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396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647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26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3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关于喀斯特洞穴发育深度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何宇彬  邹成杰 《中国岩溶》1997,16(2):167-175
探讨喀斯特洞穴发育深度,必须考虑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喀斯特洞穴的形成环境可归结为两大系统:1)常温常压开放系统,主要表现为在强烈的地下水动力作用下的溶蚀作用;2)高温高压封闭系统,主要表现为在微弱的地下水动力作用下的化学溶蚀作用。热水溶蚀及混合溶蚀作用是发育深部洞穴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02.
熊康宁 《中国岩溶》1994,13(1):77-86
英国约克郡地区的冰川喀斯特以台地-谷地两大单元、地表─地下两大结构为特征。景观价值的多样性和地产权的多属性决定了土地的多功能、开发的多目的和利用的多层次。现代各种自然保护用地、养羊养牛业为主的畜牧用地和开采石灰石为主的采矿用地等在约克郡国家公园内虽有机地融为一体,但对喀斯特科研专用区(KSSSI)构成威胁。最大的潜在威胁是采矿,其次是农业和各种教育、探险和旅游活动。因此,在确定喀斯特科研保护价值的基础上,应根据国家公园管理政策的特殊性,通过土地购买、设施配置、区界调整、接近控制和管理分区等措施对KSSSI进行有效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3.
肖鸿林 《中国岩溶》1996,15(4):382-389
通过对猫跳河和六冲河流域上喀斯特峡谷的研究,发现其分布和形态类型同水力梯度有密切的对应关系。选取能描述喀斯特峡谷形态类型的高宽比作为参量,对其水力梯度进行定量分析,从实践上证明了喀斯特峡谷与水力梯度的关系。然后从水文地貌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喀斯特峡谷的形成是适应水流以大水力比降和高效转化能量的结果;水流以最佳通道运行导致了喀斯特峡谷具有地表地下双重结构,水力比降的大小影响河流的下切侵蚀力,大比降有利于喀斯特峡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4.
喀斯特流域水文地貌造峰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梁虹 《中国岩溶》1995,14(3):223-229
本文首先通过对喀斯特流域性质的分析,提出了流域水量不平衡系数的概念;然后对喀斯特流域不同的时空尺度和地貌类型在空间配置差异所引起的洪峰效应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喀斯特流域水文模型的建立应充分考虑流域不同水文地貌单元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05.
南海北部陆坡是一个呈条带状分布的大规模海底斜坡,西起海南岛东南部海域,向东延伸至台湾岛西南部海域。该区域分布了多个峡谷陡坡群,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易发多发,滑坡地质灾害活跃。特别是该区域地形起伏较大,地震灾害可能诱发区域大面积的海底滑坡,科学评估其地震稳定性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南海北部陆坡区神狐海域典型峡谷陡坡群为例,基于Scoops3D和GIS技术建立了三维计算模型,开展了海底陡坡群的地震稳定性研究,获得了峡谷区不同陡坡的地震稳定性安全系数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峡谷剖面大多呈“U”字形,推断研究区峡谷为Ⅱ型海底峡谷系统;强震作用可以大幅削弱海底斜坡稳定性,其中对于C1峡谷区陡坡群,随着水平拟静力地震系数增大至0.40,区域最小安全系数则陡降至0.50;地震作用下西部峡谷陡坡群的失稳范围明显高于东部区域,大部分滑坡发生在两侧谷壁靠近峰顶的位置,另有相当一部分滑坡位于C1和C2峡谷区南段的东侧谷壁,整体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06.
