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2篇
  免费   301篇
  国内免费   628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1989篇
海洋学   131篇
综合类   240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51年   6篇
  1950年   11篇
  1949年   9篇
  1948年   18篇
  1947年   6篇
  1946年   10篇
  1945年   13篇
  1944年   21篇
  1943年   12篇
  1942年   14篇
  1941年   17篇
  194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New Tapejarid Pterosaur from Western Liaoning, China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A new tapejarid pterosaur Huaxiapterus jii gen. et sp. nov. is erected based on a nearly complete skeleton with a skull. The skull morphology of Huaxiapterus jii gen. et sp. nov. appears transitional between the skulls of Sinopterus and Tapejara. The skull morphology (low crest) of Huaxiapterusjii indicates that Huaxiapterus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Sinopterus than to Tapejara, which has a high crest. The relatively long and shallow skull of Sinopterus indicates that it is a primitive form. Huaxiapterus is more derived than Sinopterus but more primitive than Tapejara.  相似文献   
972.
贵州独山下泥盆统丹林组陆相地层中的U形潜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约 《地质学报》2005,79(1):1-6
具蹼状构造的垂直 U形潜穴 Diplocraterion广泛产出于全球寒武纪—古近纪的滨浅海相中 ,被认为是 Seilacher(196 4 ,196 7)的 Skolithos遗迹相的主要分子 ,也见于中—新生代的河湖相中 ,被视为高能环境的重要分子。Diplocraterion在古生代陆相地层中的发现仍是首次。产于贵州独山丹林组陆相地层具有水平层理的黑色泥岩中的 Diplocraterion dushanensis ichnosp.nov.其近于平行的 U形栖管由许多的节管组成 ,节管和蹼状构造可能系造迹生物的居住潜穴阶段性地随沉积物的增厚而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 ,其造迹生物主要生活于泛滥平原相对平静贫氧的水体环境中。  相似文献   
973.
贵州紫云四大寨地区中二叠世鱼类微体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强  季鑫鑫  冯洪真 《地质论评》2009,55(5):609-613
本文记述了贵州紫云四大寨地区晒瓦群第三段中的几种鱼类的鱼鳞和鱼牙化石,如卵形叶片鳞(新属、新种)(Lamnilance ovalis gen. et sp. nov.),不对称脆弱鳞(新种)(Fragilicorona asymmetriia sp. nov.),贵州脆弱鳞(新种)(Fragilicorona guizhouensis sp. nov.)等。这些鱼类微体化石与牙形刺Sweetognathus inornatus, Sweetognathus paraguizhouensis, Hindeodus minutus, Hindeodus cf. ellisoni, Euprioniodina sp., Hibbardelloides sp., Hindeodella sp. A, Hindeodella sp. B, Neoprioniodus sp., Ozarkodina sp.等共生,表明其所在的地层的时代为中二叠世。  相似文献   
974.
潘云唐  刘荣灿 《地质论评》2009,55(6):861-861
<中国河南恐龙蛋和恐龙化石>,作为"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建院五十周年系列丛书"之一,已于2008年12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 河南省南阳地区西峡盆地,有着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恐龙蛋化石群.其分布面积甚广,蛋化石数以万计(一个采集点的蛋化石数量即可达几千枚),类型多种多样,保存十分完好.河南省其他地方也有很多恐龙蛋、恐龙化石群及其他化石群,共同构成了世上罕见的古生物奇观和自然历史宝库中的珍品、极品.  相似文献   
975.
Cambrian Fossil Embryos from Western Hunan,South Chin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exquisitely preserved fossil embryos of Markuelia recovered from the limestones of the Middle Cambrian Haoqiao Formation and Upper Cambrian Bitiao formation in western Hunan, South China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in detail for the first time.A new species Markuelia elegans sp.nov.is established based mainly on embryos from the Upper Cambrian.A few of animal's resting eggs,which are comparable with those of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Formation,have been also found in the Upper Cambrian of western Hu...  相似文献   
976.
