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594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963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25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5篇
  1976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2年   1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3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人为干扰后植被的恢复有很多不确定性。在普定进行标准木解析和年轮调查,对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进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植被在恢复过程中,乔木层表现为高度增加、地径增粗,高度、地径的增长分别呈现对数、乘幂曲线,乔木发育时间连续,生长位置随机分布;而在繁殖体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植被可以直接由草灌阶段恢复发育形成次生乔林,且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12.
描记采于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一洞穴的盲副鳅一新种.命名为茂兰盲副鳅Paracobitis maolanensis Li.Ranet Chen sp nov。该种与产于该县的长须盲副鳅Paracobitis longibarbatus Chen,Yang et Sket(1998)的区别为:①口须纤弱而不是发达;②鼻瓣不成须状;而不是鼻瓣发育成鼻须。③胸鳍较长.后伸接近腹鳍起点且形态特殊;④尾鳍深叉;⑤臀鳍条ii,5;而不是ii,6。新种与分布于广西的后鳍盲副鳅Paracobitis posterodarsalus Li,Rao et Chen的区别为:①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而不是在整个腹鳍之后;②口须纤弱鼻瓣不呈鼻须;而不是口须发达.鼻瓣发育成鼻须;③背鳍条iii,8;而不是iii,6;④臀鳍条ii,5;而不是ii,4;⑤胸鳍长而形态特殊。  相似文献   
113.
114.
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石漠化成因初探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花江喀斯特峡谷区地下水埋藏深,地表干旱,存在显著的人为加速土壤侵蚀过程,植被次生性明显,生境干热特征显著,是已石漠化和半石漠化的生态系统。其中地质构造、地貌演化、岩溶形态、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植被群落可能是石漠化过程的主要自然成因,以土地利用为表现形式的强烈人类活动是石漠化的驱动力。基于此,提出了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过程的建议,旨在为石漠化的演化研究及生态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5.
重庆武隆喀斯特景观特征及世界自然遗产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隆喀斯特"遗产提名地位于重庆市东南缘,乌江下游峡谷区,包括芙蓉洞芙蓉江、天生三桥和后坪三个相对独立的喀斯特系统.由峡谷、天生桥、天坑群、洞穴和竖井群、伏流、洼地、蚀余石峰、瀑布和泉等喀斯特现象和要素构成.其中,芙蓉洞次生化学沉积物种类多样,景观秀美,科学价值高;三座天生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桥群,景观壮丽;箐口天坑群是世界上唯一发现的冲蚀成因天坑群.同时,三个喀斯特系统是在地壳持续间歇性抬升、河谷深切、排水基准面下降、含水层包气带不断增厚的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类型河谷喀斯特地貌的杰出代表,生动记录了长江三峡地区更新世以来喀斯特发育演变的特征,是研究这一地区的喀斯特过程及性质的突出例证,具有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6.
喀斯特槽谷区表层喀斯特水化学的暴雨动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喀斯特水化学是在碳酸盐岩-水-CO2气三相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中形成的,水化学变化既反映了喀斯特含水介质特点和喀斯特发育的程度,又反映了喀斯特区水土流失的进程。选择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兰花沟为代表,以兰花沟喀斯特动力系统观测站为依托,采用多功能自动化观测仪CTDP300,对暴雨条件下表层喀斯特泉的pH、电导率、水温和水位进行了连续自动监测。监测结果表明:1.表层喀斯特带对降雨很敏感,其喀斯特水化学明显受降雨条件的影响。在强降雨开始时,喀斯特水pH升高,水温降低、电导率降低、PCO2降低,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升高,喀斯特泉水化学表现出雨水的"活塞效应"。2.在强降雨中后期,表层喀斯特水pH、电导率、水温下降,方解石饱和指数(SIc)降低,这表明稀释作用可贯穿整个降雨过程,但在降雨后3~4 h,表层喀斯特带的高裂隙率和渗透性开始发挥作用,水动力作用和CO2效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降雨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作用在控制着水化学的动态变化,一是雨水的稀释作用,二是碳酸盐岩-水-CO2气相互作用。3.根据喀斯特水化学在降雨条件下不同结构的含水介质中的反应,兰花沟表层喀斯特带含水介质以管道为主。4.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也会影响到表层喀斯特水化学对暴雨的响应。  相似文献   
117.
以重庆雪玉洞地下河系统为例,通过对2007年2月―2011年9月的水化学结果进行分析,结合近年来对洞穴沉积物沉积速率和洞穴CO2浓度的监测,发现雪玉洞地下河水化学成分受围岩的岩溶作用控制,地下河水中的3HCO、Ca2+分别占总离子的84.2%~94.4%,水化学类型为Ca2+-3HCO型。与西南其他岩溶研究区相比,该研究区域由于上覆植被好、枯枝落叶多、土质松软、岩石裂隙发育等因素,促使雨季岩溶作用较旱季异常强烈,雨季地下水中的3HCO、Ca2+和电导率较旱季分别高出20.1%、29.9%和16.5%。洞穴滴水在滴落过程中释放出CO2,导致洞穴CO2浓度升高,但由于雨季水源较旱季更为充裕(洞内表现为滴水增多),因而雨季的洞穴沉积速率较旱季高82.5%。雪玉洞内温度稳定、水汽饱和以及CO2浓度较高,使得岩溶沉积不易风化、色白如玉。  相似文献   
118.
邹长慧  周忠发 《测绘通报》2012,(Z1):421-423,435
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系统具有运行成本低、执行任务灵活性高等特点,是卫星遥感和载人航空遥感的有力补充。通过在贵州高原山区进行多次无人机航拍试验,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探索一条适宜于贵州高原山区的无人机低空遥感影像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方法,以期利用无人机遥感平台解决喀斯特高原多云雾山区高分辨率影像资料获取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9.
洞穴堆积物     
Speleothems由希腊文山洞与含量两个字合成,意指山洞填充物,现在译为洞穴堆积物。堆积物主要指喀斯特(karst)山洞中滴水或流水沉积的方解石。  相似文献   
120.
2008年11月22~23日在湖南长沙召开了全国喀斯特石林地质地貌研究成果报告会.会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公园研究中心和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主办,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共同承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