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9篇
  免费   416篇
  国内免费   610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226篇
地质学   1444篇
海洋学   62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5篇
自然地理   10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摩天岭褶皱带位于扬子地台西北缘,主要由中、晚元古宇“碧口群”火山、沉积杂岩系组成。笔者认为:该套杂岩系在刘家坪—铜钱韧性剪切带以南,是一套构造混杂岩,属中晚元古宙“碧口”古洋盆消减、关闭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在该剪切带以北,碧口杂岩系则主要由一套弧前盆地杂砂岩系和一套钙碱性火山岩系组成,后者属喷发在以鱼洞子群为基底的南秦岭古陆南缘之上的岛弧火山岩系。晚元古宙末,由于介于南秦岭古陆与扬子古陆之间的碧口古洋盆关闭,最终形成了扬子古陆北缘晚元古宙碰撞型造山带。摩天岭褶皱带则属该碰撞造山带的超迭壳楔和碰撞混杂岩单元部分。  相似文献   
992.
1997的7月28日南黄海发生5.1级地震,通过对5.1级地震序列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属于前-主-余震型地震充列。文中对5.1级地震前某些地震学异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城前存在中等地震活动集中,地震空区、低b值、地震应变释放加速等特点。结合5.1级地震的发生,对今后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讨论,认为在研究区仍存在6级左右的地震的背景性异常。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对宁波台记录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以东,南黄海Ms6.1地夺以及两次较强余震的震相分析,认为短周期记录仪大部分出格后,可用^-P-Pn一段来分析计算震中距和方位角。最好使用符合当地的走时表,这样分析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另外,认为有康腊界面的绕射波P^*的出现是长江口、南黄海一带地震记录的重要特征之一。宁波台记录该区域地城的震相出现顺序为:Pn、P^*、^-P、Sn、^-S,较难分辨,振幅比  相似文献   
994.
根据1500年以来的地震资料分析,江苏-南黄海地区M≥5中强震具有显著的干支60周期性特征,南黄海海域M≥6强震具有良好的可公度性,并对其基本结构和预测功能进行了研究。未来几年该区依然存在5 ̄6级地震的危险性,第二活跃幕可能将持续到2009年前后。  相似文献   
995.
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地震活跃期,幕划分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对江苏及其邻区今后几年地地震在形势及重点危险区进行了判定,分析认为:长南带从1971年以来进入第二活跃期的第3幕,该幕地质活动将持续到2010年前后,最高活动水平为6.5级左右,今后几年江苏东部至南黄海海域发生5-6级或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996.
近46年江淮下游梅雨期的划分和演变特征   总被引:35,自引:8,他引:27  
徐群 《气象科学》1998,18(4):316-329
应用近46年江苏省中、南部各五站逐日雨量和西太平洋副高逐候脊线纬度资料分别划分出苏南和江淮两区梅雨期。部分梅雨期内含2段甚至3段梅雨集中期,因此也存在间歇期;出梅并不等同于入(盛)夏,少数年虽出梅却无(盛)夏。在所揭示的一系列区域气候特点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首次划分出的江淮梅雨期,它与苏南梅雨期并不尽同,有二成年份出梅期延迟至8月。两区梅雨期都具有很大的年际变化,尤其是苏南梅雨量的年际变化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且在近十年达到极大。  相似文献   
997.
张复新  张正兵 《矿床地质》1998,17(Z2):361-364
南秦岭热水沉积铅锌矿与浸染状金矿的共生关系是独特的。金主要以伴生金、共生金及独立金矿床产出。并对三种形式的金矿化与铅锌矿床的空间分布关系、成因联系、地球化学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8.
湘西南金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湘西南主要的金矿床进行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该区金矿有着内在的成因联系,其成矿物质均来自赋矿地层;并探讨了该区基性脉岩提供成矿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9.
在南秦岭,发生于加里东─—海西期的隆滑构造,由基底杂岩、滑覆层状岩系和其之间的滑脱构造带组成。它是主选山期前,在盆地演化过程中,由地慢上隆,导致基底减压深熔,并局部隆起,并引起上覆层状岩系分层滑脱所形成的一套地质要素组合。它与形成于主造山以后的“变反核条岩”在造山带演化过程的动力学意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00.
安徽区域地震应力场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安徽省境内的12个地震台的平均机制解以及较为可靠的中小地震机制解结果出发,讨论了安徽境内区域地震的应力场分布特点。在与华北地区的应力场方向检验结果的基础上,认为:本省北纬32。以北地区的应力场分布具有华北块体的特点;而北纬32°以南的中南部地区已具有华北块体向华南块体过渡地区的应力场分布特点,而皖南地区已属于华南应力场的范畴。上述分布特点为划定华北块体的南边界提供了应力场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