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6篇
  免费   1442篇
  国内免费   1670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1040篇
地质学   5755篇
海洋学   938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275篇
自然地理   442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05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235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220篇
  2014年   337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324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69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264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260篇
  2002年   321篇
  2001年   300篇
  2000年   286篇
  1999年   265篇
  1998年   254篇
  1997年   283篇
  1996年   270篇
  1995年   223篇
  1994年   202篇
  1993年   167篇
  1992年   169篇
  1991年   134篇
  1990年   147篇
  1989年   119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51年   3篇
  1946年   3篇
  1942年   3篇
  194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山东半岛西北部的全新世古海岸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东半岛西北部的蓬莱至莱州湾一带,位於山东台背斜胶东台凸的西北翼,基本上属于低山丘陵区。丘陵外围延展大面积低缓的剥蚀夷平面,微向河谷、平原和海岸倾斜。在黄县、招远和掖县境内,该剥蚀面以西,分布近200平方公里的泻湖一滩脊平原,平原与剥蚀面之间,迤逦展布一条全新世古海岸线。  相似文献   
82.
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钙质超微化石古生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表明这一时期渤海湾盆地与海水有过联系。对钙质超微化石古生态及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化石主要产出时代为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中期,属“间冰期”亚热带气候型。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
强壮箭虫对温度、盐度的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强壮箭虫对突变温度、突变盐度和渐变温度、渐变盐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水温由15℃突变到1℃时,存活率为75%;水温由15℃突变为30℃时,存活率仅为5%.求得24h急性半致死温度上限为27.2℃.水温从20℃逐渐上升至25、30、35℃,存活率分别为85 %、10 %、0 %;水温从20℃逐渐下降至15、10、5℃,其存活率分别为 100 %、95 %和80 %.盐度从31突变为20、40,箭虫的存活率均为100%,随着盐度突变幅度的增大,强壮箭虫的存活率呈降低趋势.求得24h急性半致死盐度上限为45,24h急性半致死盐度下限为13.3.盐度逐渐从31上升到46、 52,其存活率由90%下降到0%;盐度逐渐从31降到13、6,其存活率由95%下降到0%.求得间隔12h半致死渐变盐度上限为48.7,半致死渐变盐度下限为9.3.根据实验结果,强壮箭虫应属喜冷广温种和近岸广盐种.  相似文献   
84.
通过对翁通-爪哇海台ODP807站的浮游有孔虫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已有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数据,揭示了晚第四纪赤道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及上部海水垂向结构的冰期/间冰期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自530kaBP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区的表层海水温度(SST)和温跃层深度(DOT)都经历过显著的变化,其中年平均SST的冰期/间冰期变化幅度达4.2℃,DOT的波动范围更是超过100m,这进一步论证了西太平洋暖池的不稳定性。频谱分析还揭示出SST和DOT变化不仅具有典型的100ka冰期/间冰期旋回,还有热带地区特有的半岁差周期,说明研究区的古海洋学变化既有高纬驱动的作用,也有热带驱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台湾海峡南部灯光围网捕捞的水温选择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89-1998年台湾海峡南部渔场生产记录资料分析结果表明:灯光围网捕捞主要捕捞年适宜水温16.1-30℃,年较佳水温20.1-30℃,年最佳选择水温21.2-29℃。环境水温过高或过低,不利于灯光围网生产。各季度的选择水温,冬季为21.2-24℃,春季为21.1-27℃,夏季为26.1-29℃,秋季为25.1-28℃;各月选择水温为该月环境水温的中间值至偏高2℃,多数比中间值偏高1-2℃。选择水温范围的宽幅3-5℃;随环境水温升高或降低,鱼类对水温选择发生同的、同步的变化,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在环境水温上升或持续高温,温跃层存在、底层低温涌升水强盛的条件下,灯光围网的作业效率均受影响。  相似文献   
86.
不同温度条件下牙鲆变态期生长发育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立明 《海洋科学》1996,20(4):58-63
  相似文献   
87.
应用U37^K和δ^18O重建末次盛冰期以来海水古温度和海平面变化,U37^K-SST沉积记录表现了冰期/间冰期模式.U37^K-SST在冰后期23.3-26.9℃;末次盛冰期22.2-23.8℃.末次盛冰期时古温度比目前平均低4.7℃,南海北部季节性温差冰后期在4.5-7.0℃;末次盛冰期在7.0-9.0℃,远远超过同一纬度太平洋季节温差.末次冰期以来在气候降温的同时,伴有海平面下降,气候的冷暖交替对海平面变化具有决定性的控制意义.  相似文献   
88.
向荣  阎军 《海洋科学》2002,26(4):17-20
温度和盐度是海洋中两个最基本的理化指标 ,在现代大洋中 ,海水温盐场的变化对现代的气候有重要的影响 ,如厄尔尼诺气候现象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因此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洋环境 ,对海洋中古温度和古盐度的恢复 ,是重建古海洋环境的前提。大洋表层的海水盐度主要受蒸发 降水平衡、陆地淡水注入和上升流因素的影响。当蒸发大于降水时 ,盐度偏高 ,如现在的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等 ;当降水强于蒸发时 ,盐度降低 ,如现代的赤道太平洋。此外 ,河流冲淡水能使边缘海盆的海水盐度降低 ;冰期 间冰期的冰川溶水受全球冰体积的变化控制能…  相似文献   
89.
白令海峡首次张开和中美洲航道关闭是新生代晚期两个最重要的古地理和海洋事件。除了其区域生物地理效应外 ,这些事件改变了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航道的形态 ,对北半球大洋环流和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白令海峡首次张开所产生的最引人注目的结果是软体动物在北太平洋、北冰洋和北大西洋之间的交流。这一事件被称为“横越北冰洋的交流” ,涉及295个软体动物种 ,其中源于太平洋的261个 ,源于大西洋—北冰洋的34个。由于新第三纪晚期的这种交流 ,现今北冰洋软体动物的大部分源于北大西洋 ,尤其表现在北美北冰洋和西伯利亚东北部海岸 ,而大…  相似文献   
90.
通过对南海294站深海柱状剖面孢粉、藻类的研究,将294站从下至上划分为7个孢粉组合带: 带为Dacrydium-Pinus-Lithocarpus-Quercus(常绿)-Cyathea-Polypodiaceae; 带为Castanopsis-Lithocarpus-Dacrydium-Quercus(常绿)-Pinus-Polypodiaceae; 带为Quercus(常绿)-Castanopsis-Podocarpus-Cyathea-Polypodiaceae; 带为Polypodiaceae-Cyathea-Pteris-Pinus-Gramineae; 带为Quercus(常绿)-Podocarpus-Lithocarpus-Pinus-Cyathea-Polypodi-aceae; 带为Pinus-Quercus(常绿)-Palmae-Mangrovepollen-Gramineae; 带为Dacrydium-Palmae-Mangrovepollen-Pinus-Cyperaceae-Cyathea。相应恢复了南海东部地区12万年以来5个植被、气候演替阶段,依次为:炎热、湿润的热带季雨林—暖热而稍干的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炎热、湿润的热带季雨林—暖热而稍干的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炎热、湿润的热带季雨林。结合氧同位素测年资料,对南海294站柱状剖面地层时代划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