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3篇
  免费   1012篇
  国内免费   1380篇
测绘学   228篇
大气科学   532篇
地球物理   610篇
地质学   4040篇
海洋学   773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374篇
自然地理   335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74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212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200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341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315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269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76篇
  1996年   164篇
  1995年   173篇
  1994年   177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140篇
  1991年   115篇
  1990年   108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0年   2篇
  194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小煤窑采空区突发性垮塌灾害是榆神府矿区重大地质灾害问题之一。采用工程地质分析及数理推导的方法,分析了小煤窑采空区成灾条件及致灾机理,构建了顶板–残留煤柱岩石力学系统,推导了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采空区系统失稳力学判据。以枣稍沟小煤窑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实用,计算结果可靠,为小煤窑采空区稳定性定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9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固碳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碳储量研究在碳循环和全球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碳储量计算结果受到数据来源的制约。山东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采用双层网格化采样和分析,获取了大密度、高精度土壤有机碳数据,为土壤碳库的准确计算奠定了基础。笔者利用这些数据计算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表层(0~20 cm)、中上层(0~100 cm)及全层(0~160 cm)的土壤有机碳(SOC)密度和储量,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固碳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区内3种土壤层次的碳库组成不同,表层SOC储量占总碳(TC)储量的71.67%,随深度增加所占比例逐渐减小,而无机碳(SIC)储量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全层二者所占比率较为接近:表层SOC储量为132.64 Mt,碳密度为2.06 kg/m2;中上层为458.27 Mt,碳密度为7.11 kg/m2;全层为619.96 Mt,碳密度为9.61 kg/m2。各层SOC密度处于全国偏低水平,且在不同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之间有一定差异:褐土土表层SOC密度最高(2.48 kg/m2),风沙土最低(0.91 kg/m2);灌溉水田表层SOC密度最高(3.45 kg/m2),菜地最低(1.61 kg/m2)。表层SOC密度分布总体上呈现为沿海地区低、鲁北平原和胶莱盆地中等、山地丘陵和中低山区偏高的分布格局。从第二次土壤普查和本次多目标调查数据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分析发现,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本区表层土壤总体表现为“碳汇”效应,未来可净增总有机碳(TOC)量60.94 Mt,其中“碳源”量5.07 Mt,“碳汇”量65.97 Mt。  相似文献   
993.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地表风沙流结构特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在国家林业局磴口荒漠生态站长期监测的基础上,利用多种积沙仪,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流动沙丘、油蒿半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油蒿固定沙丘、白刺固定沙丘5种典型下垫面近地面(0~100 cm)的风沙流输沙量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输沙率(q)随高度(h)增加呈幂函数(q=ah-b,R2≥0.8409)规律衰减,随风速(v)增大呈幂函数(q=avb,R2≥0.9256)规律增加,42.8%~70.7%的输沙量分布在10 cm高度内,67.6%~90.0%的输沙量分布于30 cm高度内。当地表植被盖度达到40%以上时,输沙率下降至无植被覆盖地表输沙率的6.6%以下,可有效阻止地表风蚀。(2) 沙物质主要由粒径为50~250 μm的细沙和极细沙构成,各高度层风蚀物粒度组成服从单峰态分布,峰值在100~250 μm。随高度增加,风蚀物粒径范围趋于变窄,粒径趋于更细。(3) 起沙风多出现在WSW和NW方向,占全年起沙风的53.19%。风沙流中跃移输沙、蠕移输沙的空间分布在理论上应与风向频率分布基本一致,差异性主要由各方位风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导致。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防沙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4.
含油气系统中粘土岩所扮演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粘土岩较为重要的成岩作用:压实作用和脱水作用,并以其为基础阐述了粘土岩在含油气系统的基本要素和成藏作用中所扮演的角色,指出粘土岩在烃源岩、盖层、储层、圈闭的形成、油气的生成和运移中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95.
地文期与地文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0世纪初期至中期,地文期研究帮助解决了中国新生代地形发育和地层划分的相对时序难题。由于W.M.Davis侵蚀循环学说适用于追溯作整体抬升的高原的“构造运动、过程和阶段”发育特征,所以,如今地文期研究对取得青藏高原隆起历史证据、寻求云贵高原喀斯特发育历史与高原地文发育各阶段间的对应关系,以及重建新生代早期中国地理环境等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侵蚀循环在理论和方法上应当作些相应补充和修正:侵蚀期所对应的堆积物———初始冲积、断块抬升区边缘的相关沉积,以及年代学问题等,均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6.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与数值研究”的观测资料和酒泉站的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计算了酒泉绿洲夏季大气边界层的加热(冷却)率,分析了酒泉绿洲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的大气加热(冷却)率逐日变化,研究了不同典型天气下大气加热(冷却)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酒泉绿洲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内,大气加热(冷却)率具有明显的逐日变化特征;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及整个大气层白天的大气加热率和夜晚的大气冷却率基本相当,大气能量基本守恒;日照时数、云量和特殊天气过程(如冷空气活动、沙尘天气和降水等)对大气加热(冷却)率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97.
在GRAPES(Global and 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Enhanced System, 全球/区域同化预报系统)三维变分同化系统的基础上, 用改进的郭晓岚对流参数化方案作为观测算子, 来同化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热带降水监测计划)卫星反演的降水率资料.单点试验表明该方案通过调整背景场的水汽辐合和辐散的垂直结构, 使得同化后观测算子计算的降水率更接近实况.对台风 "杜鹃" (0313)的同  相似文献   
998.
    
  相似文献   
999.
Analyses are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physic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nonlinear oscillations of Eady baxoclinic waves obtained from viscous semigeostrophic models with two types of boundary conditions (free-slip and non-slip). By comparing with previous studies for the case of the free-slip boundary condition, it is shown that the nonlinear oscillations are produced mainly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aroclinic wave and zonal-mean state (total zonal-mean flow velocity and buoyancy stratification) but the timescale of the nonlinear oscillations is largely controlled by the diffusivity. When the boundary condition is non-slip, the nonlinear oscillations are further damped and slowed by the diffusive process. Since the free-slip (non-slip) boundary condition is the zero drag (infinite drag) limit of the more realistic drag boundary condition,the nonlinear oscillations obtained with the two types of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two extremes for more realistic nonlinear oscillations.  相似文献   
1000.
河北省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区域地表平均气温序列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按照大中城市站、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与乡村站等类别,对河北省区域内55个气象站1961~2003年和1981~2003年时段月、季、年平均气温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大中城市增温趋势最为显著,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增温趋势较强,乡村站增温趋势最小,季节中以冬季增温为最大;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因素对大中城市站、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温度增加的份额分别占到44.7%、38.7%、39.7%.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因素对季节增暖的作用在夏秋季较大,冬季最小;近20年来各类台站增温趋势更加明显,但热岛增温效应对平均温度序列增温的相对贡献却在降低,说明近20年的迅速增温可能是由于大气环流和增强的温室效应引起的;近20年全省各类台站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引起的增温与1961~2003年整个时段相比表现不一,部分站城市热岛增温效应绝对量趋于增强,部分站城市热岛增温效应趋于弱化或消失.因此,城市热岛增温效应对台站和区域平均温度序列的影响比较复杂,它受到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乡村台站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