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5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89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48篇
地质学   317篇
海洋学   59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15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正>近日,由天津市林业局、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主持的天津市历史上首次长达10年的大型湿地水鸟调查结束。从1997年10月至今,调查组对天津市近30处大型湿地展开野外考察,共记录到野生水鸟142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丹顶鹤、大鸨、遗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大天鹅、疣鼻天鹅、小天鹅、灰鹤等。遗鸥和黑嘴鸥属国际著名珍禽,以往在天  相似文献   
82.
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西伯利亚藻群中均有丰富的藻类化石。根据前寒武纪宏观藻类的分布以及凯里生物群和布吉斯页岩生物群中藻类和后生动物的相似性,论述了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生物地理分区的控制因素。对几个生物群中的藻类化石和后生动物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在相近的纬度范围内,动植物化石组合特征非常相似;而纬度有明显差异时,藻类生物群及后生动物群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后生生物在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具有低的演化程度和分划能力,因此生物地理分 布的 主要控制因素是古纬度。而Schopf(1976)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不适合这一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结合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后生生物化石的分布情况,建立了前寒武纪-中寒武世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这个模式较好地解释了分布在北美大陆和华南大陆上的寒武纪生物群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83.
藏北申扎地区上二叠统木纠错组的建立及皱纹珊瑚组合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在申扎县城东南木纠错南东岸附近发现一套巨厚的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组成的岩系,厚达2348m。该岩系整合覆于下二叠统下拉组之上,并于其底部发现中国南方晚二叠世早期珊瑚动物群中的重要分子WaagenophyllumindicumcrassiseptatumWu和LiangshanophyllumstreptoseptatumWang两种,与其共生的还有Lobatophyllumzakan-genseWu和WaagenophyllummegacolumetumWu,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晚二叠世早期特有的皱纹珊瑚动物组合,命名为Waagenophyllum-Liangshanophyllum-Lobatophyllum组合。将含有这一珊瑚化石组合的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的岩系另建立新组———木纠错组,该组在层位上相当于中国南方上二叠统的吴家坪组。  相似文献   
84.
一根前腿大腿骨,三根前足骨骼,四根脊椎骨以及大部分棕色长毛。2000年8月,在西伯利亚哈坦加冰穴中,科学家从逐渐解冻的加克夫长毛象身上发现了更多的秘密,他们推测,这只曾活在2万年前的史前巨兽死于一场泥石流,它死前健康状况相当好,死时47岁。  相似文献   
85.
三叠纪牙形石的古环境与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牙形石广泛分布于寒武纪至三叠纪的海洋里。三叠纪牙形石的种类、形态、大小和产出频率受海水盐度、深度、温度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控制,不同的牙形石生态特征即牙形石相反映不同的沉积环境,所以,根据三叠纪牙形石相和牙形石特征属种的丰度,不但可区分三叠纪不同的沉积相区(台地相区、台地边缘相区、盆地相区),恢复三叠纪古地理面貌,而且可划分出牙形石生物地理区。中国早三叠世牙形石归属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并可进一步划分出两个生物亚省和若干生态区。  相似文献   
86.
河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河南省自然保护区类型多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文章在阐述河南省生态旅游资源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省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认为在河南省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不但环境质量较好,而且生态旅游资源组合功能强、特征鲜明、优势显著,最后对河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提出了有关建议,即提高认识、合理开发、强化管理、突出特色、推出精品。  相似文献   
87.
对溧水神仙洞的发掘和进行地质、地貌、孢粉、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C^14年代考古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洞是石炭系石灰岩沿层面裂隙经地下水溶蚀而成;洞穴堆积物的时代庆属全新世早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距今约为1.1万年。其中发现的动物群为我国南方晚更新世动物群向现代动物群过渡的类型,而代表中-晚更新世的最后狗与代表新石器时代文化标志的陶片共生,为我国第四纪时代的划分,或新、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陶征则迄今为止是我国具有完整地层层位记录的最古陶片。它的发现,不仅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大大推前,更为重写中华古史,校正“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提法,将中华文明追溯到一万年前并重排世界古文明位次增加了依据。同时,智人颞骨的发现,对长江中、下游古人类的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8.
贵州瓮安震旦纪陡山沱期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新观察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崇玉  高林志等 《地质学报》2001,75(2):145-150,T001,T002
我国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磷块岩中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类微体化石。对于它们的生物亲缘认识,长期以来存在着动植物之争,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发现,部分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内部保存了2、4、8、16等几何级数增长的细胞特征,根据化石的大小、细胞排列方式和表面纹饰可与现生甲壳类动物的胚胎比较,认为它们很可能是运动胚胎化石,但另一些学者却持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它们不是动物胚胎化石的观察与研究,同时结合相同层位岩石薄片所发现的大量同类化石微细结构的对比。特别是把磷块岩中的化石与燧石中发现的化石详细比较,对一些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归属和亲缘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燧石中发现的化石详细比较,对一些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归属和亲缘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群具有多样性特征,包含不同门类,是迄今为止全球保存最好的晚新元古代磷酸盐化的化石库。  相似文献   
89.
中国的遗迹化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一鸣 《矿物岩石》2001,21(3):205-207
中国的遗迹化石在20世纪后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前寒武纪遗迹化石与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研究,将后生动物遗迹化石记录追索到1500Ma甚至1800Ma左右的元古宙早期;遗迹化石和遗迹组构与沉积环境和层序地层的关系研究,描述了大量的遗迹化石,建立了多种地方性的遗迹相,遗迹组构研究开始渗透到遗迹学研究的众多方面;拓扑遗迹分析,将拓扑学与遗迹学紧密联系,创立了遗迹学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0.
伊乐藻—草鱼圈养复合生态系统中水生生物的变化和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有机碎屑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养鱼对伊乐藻种植区(以下简称为有草区)和无草区水域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区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有草区由于生长着茂密的水生植被,对环境压迫的缓冲能力增强,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无草区,有机物的沉降速率也大大低于无草区。与此相比,无草区对环境压迫的缓冲能力较差,水体浮游植物数量增加,富营养化加剧。通过本项实验可以看出,人工种植伊乐藻对养鱼区水质有着明显地控制作用,是发展生态渔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