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19篇
  免费   2787篇
  国内免费   4051篇
测绘学   1091篇
大气科学   548篇
地球物理   3784篇
地质学   12143篇
海洋学   969篇
天文学   152篇
综合类   1101篇
自然地理   769篇
  2024年   115篇
  2023年   464篇
  2022年   526篇
  2021年   557篇
  2020年   475篇
  2019年   643篇
  2018年   434篇
  2017年   480篇
  2016年   506篇
  2015年   576篇
  2014年   897篇
  2013年   675篇
  2012年   942篇
  2011年   911篇
  2010年   729篇
  2009年   810篇
  2008年   762篇
  2007年   725篇
  2006年   658篇
  2005年   653篇
  2004年   584篇
  2003年   632篇
  2002年   659篇
  2001年   616篇
  2000年   553篇
  1999年   553篇
  1998年   498篇
  1997年   502篇
  1996年   472篇
  1995年   425篇
  1994年   442篇
  1993年   390篇
  1992年   408篇
  1991年   380篇
  1990年   276篇
  1989年   247篇
  1988年   70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8篇
  1975年   6篇
  1948年   6篇
  194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两类蛇绿岩中变质橄榄岩的矿物表现出的共同特征是:从二辉橄榄岩→斜辉橄榄岩→斜辉辉橄岩→纯橄岩→铬铁矿石,其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的Mg/(Mg+Fe)(矿物牌号)依次升高,表现出富Mg贫Fe的演化趋势;铬尖晶石的Cr/(Cr+Al)亦同时升高,表现为富Cr贫Al的演化特征。 变质橄榄岩中的矿物均是原始上地幔岩部分熔融的残余物。在部分熔融过程中,橄榄石与铬尖晶石是生成相矿物,而斜方与单斜辉石则是消失相矿物,正是通过两种辉石的不断消失,岩石才从二辉橄榄岩依次转化为纯橄岩,并造成纯橄岩与铬铁矿的紧密伴生。在此过程中,矿物成分时刻都在变化,造岩矿物向富Mg贫Fe,金属矿物向富Cr贫Al方向调整,这与实际测定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92.
滇东南沱冰期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全 《沉积学报》1991,9(3):130-138
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滇东南沱组紫红色杂砾岩的特征,认为它不是冰碛岩,而是泥石流堆积物。其形成环境以小江断裂为界,可大致划分为泥石流沟和泥石流扇两个亚相。古气候的分析结果表明.南沱冰期很可能不存在。  相似文献   
993.
地洼学说(活化区理论)自1956年诞生以来,经受过35年的实践检验,已发展成为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和两个衍生学科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结构是以第一个组成部分,即大陆地壳中发生于地台阶段之后,与地槽区不同特征的一种新型活动区—活化区即地洼区概念为内核,保护层为其余的组成部分和衍生学科,即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递进(地洼)成矿理论、壳体概念和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以及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构造学。 地洼学说是属于作者建立的“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范畴,它的发展纲领应是运用“历史—动力综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贯彻理论实践并重和切合生产需要的学术路线,采用充实和加固内核以及调整某些保护层的方式,按照自我完善与学百家之长相结合的原则,研究领域包括学说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它以解决实际问题。 内核的充实和加固包括两个方面;(1)理论方面的研究,例如地洼区的鉴别依据、类型划分、形成时代、分布地区、地壳运动等方面的问题。(2)实用方面的研究,例如运用区域地质、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地热、水文地质、地貌、新构造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4.
该区处于衷牢山-金沙江锡矿带义敦哈格拉复式花岗岩北缘.本文主要以矿物包裹体的相态和温度将岩浆成矿划分为:早期岩浆阶段→中期岩浆阶段→晚期岩浆阶段→岩浆期后气-热液成矿阶段→成岩成矿后的叠加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995.
