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8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89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48篇
地质学   317篇
海洋学   592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15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51.
殷秀琴  薛文丽  马辰 《地理科学》2016,36(7):1106-1114
于2014年春、夏和秋季对长白山玄武岩台地原始针阔混交林、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落叶阔叶林及耕地土壤动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春季次生针阔混交林为最高,夏季和秋季原始针阔混交林为最高,耕地在3个季节均为最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春、秋两季原始针阔混交林为最高,夏季次生针阔混交林为最高,耕地在3个季节仍为最低。根据一维方差分析可知春、夏、秋3个季节原始针阔混交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和次生落叶阔叶林土壤动物类群和平均密度均显著高于耕地(p<0.05);而各生境土壤动物的类群和平均密度季节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各生境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呈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土壤温度、速效P、有机质和土壤湿度的变化是影响长白山玄武岩台地土壤动物多样性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52.
为了了解福建省惠安县大港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在大港湾布设了12个测站,于2013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进行调查.两次调查初步鉴定大型底栖动物174种,冬季99种,春季136种.其中多毛类、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占总物种数的86.7%,构成了大港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平均生物量13.02 g/m2,冬季5.19 g/m2,春季20.54 g/m2;平均密度439.80 ind/m2,冬季402.61 ind/m2,春季475.42 ind/m2.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优势度指数大于2%的物种冬季有11种,春季有8种;以密度、生物量和出现频率3种数据为参数计算的物种相对重要性指数大于1 000的冬、春季都只有模糊新短眼蟹(Neoxenophthalnus obscurus)1种,说明模糊新短眼蟹在该海区的综合优势度较高.冬季和春季的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与均匀度指数J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冬季明显小于春季.根据群落Bray-Curitis相似性系数对大港湾12个测站进行群落分布聚类分析,12个测站聚类为3组.用多维排序尺度方法对大港湾12个测站进行群落结构分析,呈现的不同程度分离点阵表明12个测站可划分为3个群落,与群落分布聚类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53.
2010年7月12—18日, 中国第4次北极科考队在白令海以箱式或多管取样器采集7站位10 cm长度的表层沉积物芯样, 并在现场进行了分层处理。室内分析时共检出14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free-living Nematoda)、底栖桡足类(Copepoda)、多毛类(Polycheata)、动吻类(Kinorhyncha)、端足类(Amphipoda)、双壳类(Bivalvia)、涟虫(Cumacea)、介形类(Ostracoda)、原足类(Tanaidacea)、腹足类(Gastropoda)、等足类(Isopoda)、海蛇尾(Ophiura)、缓步类(Tardigrada)以及其它类(Others)。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 658.89±2 452.86 ind/10 cm2和1 587.56±1 452.65 μg?dwt/10 cm2, 最高值皆出现在白令海北部陆架浅水区, 分别为7 135.12±429.43 ind/10 cm2和4 056.42±721.33 μg?dwt/10 cm2, 最低值皆出现在白令海盆西部深水区, 分别仅为56.04±39.38 ind/10 cm2和87.91±85.60 μg?dwt/10 cm2。线虫为丰度的最优势类群, 占平均丰度比例的94.81%, 桡足类为第二优势类群, 占3.60%。表层0—6 cm芯样的取样效率为93.44%。基于各站丰度的类群相似性分析, 浅水区与深水区的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仅为30.72%, 最大的差别在于深水区的丰度比浅水区小了一个数量级。白令海陆架浅水区比白令海盆深水区和中国海域具有明显更高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白令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与水深、营养盐及多个粒径参数呈负相关, 其中生物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可能比丰度更敏感。  相似文献   
954.
瓯江口树排沙湿地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瓯江口树排沙湿地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对红树林、互花米草及光滩3种生境开展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48种,隶属于5纲15目31科40属。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红树林生境最高,互花米草生境次之,光滩生境最低。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G-F多样性指数分析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发现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高于互花米草生境和光滩生境。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季节间差异不显著,而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生境间差异显著。人工恢复红树林有助于提高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55.
INTRODUCTION Biofacies refers to an association of organism-ecology and sedi mentary characteristics , which canreflect a specific ancient environment . Research onbiofacies and its provincialization is significant notonly for increasing the precision of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and correlation,reconstructing ancient envi-ronments and paleogeography ,and oil and gas explo-ration,but also for the study of intercontinental pa-leobiogeography and sea level changes .Although the term biofaci…  相似文献   
956.
新近从南极菲尔徳斯半岛和阿德雷岛的海鸟和海豹栖息地粪土层中检出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POPs)总含量范围: 多氯联苯(PCBs)为0.21~3.85 ng/g; 有机氯农药滴滴涕(ΣDDT)为0.09~2.01ng/g; 六六六(ΣHCH)为0.06~0.76 ng/g, 并以七氯、六氯联苯、P, P-DDE和α-HCH化合物为主体; 在贼鸥和巨海燕、企鹅蛋卵中检出POPs含量各为12.5~294.2和2.0~10.2 ng/g (湿重); 积蓄形式以PCB180, PCB153, P, P’-DDE和HCB和P, P’-DDE为主. 研究表明, 栖息地粪土层POPs含量变化与海鸟不同种群食性以及营巢占域的不同而相异; 对不同种类海鸟卵样的POPs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不同鸟种POPs积累水平的差异取决于不同鸟种的生态习性, 如活动范围、迁徒距离、觅食习性以及巢址选择等, 最重要是海鸟生态食物链中的位置, 其食谱的宽窄, 同样表明海鸟体内POPs积累通过食物链逐渐加强的结果. 其次还对阿德雷岛地区AD1, AD2短柱粪土地层进行210Pb测年, 并进行POPs积累率及分子地层学记录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57.
地史中叠层石衰减机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留勤 《新疆地质》2007,25(4):365-367
叠层石是蓝细菌等微生物群体形成的一种层状生物沉积构造,从太古宙到全新世的沉积岩中都有分布.叠层石研究因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应用价值而备受地质学家关注.虽然叠层石不是实体化石,无所谓演化或进化问题,但它却像微生物和其他生物进化一样,随时间和地球环境的变革而发生丰度和分异度上的变化.现在已知地质历史中共发生了5次重要的叠层石衰减事件,分别为2000Ma,1450Ma,1000Ma,675Ma,460Ma.对这种地质事件的解释主要有后生动物竞争和沉积环境变革两种解释.综合来看,叠层石衰减是全球大环境和整个生物圈大变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58.
动物粪便中的氮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有几种途径,包括粪便池的泄漏、疏忽的喷洒、地面迳流、不适当的排泄、大气扩散以及过度地粪便施肥等。动物粪便中的氮经硝化作用后,在浅表地下水中具有高度的可移动性,由于硝酸根结合阳离子的能力低,硝酸盐的浓度只能靠脱硝作用削弱,因此,土壤和含水层中的硝酸盐浓度高。  相似文献   
959.
960.
罗惠麟 《云南地质》1994,13(3):233-239
寒武纪,滇东地区因受小江古断裂控制,致使断裂东西两侧的沉积环境有较大差异,造成早、中寒武世三叶虫动物群分布明显地分为昆明-武定和马龙-宜良两个生物地理区。两区交界的过渡地区出现混生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