容丽  王世杰  刘宁  杨龙 《山地学报》2005,23(1):35-42
通过研究贵州西南部典型喀斯特植被退化区花江峡谷植被现状,选取具一定经济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先锋植物,采用生物显微制片技术与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报导了6科10种分属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并进行了比较和解剖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喀斯特先锋植物叶片在不同种类之间具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除受遗传因子控制外,环境因子(主要为光照和水分)也有重要作用;生活型不同对先锋植物叶片特征有一定影响,但未表现出规律性。根据叶片适应特征的差异,10种先锋植物可分为3种类型,即旱生或阳生叶类型的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偏中生叶类型(香椿的Toona sirensis)、顶坛花椒(Zanthaxylum pinum var.dingtanensis)、黔滇木蓝(In-digofera esquirolii)、忍冬(Lomicera japonica)、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偏阴生叶类型的繁缕(Stellaria media)。  相似文献   
107.
阎晶明 《地球》2020,(1):26-30
《地球》杂志希望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打通,实现一定意义上的"互动",让科学与艺术相映生辉,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办刊努力。科学与艺术,从知识的角度讲,貌似井水不犯河水,互不搭界,随着学科与艺术的各自发展和不断细化,相互间的隔膜也愈来愈深。今天,再想出现文艺复兴时期那些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的人物,似乎已不大可能。  相似文献   
108.
采用样方法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贵州省西南部的晴隆县为研究区域,研究了典型喀斯特峡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1988、1999和2009年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和演变过程,并由此估算了贵州省喀斯特峡谷区的碳储量及贡献率。结果表明:晴隆县喀斯特区域的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由晴隆县不同情况下的碳储量比例关系,估算出贵州省喀斯特峡谷区碳储量的实际值为42.55 Tg。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碳储量的空间格局和演变有很大的影响。此外,估算的贵州省喀斯特峡谷区生态系统的平均碳密度远高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平均值,土壤平均碳密度则接近全国陆地生态系统平均值,但其植被平均碳密度却远高于全国陆地生态系统平均值,与全国森林系统的植被平均碳密度持平。这说明喀斯特峡谷区具有极大的固碳潜力,对其进行石漠化防治,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9.
冷德明  史文兵  李华  梁风 《中国岩溶》2023,(6):1258-1269
研究表层喀斯特带溶蚀岩体的力学特性,有助于岩溶区边坡稳定性分析。本文以表层岩溶带溶蚀特征为依据,设定溶蚀率和溶蚀均匀系数作为溶蚀特征参数。基于元胞自动机算法思路,在颗粒离散元软件中构建不同溶蚀特征的岩体模型。对溶蚀岩体进行单轴压缩数值试验,检测岩体加载过程中声发射事件。试验结果表明:溶蚀岩体加载过程可分为:(1)压密阶段;(2)弹性变形阶段;(3)稳定破裂发展阶段;(4)不稳定破裂发展阶段;(5)峰后缓慢软化阶段;(6)峰后快速软化阶段。随溶蚀率增加,岩体弹性变形阶段曲线缩短,岩体抗压强度降低;岩体由脆性破坏逐渐转为延性破坏;同时,溶蚀率增加,岩体抗压强度下降速率由最初快速降低转为缓慢降低,最终收敛。溶蚀均匀系数增加,不稳定破裂阶段曲线增长,岩体由局部破坏转为整体性破坏。研究发现溶蚀岩体单轴抗压强度与溶蚀特征参数呈负指数关系,该关系式可用作溶蚀岩体强度取值,实际工程中应增加溶蚀均匀系数对岩体质量的影响。溶蚀岩体裂纹扩展机理有助于边坡失稳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10.
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分布最广的地区,喀斯特高原盆地是贵州主要的人口聚集地。充分认识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态势,对区域城镇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以红枫湖水系盆地为例,基于GIS技术及相关软件,主要利用景观格局指数、Moran’s I系数以及居民点数据与等高线数据的空间叠置及转换技术,从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对案例地区聚落空间分布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分布和演变具有强烈的喀斯特地域基因,在喀斯特地貌的限制下聚落总体分布分散;近年来聚落规模不断增加,在局部有一定小规模集聚并随地形限制而表现出不同的集聚形式和集聚程度;而随着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增大,聚落形态更为复杂且景观趋于破碎,空间分布更加复杂;喀斯特地貌的垂直空间特点在决定聚落的垂直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同时也加剧了聚落空间分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