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篇
  免费   358篇
  国内免费   198篇
测绘学   217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443篇
地质学   568篇
海洋学   209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9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5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矿井无线电波勘探可用于煤层地质构造探查,凭借其轻便和效果好等优势,成为煤层地质构造探查的常规和必备手段。现阶段无线电波信号在煤层中的能量衰减较快,大宽度煤层工作面透射无线电波探测面临制约。基于此,提出煤层工作面无线电波反射勘探方法。首先,数值模拟构建二维含煤地层电性模型,对无线电波Hx分量信号的场强值进行分析。模拟结果显示:无线电波在正常煤层巷道中Hx分量信号的场强值衰减与传播距离呈现近似线性关系,为无线电波反射成像算法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在模型中距巷道5、10、15、20、25、30 m处设置断层异常区。与正常无断层煤层相比:Hx分量场强值在断层处会发生数值突变,场强值先增大再减小,并且随着断层距巷道距离的增大反射场强值整体减小;当断层距巷道25 m以后,场强值变化不明显。最后,利用某煤矿工作面进行现场试验。试验采用0.965 MHz的频率进行整条巷道的无线电波反射探测,探测结果中地质异常附近无线电波场强值异常升高,显示出明显的直达波和反射波相叠加的现象。通过回采揭露验证,场值异常处与断层位置吻合较好,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综上所述,无线电波在正常煤层巷道中场强值衰减与传播距离呈近似线性关系,当工作面内存在构造异常时会产生直达波和反射波相叠加的现象,其场值会发生跳跃升高。采用反射无线电波法进行煤层工作面地质异常探测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煤层工作面地质构造探查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有效检测交通状况,提出了一种使用GNSS-R (导航卫星反射)信号进行车流检测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两种天线分别接收导航卫星直射信号和反射信号,使用通用接收机进行信号采集后,在软件接收机中进行信号处理解算,获得直射通道和反射通道的相关功率,以及卫星的高度角。然后使用反演介电常数的方法对车辆进行探测,获得交通车流状况。通过试验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对探测区域内的车辆进行检测,证明了使用GNSS-R进行交通车流检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3.
新生代以来,中国西部的一系列古老造山带和盆地在印-亚板块汇聚作用下重新复活,在青藏高原外围形成了现今全球最大的陆内挤压构造域,被称为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其形成过程与机制对深入认识陆-陆碰撞如何影响大陆内部变形有重要意义。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四周均被巨型造山带所围限,共同构成了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北东段的主体。本文利用最新的石油地震勘探数据、地表地质和已发表的深反射地震数据,将上地壳变形与岩石圈深部变形有机结合,系统刻画了柴达木盆地与周缘三大造山带之间岩石圈尺度的构造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北东段的盆山汇聚过程与机制。柴达木盆地与南侧祁曼塔格—东昆仑山、北东侧南祁连山之间在上地壳尺度发育一系列倾向造山带的基底卷入高角度逆断裂体系,自新生代早期就开始活动,以垂直的基底抬升为主,水平缩短量有限;在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深度则发育倾向盆地一侧的深大断裂,使得柴达木盆地与周缘造山带之间发生截然的莫霍面错断。这些变形特征揭示柴达木盆地与南侧祁曼塔格—东昆仑山、北东侧南祁连山之间发育岩石圈尺度的构造楔,即盆地的岩石圈楔入至增厚的造山带下地壳,其发育主要受盆地与造山带...  相似文献   
994.
