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7篇
  免费   356篇
  国内免费   568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134篇
地球物理   330篇
地质学   1006篇
海洋学   81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25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0篇
  1943年   2篇
  1936年   1篇
  1927年   1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41.
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对全球天气气候影响最为显著的自然地貌之一.其巨大陆表深入对流层中部,热力效应直接作用于大气,不但形成了亚洲气候格局,甚至会导致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异.在青藏高原北部分布着北半球中纬度面积最大的沙漠群,与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其他下垫面相比,沙漠具有地表反照率大、土壤热容量小、含水量低等特点,是地球系统中重要的感热源,同样对全球和区域能量平衡及气候变化和变异具有重要作用.青藏高原及其北部广阔沙漠区域——两种重要的陆地系统组成了全球独有的共生地理单元,它们之间的陆—气耦合必定通过某种过程相互关联.干旱是全球常见且危害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是全球干旱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干旱也呈多发、加重的趋势.干旱成因复杂,始终是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那么,从高原—沙漠共生地理单元的陆—气耦合过程出发,通过何种机制作用于我国北方干旱的形成和演变?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前沿论题.梳理了近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科学研究和包括沙漠地区的干旱半干旱陆面过程研究的最新进展,从中凝练出青藏高原和北部沙漠之间的陆—气耦合过程对我国干旱影响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以期对开展相关探索的科技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2.
南海北部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南海北部的地磁场数据及其化极异常特征,该区由北向南可分为复杂异常区、高磁异常区、陆坡磁异常平静区(磁静区)和海盆磁条带区四大构造特征区.其中,磁静区可为内磁静区1、内磁静区2和外磁静区三部分.该区磁性基底反演结果表明,外磁静区磁性基底深度为6-7km,介于内磁静区(8-10km)和海盆区(4-5km)之间,可能是前新生代残留古洋壳.外磁静区和下地壳高速层相对应,指示其可能是在裂前或裂间由底侵作用形成的.陆架坡折带附近的F2断裂是内磁静区的北侧边界,指示了南海北部陆壳向过渡壳的转变分界;位于下陆坡与海盆的交界处的F4断裂为外磁静区的南侧边界,F3断裂可能指示了洋陆分界线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3.
利用某系列船2000~2007年秋冬季(11月~翌年3月)在东海北部海区的气象观测资料,来检验Hsu等(1981)动力计算模式和辛宝恒等(1987)的热力订正方法,并利用某系列船实际观测资料确定出该海区的计算参数。结果表明利用Hsu动力模式作基础再加上热力订正的办法,由陆上资料可以较好地推算海上风速,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4.
斑海豹喜生活在寒温带海域及沿岸,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渤海及黄海北部。因其形态憨厚可掬,享有"海上大熊猫"的美誉,又因常见于渤海,得誉"渤海明珠"。冬季的辽东湾冰区,是斑海豹冰上产仔繁衍的主要区域,目前栖息数量仅为1000只左右。1992年大连市在渤海沿岸建立斑海豹自然保护区,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这曾经嬉戏于渤海海域的海中精灵。  相似文献   
145.
在新疆北部,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和验证,应用遥感图象解译进行找矿、预测、获得了成效。对含油气地洼盆地的构造研究中,发现了经地球物理成果证实对油气运移、聚集起控制作用的断裂构造;对地穹隆起区,依成矿理论指导解译选定的找矿有利地段,经实地验证发现一批新的侵入岩体和成矿构造、并找到一批内生金属矿产,本文例举实例以此说明:在自然景观改造不多,植被覆盖甚少,基本保持各种地质体面貌的地区,开展遥感图象的成矿解译分析,能够迅速、有效地捕捉找矿标,结合地质、物化探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地面实地验证,可以达到快速找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6.
研究了阿尔泰地区NW走向高角度冲断构造中主干的阿巴宫—库尔提断裂带。详细研究了断裂构造岩的变形构造和组构及其所显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存在早、晚更替且性质不同的变形显微构造。早期以糜棱岩中的韧性变形构造为主,发育有递进变形的不对称构造(压力影、旋转变斑晶、S—C构造等),是断裂中剪切变形运动指向的主要判据。晚期为脆性破裂构造,与早期变形组构具继承、叠加关系。研究了石英光轴的组构形式,证实存在:早期共轴纯剪变形的小圆环带组构和非共轴简单剪切变形中,呈递变关系的点极密—大圆环带—交叉大圆环带组构型式。对变形构造和组构所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阿—库断裂带的形成和变形历史为:①地壳早期NE挤压收缩环境,形成劈理化带;②在持续NE向挤压作用下,大规模剪切、逆冲叠置,和地壳加厚,产生重熔岩浆和流体再分配效应,促使糜棱岩带形成和发展;③晚期地壳NE向挤压下,以垂直差异抬升和大量碎裂岩化高角度逆冲断裂的继承、叠加为特征。在区域大地构造的关系上:①、②对应于地槽褶皱、封闭的地槽体制(海西期),③对应于地洼体制(后海西期)。  相似文献   
147.
本文综合分析了新疆北部重力场、磁场及地震等资料和邻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了新疆北部地质作用特征。依据岩石圈厚度,上地幔纵波速度和地壳结构等特征,将研究区分为阿尔泰、准噶尔、天山3个岩石圈块体,其间为深断裂带所分割;它们分别与不同发展期的地洼区(阿尔泰地洼区、准噶尔地洼区和天山地洼区)相对应。表明大地构造演化与深部地质作用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8.
东秦岭柞水-镇安地区泥盆纪沉积环境和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秦岭陕南柞水-镇安地区泥盆纪沉积盆地中主要发育有冲积扇、小型辩状河、河口湾、潮坪、潮下洼地、台地边缘生物滩、生物礁、开阔台地、斜坡和盆地沉积环境。台地沉积主要由陆源碎屑和碳酸盐混合类型岩石组成,斜坡-盆地为巨厚的陆源碎屑浊积岩充填。根据沉积作用特征和大地构造差异,在构造活动期和构造稳定期的沉积模式就反映了沉积盆地演化特征。 根据沉积作用,沉积环境的发展变化,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地层层序、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球物理和化学资料,论证了当时沉积盆地为南北向展布(与秦岭造山带总体方向垂直),具向东走滑的大陆边缘裂谷-断陷盆地。盆地的发展演化阶段为:(1)岩石圈裂前拱起-陆内裂谷早期阶段(Z2-S);(2)大陆边缘裂谷-断陷盆地的中期阶段(D1-D3);(3)晚期回返-陆内俯冲阶段(C-T2)。盆地的关闭是由于强烈陆内俯冲,同时盆地被挤压进东西向展布的秦岭造山带。  相似文献   
149.
150.
朱福康 《气象》1991,17(6):54-57
台湾省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台风、暴雨、干旱和低温四种。本文扼要地介绍了台湾省这四种灾害性天气的出现频率、影响程度及其预报业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