作为一种较为特别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类型,核形石以双重属性而著称:① 以不平滑的皮层和较大的大小而常常被解释为微生物成因,从而区别于而成因存在着较大争议的鲕粒,所以,核形石也可以作为一种包覆颗粒类型;② 作为微生物碳酸盐岩的一种类型而被归为相互不连接的球状叠层石,因为核形石形成在围绕着核心的序列式纹层化作用过程之中,并且表现为球形或椭球型的生物沉积构造。在山西繁峙茶坊子剖面寒武系苗岭统张夏组块状鲕粒滩相灰岩的顶部,密集发育着厘米级别大小的高能泥晶核形石,核形石灰岩的厚度接近1 m,从而组成一个块状鲕粒滩相灰岩之上特征性的核形石灰岩帽。该层厚度较小的(小于1 m)核形石灰岩中的核形石,具有以下特征:① 厘米级别的大小(1至3 cm);②球形或椭球形的形态学特征;③核形石皮层主导性的泥晶和少量的微亮晶构成;④核形石皮层中较高密度保存的丝状蓝细菌鞘化石;⑤核形石间特别的凝块基质,以及明显的丝状蓝细菌鞘化石构成的凝块。尽管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解释古代核形石复杂的形成机理将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也尽管形成这些核形石复杂的生物膜钙化作用机理还没有得到完全而且准确的了解,但是,山西省繁峙县茶坊子剖面张夏组顶部的核形石,壮观的宏观特征,核形石皮层中直接的微生物化石证据,尤其是在核形石内较为丰富的丝状蓝细菌鞘化石,使其成为一个了解光合作用生物膜建造核形石的典型实例,而且成为了解发育在高能鲕粒滩相灰岩之上最为特别的“藻坪”沉积的一个较为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977.
刘恋  杨帅斌  乔彦松  周鑫  詹涛 《地质学报》2017,91(3):658-667
黑碳是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等燃烧产生的一系列含碳物质,长期广泛分布于土壤、大气等多种载体中,且表现出不同的环境效应。土壤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空间和生态基础。土壤中的黑碳构成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分,且影响着土壤肥力、结构、有机污染物等多方面。目前,对黑碳的研究集中在其对环境的影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始较晚,特别是对土壤中黑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详细分析了土壤黑碳的可能来源(自然火灾、人类农业活动、化石燃料燃烧以及汽车尾气排放等),概括了常见的土壤黑碳来源辨析方法(黑碳形态特征分析、黑碳/有机碳比值分析、黑碳碳同位素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对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城市功能区的土壤黑碳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全球黑碳研究亟待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为将来合理制定控制黑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减缓黑碳对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8.
第14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7年4月29日至5月2日在中国台北台湾大学顺利召开。从会议口头报告、展板、会间和会后野外地质考察以及交流讨论可以看出遗迹学热点与前沿: (1)遗迹化石的系统分类将一直是遗迹学家努力的方向,旨在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行为学资料,并为沉积学、古生态学等研究提供科学、客观和简便的遗迹分类学框架;(2)遗迹组构分析在沉积学中的深入应用,能提供大量传统沉积学、地球化学分析所无法揭示的生物学信息;(3)重大地质事件的遗迹学响应以及遗迹化石的演化古生态学为地质—生命突变期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新素材;(4)地微生物学与遗迹学的结合进行了初步有益尝试;(5)特殊化石行为如求偶行为的报道扩大了深时行为类型;(6)定量形态表征和统计分析是遗迹学研究精细化和定量化的重要途径,通过遗迹组构分析来定量刻画沉积环境因子是遗迹组构研究的重要前景方向。  相似文献   
979.
7月31日,中国地质博物馆嘉荫恐龙馆正式揭牌。 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位于东北边陲,坐落在距嘉荫县城12千米处的恐龙山——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内,是2002年经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建设的,占地4650平方米。恐龙山临江而立,长约11千米,是我国境内发现最早并经科学记载的恐龙化石发掘地。截至目前,从这里出土的恐龙化石已经组装成13具化石骨架。  相似文献   
980.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古生物化石的保护,促进古生物化石的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古生物化石发掘、收藏等活动以及古生物化石进出境,应当遵守本条例。本条例所称古生物化石,是指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动物和植物的实体化石及其遗迹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