算的井筒崩落信息与电成像资料拾取的诱导缝信息预测工区的最大和最小主应力方向;最后,融合地震属性与电成像测井信息评价的缝洞分布结果,预测工区内走滑断裂带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以NE—SW为主,局部为NW—SE,且以中高角度为主的裂缝走向与主应力近乎平行。采用预测主应力分布方法实现了沿NW—SE方向的大斜度井与水平井优化设计,钻遇了大规模优质储集体,获得了稳定油流,并以此为基础在周围打井若干口,极大地降低了深层勘探的钻井风险。  相似文献   
829.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类型识别与分类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中,储层类型的识别与分类是其关键,而储集空间决定了储层类型。储集空间主要以沉积以后的成岩后生及表生阶段改造的次生孔隙为主。由于次生改造作用的千差万别,再加上不同期次的改造作用的叠加,使得碳酸盐岩储层的次生孔隙结构异常复杂,储集空间的复杂性也造成了储层类型的多样性。文章根据研究区块常规、成像测井资料,结合取芯、地质以及测试资料对储层类型进行识别,并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储层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类型主要分为孔隙型、孔洞型、裂缝型储层,并将其分为四类储层,为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30.
贵州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喀斯特成景机制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织金喀斯特分为8大类:洞穴、峡谷、天生桥、天坑、高峰丛、丘陵、单面山与象形山、水文遗迹等,它们以下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为物质基础,有序、集中分布于织金洞、绮结河、东风湖三片相对独立,却又以绮结河为纽带紧密相连的喀斯特区域内,共同构成一个以洞穴、峡谷、天生桥、天坑为核心,形态雄伟、典型、优美、珍稀的高原喀斯特景观群。同时在对公园区域成景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织金喀斯特的形成演化,始于古近纪,以三处喀斯特区域相互之间水力联系的演变为主轴,历经四个阶段:初始阶段(古近纪期间,喀斯特地层出露)→雏形阶段(分轴型离散岛屿式成景过程)→重要发育阶段(主轴型离散岛屿式与集合型岛屿式成景过程)→现代喀斯特阶段。期间,三个喀斯特区域产生不同的喀斯特响应过程:(1)织金洞区域,以织金洞地下河的演变为主轴,历经横向裂隙式岩溶水→地下河道→抬升形成化石洞穴/洞穴景观发育阶段/袭夺地表河(古新寨河)→地下河大规模发育→抬升形成化石洞穴/被袭夺阶段/→地下河小规模发育/洞穴景观发育等不同的地下岩溶循环发育阶段,形成了规模宏大的4层迷宫式化石洞穴系统—织金洞洞穴系统,洞内次生化学沉积物类型齐全,形态优美、独特,体量巨大,现代总体属于已停止发育的化石型洞穴喀斯特区域。(2)绮结河区域,以绮结河的演变为主轴,历经地表流水各向分散流动阶段→地表河阶段→地下河阶段→地下河改道/袭夺阶段→地下河大规模发育阶段→改道/明流与伏流交替阶段等不同的地表与地下岩溶交替循环发育阶段,峰丛、洞穴、峡谷、天坑、天生桥等地貌有序分布于河谷上或其两侧,协同共生,现代总体属于地表与地下喀斯特正在相互交替发育的区域。(3)东风湖区域,以六冲河的演变为主轴,历经持续、漫长、大规模、高强度的横向—纵向侵蚀、切割,峰丛、丘陵、象形山、单面山、峡谷有序分布于其上宽下窄的河谷上或其两侧,共生发育,现代总体属于正在发育的地表喀斯特区域。(4)整个公园,以三处喀斯特区域相互之间水力联系的演变为主轴,历经四个不同的喀斯特阶段,及各区域不同的喀斯特响应过程,形成独特的织金高原喀斯特景观群,现代总体上正在分区进行着三种不同的喀斯特过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分轴型、主轴型、离散型和集合型等四种岛屿式成景机制。同时,通过与相似、典型岩溶区域(如广西乐业、重庆武隆等)的成景模式进行对比,将织金喀斯特成景模式归纳为"相邻岛屿式成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