针对利用GPS接收机在接收L 波段信号时对周围植被水分含量较为敏感的特性,使用GPS反射信号的变化,进行测站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反演. 利用2个GPS参考站近5年的连续观测数据计算的归一化微波反射指数(NMRI),构建了反演NDVI的一元线性模型. NMRI整体变化趋势与同时间段内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 NDVI趋势表现一致,其反演结果相关系数R分别为0.626 53、0.625 73,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51 29和0.055 08,进而使用BP神经网络模型反演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2%、6%. 表明GPS干涉反射测量(GPS-IR)反演区域NDVI结果具有较高可靠性. 该研究为获取精确位置、实时连续、高分辨率的 NDVI 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光谱指数的遥感影像岩性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亚凤  杨金中  陈圣波  王楠 《地球科学》2015,40(8):1415-1419
由于传统的岩性分类方法受岩石辐射干扰因素大, 存在"同物异谱"以及"同谱异物"现象, 岩性分类精度低, 所以在深入分析岩石矿物光谱特征基础上, 以西昆仑成矿带地区的二长花岗岩、石英正长岩以及正长岩为研究对象, 基于这3种岩性的实测光谱数据以及先进星载热发射和反射辐射仪(advanced spaceborne theemal emission and reflection radiometer, ASTER)影像数据的波段设置特征, 建立了RI和SI两种光谱指数.利用所建立的RI以及SI光谱指数对ASTER遥感数据进行岩性分类.结果显示, RI和SI两种光谱指数法在提取二长花岗岩时精度达到70%以上, 石英正长岩精度为80%左右, 与最大似然法得到的分类结果相比, 这两种岩性的分类精度明显提高了.   相似文献   
996.
浒苔水体光谱特征参量时间序列数据拟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展时间序列浒苔水体光谱特征参量的拟合研究可为寻求最佳拟合方法,从而对进一步开展大尺度的高光谱高空间高时间分辨率遥感动态实时监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实验室培养3种不同浓度的浒苔水体,用ASD光谱仪测定并获取浒苔水体的时间序列反射光谱,基于反射光谱定量提取光谱特征参量,构建时间序列数据;应用曲线拟合和时间序列ARMA模型开展浒苔水体光谱特征参量的时间序列拟合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二阶或三阶多项式和ARMA模型可较高精度地拟合浒苔水体的光谱特征参量;但时间序列ARMA模型比多项式拟合模型更能反映浒苔水体光谱特征参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分布和变动特性。该研究可为浒苔灾害动态监测业务化运行部门提供浒苔光谱数据,同时也为光谱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导航卫星反射信号(GNSS-R)进行海风海浪探测为海洋气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观测手段,数据分析及有效性检定是确定系统探测能力的重要过程.在描述北斗GEO卫星进行海风探测机理的基础上,利用北斗反射信号的相关时间进行了海风的反演.同时针对国家北斗应用项目"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大气海洋和空间监测预警应用示范工程"在山东进行试验和试运行期间产生的风速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与标准数据的对比,确定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8.
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是研究冲绳海槽地壳结构与性质的有效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冲绳海槽及邻区广角反射/折射地震研究成果,对冲绳海槽地壳结构性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地壳厚度较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减薄的陆壳,但局部已出现洋壳;海槽北、中、南三段处于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地壳厚度、结构、减薄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异;琉球俯冲带不同分段活动特征及构造应力场的不同是造成冲绳海槽地壳结构性质和构造演化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冲绳海槽内洋壳局限于海槽中、南段轴部,在轴部地堑沿走向方向布设OBS测线将有助于进一步确定洋壳的存在。  相似文献   
999.
南海北部白云凹陷渗漏型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证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水合物的聚集方式,海底水合物可以分为以似海底反射(BSR)为标志的扩散型水合物和无BSR的渗漏型水合物。渗漏型水合物与海底断裂、裂缝相伴。2008年,中国科学院广州水合物研究中心以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理论为指导,在中国科学院创新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的支持下,在南海北部白云凹陷进行了海上调查,采集了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剖面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了渗漏型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证据。  相似文献   
1000.
Research on quantitative models of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scouring and siltation variation in harbors and water channels.Based on laborator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and reflectance spectra measured synchronously,quantitative inversion models of SSC based on single factor,band ratio and sediment parameter were developed,which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retrieve the SSC from satellite images.Results show that the b1(430-500nm)and b3(670-735nm)are the optimal wavelengths for the estimation of lower SSC and the b4(780-835nm)is the optimal wavelength to estimate the higher SSC.Furthermore the band ratio B2/B3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the variation of lower SSC better and the B4/B1 to estimate the higher SSC accurately.Also the inversion models developed by sediment parameters of higher and lower SSCs can get a relatively higher accuracy than the sin-gle factor and band ratio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