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9篇
  免费   777篇
  国内免费   1294篇
测绘学   121篇
大气科学   425篇
地球物理   823篇
地质学   2841篇
海洋学   399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57篇
自然地理   183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257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141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3篇
  1950年   2篇
  1941年   3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龙门山平驿铺组沉积体系及旋回层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首次从龙门山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中,划分出河口湾、三角洲、滨岸和陆棚四个沉积体系和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平面上,四个沉积体系组成了扬子板块西侧的古大陆边缘由过渡相区和滨岸相区相间分布的古地理格局;垂向上,两相区中的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也由不同的沉积体系组成,旋回层序的演化虽然受构造差异沉降影响,但仍以Ⅲ级海平面升降变化为主要控制因素,并具同步演化规律,可分别代表古大陆边缘活动型和相对稳定型的两种Ⅲ级T—R旋回层序模式。  相似文献   
162.
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化学元素丰度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中国大陆岩石圈模型的面积960万km^2,平均厚度110km,体积10.6亿km^3,岩石平均密度3.064g/cm^3、总质量3.245×10^18t。在中国大陆地壳元素丰度的基础上,作者首次求出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元素丰度值。其质量丰度,厚子丰度和相对丰度列于表1。此外还按10类(78种)元素分别讨论中国大陆岩石圈的主要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3.
By using the observational O3 data of Kunming and Hong Kong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7 – 2001, the paper studies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total ozone in low latitude region of China.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ation in Kunm…  相似文献   
164.
中国华南大陆重力场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力观测资料通过适配滤波、延拓和水平求导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获得了中国华南大陆的重力场展布和构造格局 ,并在网格数据反演的基础上求得了壳幔边界 (Moho界面 )的起伏变化。结果表明 :1华南地区 Moho界面埋深为 3 0~ 40 km,地壳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减薄 ,在陆缘与浅海地域  相似文献   
165.
拉孜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南部发现中、晚三叠世放射虫动物群,提供了该地区深水动物群新资料和混杂岩地层的年代依据。从原修康群(T3X)解体出中贝混杂岩(T2-3Z^M)和破姆弄混杂岩(J3K1P^M),前者形成于中-晚三卺世,后者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并由此揭示缝合带具有多旋回碰撞演化特征:冈底斯地块昂杰组(C2P1a)玄武岩的发现,表明藏南晚古生代超级冈瓦纳古大陆开始裂解:  相似文献   
166.
华南石炭纪岩关-大塘界线期牙形石地层分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树刚  M.科恩 《地质通报》2004,23(8):737-749
系统采集不同沉积相区和连续沉积的剖面,即浅海台地相广西柳江龙殿山剖面、台缘缓坡相云南施甸鱼硐剖面和台内盆地相广西柳州碰冲剖面,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华南岩关一大塘界线过渡期牙形石的产出丰度和相分布,在恢复生物演化序列的基础上,对各剖面首先详细分带,再进一步综合成系统的5个牙形石带,即Gnathodus typicus—G.cuneiformis带、Gnathodus typicus—Protognathodus cordiformis带、Scaliognathus anchoralis—Gnathodus pseu-dosemiglaber带、Gnathodus praebilineatus带和Paragnathodus horrtopunctatus带。以生物系统发生为标准,严格限定各带的界线,并与北美、西欧同期地层进行精确对比,为建立杜内阶一维宪阶界线的全球层型(GSSP)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7.
全球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图6)显示了地壳厚度的双峰标度。海洋盆地的地壳厚度为6~7km(不包括4~5km的水层),而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9.7km。在海洋一大陆边缘的典型地壳厚度是30km,并向大陆内部逐渐增厚到40~45km。厚度超过50km的地壳局限在几个地区,包括中国西部的青  相似文献   
168.
张涛 《气象》2004,30(12):86-89
9月全国大部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四川、重庆等地出现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0421号热带风暴“海马”和第6号热带低压在我国登陆;黑龙江东北部、广西北部等地有旱情。月内,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稍偏高。  相似文献   
169.
MODIS与NCEP大气可降水量资料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利用中国大陆地区2001年4个季节(1、4、7、10月)中8d和4m的NCEP资料,对整层大气的比湿进行积分得到大气可降水量。选用了同时同地的MODIS大气可降水量资料,然后对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中国西北、内蒙地区MODIS大气可降水量资料要比NCEP资料普遍偏大,而在东南和华南部分地区则普遍偏小。如果对上述两个地区的MODIS资料分别乘以修正系数0.933983和1.07686,则两者的差别可控制在0.2cm以内。因此,MODIS大气可降水量资料经过修正后,可以为卫星反演模式提供同化性较好的输入资料。  相似文献   
170.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200米构造柱及变形构造初步解析   总被引:31,自引:20,他引:31  
在利用成象测井资料准确地恢复岩心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建立了位于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岩心1200m精细构造柱。划分了由榴辉岩与超镁铁质岩组成的第一岩性-构造单元及由副片麻岩夹榴辉岩与超镁铁质岩透镜体组成的第二岩性-构造单元,自上而下岩石的面理产状由向东陡倾变为向南东缓倾。第一岩性-构造单元的榴辉岩与超镁铁质岩是毛北榴辉岩杂岩体的组成部分,在榴辉岩中发现以南北向拉伸线理及由北往南的剪切指向为特征的超高压变质岩早期变形举止。位于第二岩性一构造单元下部(770-1130m深度)300多米厚的韧性剪切带是地表出露的毛北韧性剪切带在孔下的延伸,剪切应变及石英组构分析表明,在伴随的退变质角闪岩相一绿帘角闪岩相一绿片岩相的转换过程中,剪切应变由自SE往NW的“逆冲”转为NW向SE的正向滑移。结合钻孔围区地质,重塑了上部由毛北榴辉岩杂岩体与副片麻岩围岩组成的轴面向SE倾斜的同斜倒转褶皱系,以及下部为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模型。钻孔验证了VSP地震反射剖面中850-1200m深度的强反射层与韧性剪切带相吻合。结合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的折返构造的研究,提出该构造模型的成因与折返阶段超高压变质地体的斜向上的挤出及后折返阶段的穹隆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