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40篇
  免费   3241篇
  国内免费   4966篇
测绘学   394篇
大气科学   343篇
地球物理   2297篇
地质学   15176篇
海洋学   1081篇
天文学   65篇
综合类   1175篇
自然地理   816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436篇
  2022年   569篇
  2021年   598篇
  2020年   539篇
  2019年   680篇
  2018年   495篇
  2017年   481篇
  2016年   547篇
  2015年   590篇
  2014年   909篇
  2013年   734篇
  2012年   834篇
  2011年   951篇
  2010年   749篇
  2009年   860篇
  2008年   789篇
  2007年   695篇
  2006年   749篇
  2005年   658篇
  2004年   695篇
  2003年   580篇
  2002年   647篇
  2001年   690篇
  2000年   568篇
  1999年   617篇
  1998年   594篇
  1997年   542篇
  1996年   511篇
  1995年   489篇
  1994年   445篇
  1993年   415篇
  1992年   415篇
  1991年   360篇
  1990年   295篇
  1989年   194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7篇
  1954年   9篇
  1948年   14篇
  1947年   6篇
  194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吉林省夹皮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夹皮沟金矿产于晚太古宙绿岩带的下部层位。北西向的韧性剪切带控制着金矿田和矿床分布,而矿体主要受叠加于韧性剪切带之上的脆性断裂构造制约。金主要来源于围岩。华力西晚期—燕山早期为主要成矿期。属多源、多期的叠生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992.
大雪山—锦屏山推覆带分布有众多燕山期花岗岩体,与围岩呈似整合状产出,主要为二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据岩石化学分析资料,表明以Si,Al含量高为主要特征,且K_2O>Na_2O,属于铝过饱和—强烈过饱和的富碱—适度富碱的岩石类型。在多种环境判别图上,作为主体的二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均落入造山带同碰撞期范围,即非常接近于Harris的碰撞带Ⅱ类花岗岩。作者认为,这类花岗岩主要来源于陆壳,是在碰撞造山过程中引起地壳增厚,并产生瞬时剪切热,从而导致熔融乃至侵入的。  相似文献   
993.
阿克苏附近所发现的元古界阿克苏群为一完整的蓝片岩-绿片岩系列,我们通过野外调查肯定了这一认识,并认为它是高压-温相的变质块体,长40km,宽约2.5km.该变质岩由强烈片理化的绿泥石-黑硬绿泥石石墨片岩、黑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片岩、绿片岩、蓝片岩及少量石英岩、变铁质岩组成.原岩包活泥质岩、砂岩、基性玻屑凝灰岩、块状熔岩、枕状熔岩及少量深海沉积物.蓝片岩的矿物组合:青铝闪石-绿帘石-绿泥石-钠长石-石英-阳起石.阿克苏群为世界上真正的前震旦纪蓝片岩之一,其变质年龄至少有800Ma.  相似文献   
994.
吉林省夹皮沟花岗岩—绿岩带成因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夹皮沟绿岩带层序、岩石成因以及叠加其上的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的研究,认为绿岩带形成于硅铝壳的扩张环境;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成分的花岗质片麻岩是在大陆或大陆边缘的挤压环境下,由变质镁铁质火山岩经部分熔融侵位的深成花岗质岩石。由此,提出夹皮沟花岗岩—绿岩带的裂谷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998.
软流圈     
大多数金属矿床的形成直接或间接与岩浆活动有关。岩浆在不同的深度产生,因而带来不同的有用矿物组合。例如,金、银、锡、铜、金刚石、铂族元素等矿床的形成与地幔成因的岩浆有关。有岩浆熔融体产于其中的那一个层称为软流圈。软流圈里发生的过程控制着全球的构造现象、岩浆现象和变质现象。本文用各种方法证实了软流圈的存在。根据最新的观点,软流圈是低粘滞度、低速度、低密度、低质量因数、高塑性、高流动性、高电导性和高地震波能吸收性的一个层。这些特性的异常习性是由于100-300公里深处地幔温度与地幔物质熔化温度互相接近所致。软流圈虽然在全球各地都有记录,但其分布极不均匀。在老构造(如加拿大地盾、波罗的地盾和北美地台)之下,软流圈表现微弱,或者完全缺失。在加拿大地盾和波罗的地盾之下,软流圈厚约加公里。但在现代构造活动区(如贝加尔裂谷带、亚洲-太平洋活动边缘、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之下,软流圈发育良好,厚约100—200公里。 从贝加尔湖到太平洋的地区是软流圈构造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这里软流圈顶部的深度从,10—20变化到200公里,厚度则达200—400公里。软流圈顶部的最小深度和软流圈的最大厚度见于贝加尔裂谷带和亚洲-太平洋活动边缘。这两处是现代构造活动区。介于其间的地区由?  相似文献   
999.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