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7篇
  免费   496篇
  国内免费   366篇
测绘学   240篇
大气科学   418篇
地球物理   524篇
地质学   1001篇
海洋学   189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30篇
自然地理   19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61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基于地球动力学的构造-热演化方法是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江汉盆地宜随大剖面为例,采用平衡剖面方法对叠合盆地复杂、漫长的演化历史进行构造恢复,采用多期有限拉张-挤压应变速率法进行古热流反演,最后得到盆地的古地温场.由此,建立了构造恢复—盆地基底热流反演—岩石圈尺度温度结构—沉积盆地尺度温度结构的多期伸展、挤压模型的热模拟方法流程,实现了岩石圈尺度的热模拟与盆地尺度的热模拟相结合.  相似文献   
972.
高渗压小水力梯度岩石渗透性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德敏  黄润秋  虞修竟 《岩土力学》2010,31(4):1103-1107
对低渗透岩石的渗透性测试一般采用瞬时压力脉冲法,但该方法不能真实模拟野外高孔隙水压力、小水力梯度的现场实际条件,而且试验存在较大误差。为此开发研制了一套新型高压渗透仪,在渗透出水端安装了管路过滤器、调速阀两种器械元件,可手动任意调控流量大小,而流量大小采用精确测量渗出水体积变化量表示。试验只要保证进水端水压不变,当调控的水流量与试样的渗流量达到平衡时,则会在出水端形成一个稳定的水压值。该套试验设备不但可对圆柱体试样进行渗透性、力学特性测试,而且还可以对方柱体试样进行渗透性测试,实现了对岩石实际所处应力、高孔隙水压力环境的真实模拟。实测检验理论技术可行,达到了满意的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973.
甘肃省地温场分布具有造山带高于挤压造山型盆地的特征,地温场分布与构造活动性密切相关。地热资源分布可分为隆起断裂型和沉降盆地型两类,隆起断裂型地热资源分布在北山、祁连山、西秦岭3条造山带和纵贯秦祁的SN向构造带。沉降盆地型分布在安西一敦煌盆地、河西走廊盆地群、陇西盆地群和陇东盆地等4个盆地中。SN向构造带是甘肃省地热资源目前开发最多地段。  相似文献   
974.
再论西部大开发理论基础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构建了广义梯度理论,该理论在对区域经济成长条件和运行机制进行重新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和扩充了“梯度”的概念,并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区域开发分阶段、有重点、非均衡梯级推进的战略思想。广义梯度理论是对区域开发理论的新发展,是西部开发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75.
大民屯凹陷古今地温场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系统测温资料和试油资料研究了大民屯凹陷现今地温特征,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恢复了古地温,利用EasyRo模型反演热史变化,并与东西部凹陷热史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1)大民屯凹陷现今地温梯度较低,平均为2.9℃/100m。(2)磷灰石裂变径迹恢复古地温揭示大民屯凹陷古地温梯度较高,其中安福屯洼陷和荣胜堡洼陷分别4.07和3.6℃/100m,皆高于东部凹陷(平均为3.3℃/100m)。从而解释了其较低的生烃门限。(3)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结果认为地质历史时期研究区热流体活动较强烈。以高凝油为主的安福屯洼陷油气充注为幕式快速运聚成藏,而以正常稀油为主的荣胜堡洼陷油气运聚为在异常高压下的快速运移和浮力作用下的缓慢运移相结合。(4)大民屯凹陷的热史演化特征明显不同于东部凹陷,与西部凹陷也有差异,整个热史演化程度较低,有利于高凝油油藏的保存。  相似文献   
976.
反假频非均匀地震数据重建方法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基于Fourier变换的数据重建方法,既能进行非均匀采样数据重建,又可以去除空间假频. 将不规则采样数据重建问题归结为信息重建的地球物理反演问题,采用最小二乘方法从观测的稀疏或不规则数据反演模型空间完全信息. 在求解信息重建反演问题时,引入DFT 加权范数规则化策略,采用预条件共轭梯度法(PCG)求解,保证解的稳定性和收敛速度. 处理线性同相轴假频问题时,根据采样定理,引入线性预测方法,采用Yule Walker方程由带限信号的无假频低频功率谱预测高频功率谱,达到反假频目的. 本文研究了均匀采样数据内插,非均匀采样数据重建,非均匀分布高频信息重建等方面问题,数值试验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77.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地壳垂直运动的负位错模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张希  张四新  王双绪 《地震研究》2004,27(2):153-158
利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震区外围格尔木一五道梁300km长水准测线在1979,1991和2002年3期垂直形变资料,借助研究改进的负位错模型获取发震构造及其相关断裂的运动、变形特征及应力应变积累部位和强度,对与此次大震有关的区域构造形变背景及可能的震后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1~2002年相对1979~1991年垂直差异运动及应变积累加速增强的特征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孕育有关;且这样的一个地壳垂直运动加速过程可能还未因地震发生而结束,发震构造相关的断裂构造部位仍有发生较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978.
不同埋深地温探头的观测效应及异常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昌平站2个不同埋深地温探头对2002年10月20内蒙ML5.8级地震和2002年12月25日河北宁晋ML4.3级地震的重复性滞后效应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地震发生前后地温机制问题。地温是标量,从某些方面能反映地应力的变化,它是地应力变化的指示参量。地温前兆异常变化和地震的时、空、强有一定关系。深入研究其关系及其机制,对突破短临预报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79.
塑性梯度体元及应变局部化启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冰  李宁  郑颖人 《岩土力学》2008,29(6):1446-1450
利用代表性体元可较好地反映出并非理想连续均匀的岩土介质破坏前强度和变形行为。但当材料出现高的应变梯度(应变局部化)时,在体元上的应力、应变呈现高次非线性变化,代表性体元不能如实地反映出介质的力学性能。提出一种可包含局部化变形的研究基元--塑性梯度体元(Plasticity Gradient Volume Element) ,塑性应变在其内可用微分形式表达。该体元不但可反映介质的平均力学响应,而且可反映应变呈高次非线性变化时的影响。随着硬(软)化模量从正值变为负值,变形模式将由均匀变形模式变为局部化变形模式,这就是应变局部化的启动机制。  相似文献   
980.
地震预报尤其是临震预报,是当今国内外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改变思维模式和探测手段来寻找突破口。笔者认为,在诸多的地震前兆信息中,震前地温突升是比较容易捕捉到的前兆信息之一。依据震前有关地温突升的一些观测事实和卫星热红外遥感能够探测到大震前有热红外异常现象,以及有地温突升必然就伴有地热信息释放的理念,笔者阐述了组建地温观测与卫星热红外观测相结合的新型立体化地热观测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目前现有气象台站2800多个,地震台站1400多个,共计4200多个台站,要统一增设80cm及以下地温观测并纳入到地震观测网。当发现某一地点地温有突升现象时,立刻对该地区上空的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从中提取可能的地热异常信息及其分布状况。一是地温观测基本摆脱了地表以上复杂多变的天气变化等干扰信息的影响,二是从周围复杂多变的卫星热红外遥感图像中摆脱出来,转移到有地温突升地区上空的图像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