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7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234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143篇
地球物理   272篇
地质学   1028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11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50年   6篇
  1947年   3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5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4篇
  1941年   8篇
  1940年   6篇
  1939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建议创建四川水库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实验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四川的水力资源开发量居全国首位,主要集中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随着大型水库的不断修建,即将在此形成一个大型水库密集区.四川位于全球破坏性地震多发区,天然地震的强度和频度相当高,已建水库的诱发地震强度和频度也相当高.四川是全球难寻的监测、预报、研究水库地震的资源优势区域,用完全开放的创新思维,创建四川水库诱发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实验场,具有重要的防震减灾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72.
卫星捕捉到的四川大地震时的地壳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1月26日,发射了期待已久的地球观测卫星"大地".这个卫星搭载3个感应器,可到处观测地球表面,几乎全域.其中之一,合成孔径雷达PALSAR将电波发向地球,地表面接收弹回的电波.使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法(InSAR),分析电波数据,即可得到观察到的地球表面的起伏和状态的信息.  相似文献   
973.
1 四川大地震概况 2008年5月12日西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发生大地震,从中国中部到西部的广阔地区遭到严重灾害.据中国政府发表的信息,到7月1日为止,已有69 195人死亡,18 404人下落不明,374 177人受伤,受灾总数达4 600万人.这次中国内陆发生的四川大地震,因震源在汶川而被正式命名为汶川地震.  相似文献   
974.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龙门山断裂两侧具有陡峭的地形特征,在约50~100 km的水平距离内,地形高程从2000 m增加到4000 m,该区强烈的壳幔变形特征及地球动力学模式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四川地区49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资料提取了P波接收函数,获得了四川盆地及周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并以此构建反演的初始模型.在线性反演的基础上,引入了分别拟合低频和高频接收函数的两步反演技术,用以反演台站下方的地壳S波速度结构.数字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抑制接收函数反演的不唯一性,为了得到最优解,最后用Bootstrap重采样技术估计解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四川盆地的地壳厚度在40~46 km,松潘-甘孜块体北部的地壳厚度为46~52 km,而南部增厚到50~60 km.从四川盆地向西跨过龙门山断裂,地壳厚度增加了10~15 km.在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地壳泊松比在0.26~0.32之间,呈块体分布特征,高泊松比(0.28~0.32)主要沿龙门山断裂以及安宁河-小江断裂分布.地壳S波速度结构表明,来自青藏高原中部的中下地壳低速层可能受到了坚硬的四川盆地阻挡,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并沿龙门山断裂展布,由于低速层的囤积导致该区地形陡峭和下地壳增厚.  相似文献   
975.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北京时间),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了M6.0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用时10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并开展余震监测和统计。同时,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联合各有关单位,对台网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产出10类19种数据产品。产品结果显示:四川长宁M6.0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Ⅶ度,为一次逆冲型为主的事件,余震呈NWW向展布。据主震和余震分布方向,由区域地震构造图可初步推测,发震断层为NW向隐伏断层。  相似文献   
976.
2017年8月8日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了MS 7.0地震,这是继2008年四川汶川MS 8.0地震和四川芦山MS 7.0地震后在此地区发生的又一强震。本研究对此次地震中的66组主震记录进行了常规校正处理,基于此分析了此次地震中典型台站——九寨百合台站的地震动特征,并通过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参数分析了近场效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九寨百合台站的三分量峰值加速度都超过了100 gal,而地震动持时相对较短,并且三分量反应谱在短周期大于Ⅷ度多遇地震设计谱,小于Ⅷ度罕遇地震设计谱;由于九寨沟地震属于典型的走滑型地震,因此地震动参数的方向性特征不明显;九寨沟地震的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以及反应谱谱值小于同等震级的芦山地震,并且小于几个典型衰减关系的预测值。对九寨沟地震的地震动参数特征研究表明,此次地震是一次震级较大、但灾害损毁程度较低的地震。  相似文献   
977.
基于2013—2022年四川测震台网记录到的四川及邻区2.0≤ML≤5.5的36 693次地震事件观测资料,利用震级残差统计方法得到59个区域台站的单台ML震级与台网平均ML震级的偏差、各单台记录地震的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结果显示:震级偏差统计直方图基本呈正态分布,相对集中于-0.5~0.5;单台ML震级偏差沿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分区特征明显,呈现“东高西低”,即川西高原地区台站ML震级偏小及四川盆地台站ML震级偏大特征;从ML震级随震中距的变化曲线来看,当震中距<150 km时,单台测定的ML震级较台网平均震级偏小,当震中距≥200 km时,单台测定的ML震级较台网平均震级偏大。  相似文献   
978.
杨高  周春山 《地理科学》2019,39(10):1570-1580
基于社会空间辩证法视角,运用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以深圳“四川村”为例,对中国“同乡村” 的空间生产和社会融合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政府、当地村民、社区组织(流动党支部)和外来农民工共同作用于“四川村”的空间生产,政府和本地村民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和资本权力成为“四川村”物质空间生产的主体,追求聚居区的经济效益和和谐优美的社区环境;社区组织依靠跨地域投资、就业机会的供给及纽带作用,成为聚居区和谐环境建设和乡土社会重构的重要辅助力量;外来农民工展现出“扩散-竞争模式”为主的空间聚集,是物质空间实践的驱动力,寻求着自身文化符号的乡土社区,以实现文化认同和传统社会网络的异地构建。“四川村”为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职业培训和向上社会流动的路径,“四川村”农民工社会融合度相对较高,尤其体现在社区融合、社交融合和心理融合。  相似文献   
979.
四川杨柳坪Cu—Ni—PGE富矿体的成因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Cu-Ni-PGE矿床绝大多数赋存在基性超基性岩岩体内部,在成因上主要与岩浆结晶分异熔离作用有关,岩浆期后或者独立的热液对于矿床的形成往往起叠加富集的作用。但在四川杨柳坪矿区,除了一般岩浆结晶分异熔离作用形成的Cu-Ni-PGE矿体之外,新近还发现存在独立的完全由热液形成的Cu-Ni-PGE矿体,矿体赋存在基性超基性岩体之外的大理岩片岩中,与基性超基性岩没有直接的关系,矿石品位很高,而且已经成为首要的开采对象。考虑到这样的富矿体在国外文献中鲜有报道,本文介绍其地质概况及初步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80.
利用1981~2019年四川地区156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和康养气候景点POI和旅游资源数据,基于空间热点聚类分析方法,从康养气候景点分布特征和气候资源特征两个维度开展四川康养气候资源分析。结果表明:四川五大经济区的康养气候景点旅游资源要素和开发利用程度不匹配,康养气候景点等级聚集程度和康养气候区资源丰富度不匹配。五大经济区中,仅成都平原经济区康养气候景点要素与开发较为充分,攀西地区虽康养气候景点配套和开发程度较低,但所处康养气候区潜力丰富,开发空间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