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4篇
  免费   950篇
  国内免费   2547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33篇
地质学   7087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61篇
自然地理   91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211篇
  2022年   204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222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234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358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322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41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237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200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85篇
  1994年   223篇
  1993年   179篇
  1992年   204篇
  1991年   189篇
  1990年   155篇
  1989年   169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8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6篇
  1972年   7篇
  1950年   8篇
  1948年   10篇
  194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川西北羊拱海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改 《地质与勘探》2009,45(2):14-19
位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东部三角区内的羊拱海岩体主要是由中心相酸性的二长花岗岩向边缘相中酸性的花岗闪长岩过渡.通过对该花岗岩体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可知,羊拱海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过铝质岩石系列,Rb、Th、K等富集,Ti、Ba、Nb、Sr、P明显亏损,表现为较平坦的具有较弱Eu亏损的稀土配分模式;岩体具有I型与S型花岗岩过渡类型的特点,是在印支晚期区域上大规模的陆-陆碰撞造山运动中,俯冲的陆壳楔形区在下地壳使局部同熔岩浆沿断裂通道上侵定位形成的.  相似文献   
992.
杨高学 《地质与勘探》2009,45(5):530-538
本文通过对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贝勒库都克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初步探讨贝勒库都克A型花岗岩与锡矿的关系。研究表明贝勒库都克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硅、低铝、贫钙镁、富碱的特征,FeOt/MgO值高,富集Rb、K、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Zr、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Ba、Sr、Nb、Eu等元素,Eu的负异常极强,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平坦的V字型,属于典型的铝质A型花岗岩。该岩体含Sn普遍都比较高,已圈出8条含锡构造蚀变带,为锡的成矿物质来源和锡矿矿床学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3.
江苏省东海地区位于苏鲁造山带的西南缘,区内广泛出露片麻状碱性花岗岩.本文对东海地区磨山、虎山和房山片麻状碱性花岗岩的产状、岩石结构构造、碱性铁镁矿物、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成因及SHRIMP定年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岩石具有高硅、富碱、富铁贫镁和含碱性铁镁矿物等特征,说明其为碱性花岗岩;岩体还保留有沉积岩特有的层理(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等一致的产状),长石等造岩矿物显示在固相条件下结晶的特征,以及继承锫石大部分是不同时代的岩浆或变质锆石碎屑等,均证实其原岩是沉积岩.SHRIMP定年对变质锆石的边部获得两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24.7±9.4 Ma和209.4±2.5~212±3.5Ma,反映了东海片麻状碱性花岗岩成岩时间属于印支期,相当于晚三叠世,变质锆石的核部206Pb-238U年龄变化于866~248 Ma,反映原岩时代不会早于晚古生代.  相似文献   
994.
200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迎来了建校50周年华诞.当日,为庆祝建校50周年,学校隆重举行了校庆日升旗暨"中国科大星"纪念碑揭幕仪式、建校五十周年纪念会暨中国科大建校50周年纪念邮票首发仪式和建校五十周年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校园里彩旗飘扬,鲜花芬芳,处处洋溢着节日喜庆的氛围,两千多名海内外校友从四面八方回到科大,为母校庆祝生日.  相似文献   
995.
研究表明,作为早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中原地区的两次农业模式转变,极大地提升了该地区的农业产量和抗灾能力,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崛起.第一次是在早期复杂社会形成时期(2500~1600BC)率先由单品种农作物制度向多品种农作物制度过渡,第二次是在商代(1600~1046BC)之后逐步地由依赖粟黍向以种植小麦为主的旱作农业模式转变.为此,文章选择商王朝建都和统治核心区域的郑州地区首次发现密集而排列有序的一处商代晚期墓葬群(郑州黄河路109号院墓地)出土的30例人骨和7例殉狗为研究对象,展开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商代晚期郑州地区的绝大多数先民仍以C4类(粟黍)食物为主,不同时期、性别、年龄和经济地位先民的食物结构差异并不明显,但是C3类(水稻和小麦)食物增多.此外,文章通过梳理多个遗址的考古稳定同位素和植物浮选结果发现,多品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在商代主要存在于都城级别的高规格等级遗址中,推测与其推广难度有关,体现了商代晚期中原地区农业制度的先进性和复杂性,为早期中国(1250~1046BC)农业制度的优越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996.
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是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过程中,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尽管自由水对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形成的重要性已被多次报导,但仍存在许多争议.本研究汇编了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全岩地球化学数据,证明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可以由脱水熔融形成和水致熔融形成.进一步通过热力学模拟获得锆石结晶,并与锆石Ti温度计比较,限定了不...  相似文献   
997.
腾冲地区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形成了东、中、西三个矿带,以及滇滩-大硐厂-红岩头铅锌锡铁硅灰石矿、铁窑山-小龙河锡钨铁铅锌矿两个重要矿集区.本文以前人研究资料为基础,按矿床成矿系列理论研究方法,厘定了该地区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及亚系列,系统总结了该地区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矿产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燕山期...  相似文献   
998.
成藏过程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克拉2和阿克1天然气都具有组分明显偏干、碳同位素明显偏重的特征,如克拉2和阿克1天然气的干燥系数都接近于1.0,克拉2天然气的δ13C1为-27.3‰~-31.1‰,阿克1天然气的δ13C1为-21.9‰~-25.2‰,从“源控”的角度似乎这些天然气应该属于过成熟煤成气,这样计算所得到的天然气成熟度远大于实测和模拟计算的源岩成熟度。因此在解释克拉2和阿克1天然气数据的时候,除了“源控”的因素外,更应强调成藏过程的影响。分析认为晚期阶段聚气是造成克拉2和阿克1天然气都具有组分明显偏干、碳同位素明显偏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9.
西藏南部康马岩体岩石类型及其同位素测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康马岩体位于西藏南部康马县城北侧 ,其内部可划分出 5种不同的岩石类型 :(1)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 ;(2 )眼球状黑云二长花岗岩 ;(3)片麻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 ;(4 )弱片麻状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 ;(5 )变质的暗色辉长辉绿岩。前两类为康马岩体的主体岩石类型 ,侵位时代为加里东早期 (约4 78~ 4 6 1Ma) ;其余均呈脉状产出 ,其中片麻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康马岩体主体岩石类型属于同期产物 ,弱片麻状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海西早期 ((339.0± 1.2 )Ma) ,暗色辉长辉绿岩的形成时代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不同类型的岩石其Ar Ar冷却年龄约为 18~ 14Ma。  相似文献   
1000.
Sedimentary response to an orogenic process is important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South China had compressional or extensional orogeny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Late Permian to the Middle Triassic besides the tectonic and magmatologic evidence. An intracontinental collision event took place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Cathaysia blocks in the Late Permian. Beginning at the Late Triassic, the tectonic movement was completely changed in nature and entered a post-collisional extensional orogenic and basin-making process. This paper presents sedimentological evidence from the Late Permian to the Middle Triassic in the Shiwandashan basin at the southwestern end of the junction zone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Cathaysia blo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