尽管许多当代评述都强调麻粒岩在其压力—温度(P—T)条件和轨迹方面的一致性,但实际上麻粒岩保存了指示它们的形成模式多样性的一系列重要的岩石学特征。对90多个麻粒岩地体或产状的测定,揭示出其中50%以上记录了超出许多作者提出的7.5±1Kb和800±50℃平均麻粒岩范围的P—T条件。特别是,不断识别出的温度很高(900~1000℃)的一些地体的数量还在增加,这两种P—T条件都是根据特殊的矿物组合和地温压力测定确定的。确定和解释P—T历史的岩石成因网格和地温压力测定法二者都是在反应结构范围内判断的,而反应结构既可证明很大的P—T条件范围确实是真实的,又可证明近等温减压(ITD)和近等压冷却(IBC)两种P—T轨迹都是主要的。正象在南印度和斯里兰卡见到的那样,由富CO_2流体进入而引起斜长角闪岩—麻粒岩的转化是一种例外情况,不代表大多数地体中有关的流体过程。然而,人们认为缺少流体条件是在接近它们记录的热高峰时间的大多数麻粒岩的特征。把ITD麻柱岩解释为地壳碰撞增厚过程中形成的。伴随的岩浆填加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额外热源。但没有把侵蚀作用单独看作是碰撞后的主要减薄过程。换言之,ITD轨迹是在中等或略低的速率扩张期间与构造剥露有关的、削减非常迅速的(1~2mm/年暴露)阶段产生的。IBC麻粒岩可能形成于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呈现逆时针P—T历史的麻粒岩被解释为形成于大量岩浆增生作用的下部地区,这些地区有或无附加地壳扩张。正常厚度地壳的扩张期间也可形成浅部(<0.5GPa)的IBC麻枉岩,但较深层位的IBC则要求更复杂的模式。在地壳深部出现的许多IBC麻粒岩可能形成于经受碰撞后非常迅速(5mm/a)扩张变薄的增厚地壳中。推测在许多麻粒岩中与其说ITD,还不如说IBC轨迹的保存主要是与增厚地壳的扩张减薄的速率和时间范围有关,而且也应当见到ITD到IBC之间的混杂轨迹。大多数IBC麻粒岩,也许还有许多ITD麻粒岩,都没有作为产生它们的构造幕的结果暴露在地表,但是,它们在这些事件之后,在中部或下部地壳中保留了很长一段时间(100~200Ma)。大多数麻粒岩地体最后剥露只有通过它们掺杂到与其形成无关的、后来的构造和岩浆事件中才能发生。  相似文献   
996.
麻粒岩相地体中的混合岩一般由发育于较细粒的叶理化基质中的一些粗粒的无水残留体细脉或网脉(活化体)所构成,我们认为这些特征是不一致的脱水熔融反应的结果(Waters,1988)。活化体并不代表分离熔融的成分,而是代表不同比例的(i)熔体(ii)不一致熔融的固体产物以及(iii)反应中没有被消耗掉的剩余相。在变质泥质岩和黑云母片麻岩中,近固相线的熔融成分为花岗质的,其水的含量可以做为T的函数估算出来,熔融反应可以达到平衡,因此生成相的相对体积也可预测。我们将计算的产物与实际观察的南非Nawagudand麻粒岩相混合岩的相分配和数量进行比较,在角闪岩与麻粒岩过渡带(约750℃)大约活化体中的典型成份表明有10  相似文献   
997.
将实测的T异常,转换成总梯度异常,我们称之为TT异常.文中介绍的板状体的TT异常具有许多特点:1)与磁化方向无关;2)与地磁场倾角无关;3)曲线形态简单,近似对称;4)横向分辩率高.我们用切线法对TT曲线反演求板状体的顶面深度和磁化强度.在TT曲线上,切线法的截距与板状体顶深的关系文中作了详尽讨论并绘出了误差范围.本方法的计算速度比较快,对于一条500个点左右的剖面,用AT级微机反演深度的时间约为15秒.  相似文献   
998.
地震动研究是抗震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物理模拟按相似原理将地质体缩小为模型,能随时了解地震动过程,可以作为强震观测和计算分析的桥梁,有其独特的作用。超声模拟从波传播的角度研究地震动,既可研究一定范围的地震动分布,也可研究一个场点的地震动过程;既可以简化某些条件、突出主要矛盾,进行单因素的对比研究,也可将各种条件囊括在一个模型上综合研究。从而,超声模拟可以较深入全面地了解震源、传播途径和场地条件诸因素对地震动的影响,是进行地震动物理模拟的理想方法,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9.
福建漳州地热田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深部构造特征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85-1986年在福建省穿过漳州热田地区完成的一条NNE向地震折射剖面资料,采用一维与二维射线追踪和理论地震图拟合、反演等方法,获得了该地区比较详细的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结构及速度分布图像.结果表明:漳州热田地区正好位于一个地壳厚度突变带上,从漳州市往南向海岸方向地壳上隆,厚度只有29.5km,往北迅速加大到32.0 km左右;在这个突变带上地壳内所有速度界面均发生扭曲甚至错动,它可能是一个断裂带;地壳中部有一个横向延伸有限的低速区,其最低速度小于5.80km/s,顶部深度大于10.2km,这个低速区正好位于漳州市下方的地壳突变带上.作者推断它很可能就是漳州热田的壳内热源体,并可能是一个部分熔融体.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利用作者提出的积分Green函数方法,根据Schwiderski海潮图计算了全球海潮M_2分波在中国大陆产生的地倾斜负荷潮。计算结果表明,M_2分波在中国大陆产生的地倾斜负荷潮主要受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潮的控制,负荷潮椭圆长轴迹线呈两端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弯曲的弧线,负荷潮椭圆长半轴在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可达十几毫秒,而在大陆西部新疆地区仅为0.3—0.4毫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