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6篇
  免费   371篇
  国内免费   450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77篇
地质学   1607篇
海洋学   11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黔东北梵净山地区位于雪峰隆起西缘,前寒武纪-早古生代黑色有机质岩系发育,沥青显示广泛。该区在新元古代-中生代经历了晋宁期、加里东期及印支期-燕山期多幕构造变形,前人对后两期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响应关系研究较多,而关于晋宁期构造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匹配关系则鲜有报道。选取黔东北梵净山地区宝塔组灰岩溶蚀孔、洞内的沥青开展了Re-Os同位素研究,测试结果显示等时线年龄为(915±129)Ma。结合区域地质分析表明,梵净山地区存在晋宁期原生油藏,在加里东期被改造形成次生油藏,古隆起控制了次生油气藏的分布。本研究丰富了雪峰隆起西缘油气成藏期次,同时也促进了复杂构造变形条件下次生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对我国南方新元古界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发育两组呈小角度相交(40°)的透入性X型走滑断裂,分别沿着NNE走向和NNW延伸。在对塔北哈拉哈塘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走滑断层的几何展布特征以及断层的剖面变形特征进行研究;同时重点解析了RP6断裂和HA13断裂,分析比较NNW向与NNE向断层的变形及发育特征差异;结合盆地重磁资料以及周缘造山带的活动特征,对塔北隆起小角度的X型走滑断层的发育机制以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塔北隆起走滑断层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变形特征,分为三个构造层:震旦系-中寒武统下构造层(TH3界面以下)、上寒武统-中奥陶统中构造层(TH3-TO3t界面)和上奥陶统-石炭系上构造层(TO3t-TP界面)。断层在下构造层和中构造层中整体处于压扭环境,多发育正花状构造;上构造层中断层主要发育负花状构造或正断层,整体处于张扭环境。两组断裂比较,NNW向断裂活动性强,在各构造层中均有显著的断裂特征发育,垂向连通性强,发育先存基底断裂,而NE向断层主要发育在中构造层,在下构造层和上构造层中断层发育不明显。活动性分析表明,断层的形成与演化具有多期性,走滑断层的形成经历了三期主要活动:中寒武世末、中晚奥陶世和志留纪-石炭纪。塔北隆起X型走滑断裂的形成受到了NNW向基底断裂和薄弱带的控制,NNW向先存基底断裂带或薄弱带优先发育走滑断裂,基底断裂与主挤压应力方向的夹角小于45°-Φ/2,NNE断层的发育受NNW向先存断裂限制,最终形成小角度相交的X型断裂。  相似文献   
103.
章贤能 《江苏地质》2021,45(3):240-246
金家山金矿位于江南隆起带北缘,赋存于新元古代浅变质浊积岩基底岩层中,其成矿结构面为张性或扭张性断层,成矿地质体为角砾岩。矿石工业类型为角砾岩型金矿,矿石矿物主要为毒砂、黄铁矿,少量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褐铁矿、自然金,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形晶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矿石构造以浸染状构造为主。通过地球化学工作有效圈出矿致异常,研究区Au元素属显著富集、强烈变异、极强叠加型元素,说明该区地质体遭受的后期各种构造作用叠加对金矿成矿有利,初步认为地球化学配合地质测量和探矿工程可快速找金。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东南沿海基底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祖翼 《福建地质》1989,8(1):46-53
在对东南沿海基底地质研究作了一简要的历史回顾和现状介绍之后,本文认为解决这一至今仍悬而未决的地质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同位素年龄值的正确解释,基底岩系变形历史和热事件史的研兖以及现代造山作用理论的理解.新的地质事实使作者相信东南沿海地区是一个由不同大陆地块拼贴而成的复合体,不同地块的基底岩系在现代地表上的出露构成了“华夏古陆”,因而这一名词作为一个地质概念,它是僵化的,由此而来的论争也是没有意义的。最后本文就澄清本区基底构造问题的途径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07.
华南地区存在两种类型变质基底。Sm-Nd同位素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可分别代表华南两种类型元古代地壳端员。华夏地块区副变质岩代表成熟度较高的(早)元古代地壳端员,~(147)Sm/~(144)Nd=0.1198,~(143)Nd/~(144)Nd=0.511822;江南古岛弧区副变质岩代表成熟度较低的(中—晚)元古代地壳端员,~(147)Sm/~(144)Nd=0.1246,~(143)Nd/~(144)Nd=0.512170。根据上述数据得出了华南元古代地壳Sm-Nd同位素演化域,进而对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的物质来源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8.
对于点苍山-石鼓变质带区域划分的意见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翟明国  从柏林 《岩石学报》1993,9(3):227-239
在以往的研究中,点苍山和哀牢山被认为是同一个变质带。对石鼓带的划分也有很大争议。本文通过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认为点苍山和石鼓变质带同为扬子基底的一部分,应属于滇东变质区。它们是在元谋-大红山群之上发育的一套中晚元古变质岩带,具陆内地台型火山-沉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9.
110.
华南变质基底的组成、边界与构造演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据作者调查并综合有关资料,就华南变质基底的组成结构、边界性质、构造型式及演化过程作了较全面阐述;就板溪群是否为构造混杂岩,及其所代表的地质体性质作了深入分析和讨论,作者认为:华南可能存在晚太古-早元古统一变质基底,中元古末至印支期为板块活动期,印支期后,由于受太平洋板块作用影响而进入新的构造活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