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8篇
  免费   504篇
  国内免费   883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863篇
地质学   2135篇
海洋学   225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采用老化徐变理论和等效弹性模量法,对肋柱式锚杆支挡结构的徐变影响提出了具体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计算了支挡结构的徐变次内力。计算结果表明,在逆作法条件下,随着开挖深度的加大,岩土侧向压力也增大,使后期施工的混凝土构件产生的徐变次内力也随之增大;考虑徐变后使结构设计更加安全可靠,尤其坡脚处后期浇筑的混凝土构件,更要关注徐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为研究冲击钻机、打桩机、打夯机以及筑路机等设备工作时产生的震源,对开展工程地震勘探时的利用价值,在东庞矿2093工作面治水钻孔冲击钻进过程中进行了该项实验工作。试验采用WF-1006遥测数字地震仪及CGS-40型加速度检波器,接收排列之间方位角间隔20。,接收道数24道,道距5m,采样率1ms,记录长度2s。最近检波器距钻孔7m。利用SCHRAMM钻机产生的强大振动为被动震源,进行了250m、257m、183m、263m等不同钻井深度,以及与此相对应不同方位角(250°、250°、230°275°)的地震波接收试验。通过分析其地震记录,判定引发东庞矿矿井突水的陷落柱中心位于治水钻孔西南方向。该结论与三维地震勘探确定的陷落柱位置一致,可见通过选择合理的接收方式及参数,被动震源也能够用于地震勘探。  相似文献   
33.
幔源CO_2释出机理、脱气模式及成藏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幔源CO2如何从地幔岩浆中脱出并进入沉积地层中形成CO2气藏聚集这一关键问题,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前缘方向。研究表明,地幔深部的碱性玄武岩浆和碱性岩浆才是深部流体和CO2等挥发份大量赋存、渗滤和释出的场所。浅成侵入岩、次火山岩和火山通道等是CO2释放和聚集的有利位置,岩浆期后和岩浆衰弱期的热液活动阶段是CO2大量释放和聚集的有利时期。幔源CO2进入沉积盆地中具有3种脱气模式,即沿岩石圈断裂直接脱气模式、热流底辟体脱气模式和壳内岩浆房-基底断裂组合脱气模式。CO2的固有物化性质决定其运移相态多样,具有运移和聚集过程同步的特征。只有在满足大量的化学消耗及地层水或原油的溶解和耗散之后才能形成CO2有效聚集。幔源CO2成藏和分布主要受岩浆气源体和气源断裂体系的控制。今后,在超临界CO2及其对油气运移聚集的作用、CO2与深大断裂及火山岩的关系、CO2脱气运移机制、CO与常规烃类油气的耦合差异成藏机制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34.
依托“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工程,对晋城矿区进行了旨在提高小断层,小陷落柱探测能力的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根据面元选择因素及该区地质任务,采用5m×5m网格进行野外数据采集;考虑炮检距、方位角、覆盖次数、排列片横纵比及煤层埋深(350~500m)等因素,采用中点放炮、60道接收,24次覆盖(横向4次,纵向6次)的8线16炮束状观测系统,基岩中激发。原始资料经同一处理流程后,获得5m×5m×1ms、5m×10m×1ms、10m×10m×1ms及2.5m×2.5m×1ms不同单元的三维数据体多个,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小断层,小陷落柱在其小面元叠加时间剖面、顺层切片及相干切片都有清晰的反映。实例说明,小面元采集技术可以提高对小构造的纵、横向分辨能力,满足山区对三维地震精确勘探的要求。  相似文献   
35.
屯兰矿南五采区地形复杂,最大高差达271m,地表大面积为第四系黄土覆盖,激发困难。为探索研究小面元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效果。在常规三维地震勘区域内划出1km^2,采用5m×5m小面元进行采集。在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采取了加大激发井深、提高覆盖次数、减小CMP面元网格和加大接收排列等技术措施,做到“四小三高、二中一深、两个等高面”。通过插值、抽线及扩大面元处理。获得2.5m×2.5m×1ms、5m×5m×1ms、5m×10m×1ms、10m×10m×1ms以及不同叠加次数的三维数据体。资料解释工作主要是在5m×5m×1ms、2.5m×2.5m×1ms两个数据体上进行,解释落差大于或等于5m的断层6条,落差3~5m的断层8条;查明长轴直径20~30m的陷落柱4个。30~100m的陷落柱1个,大于100m的陷落柱3个。与相邻区常规三维地震比较,小面元三维地震勘探有利于对小陷落柱、小断层的控制和解释。  相似文献   
36.
基于天池煤矿地质勘探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了矿井地质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天池煤矿构造属简单构造,地层总体呈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矿井内褶皱发育程度较低,断层以正断层为主,其次为低角度逆掩断层。陷落柱分布较为杂乱,成群出现,常见于褶皱轴部。自三叠纪末期开始一直受到区域构造活动的控制作用,印支期受SN向的挤压,形成了一些近EW向的构造;燕山期经历两期NWW--SEE向挤压使井田内地层及煤层主体呈NE走向;喜山早期的NE—SW向挤压,导致NE向断层的性质发生转变;上新世开始表现为区域上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37.
初论地幔热柱与成矿——以冀西北金银多金属成矿区为例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作者通过对冀两北金、银多金属矿化集中区成矿规律和物探航磁、重力及遥感信息的综合研究,提出冀西北地区存在一个超越内蒙地轴与燕山褶皱带两个不同历史大地构造单元之上的中生代地幔热柱构造。文中例举了地幔热梓构造标志特征,探讨了地幔热柱构造地质作用(超变质作用、岩浆作用、成矿作用)及其时空演化规律,建立了地幔热柱构造的壳幔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38.
板块绝对运动及地幔热对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板块绝对运动AM1-2模型为边界条件探讨了不同的瑞利数下地幔热对流模型.结果表明,瑞利数小于10000(529.41)时,地幔对流呈现以板块驱动图式,运动的极型场和环型场由板块运动激发,两种场占有差不多相同的功率.当瑞利数增加到接近或略超过最低临界值时(约1.5倍),对流呈现出复杂状态:1.板块运动速率小于下伏地幔对流速率;2.区域性的双层对流环出现;3.对流谱成分发生变化;4.环型场仅在地幔很浅的区域中起作用,而在地幔深部对流图式中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39.
通过区域地质、矿区中新生代岩浆岩分布和组成成分、地幔热柱活动等研究,提出了个旧地区花岗岩既不是I型、也不是S型,而是壳幔混熔型,可比较合理地解释个旧矿区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而成矿物质大量来自地幔.  相似文献   
40.
攀枝花地区的基性—碱性岩系,是一套与钒钛磁铁矿、稀土矿、铍、钪、镓等多种矿产有关的含矿岩浆岩系。该岩系的Th、Ta、Hf地球化学特征极为相似,其Th/Hf比值在0.3~1.0之间,Ta/Hf比值更为接近,在0.2~0.5之间。在Th/Hf-Ta/Hf双对数图上,该岩系的源区特征和演化特征非常明显。此结果与峨嵋山地区的玄武岩和会东地区的基性岩系对比,Th、Ta、Hf特征都十分相近,因此该区原来被认为是两个地质时期(华力西期与印支期)的岩系,实际上是同一地质时期(华力西晚期)同源但不同阶段的产物,均是与峨嵋地幔柱关系密切的峨嵋玄武岩浆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