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2篇
  免费   436篇
  国内免费   507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200篇
地质学   2025篇
海洋学   8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13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01.
102.
深湖相泥岩的成因类型和组合演化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本文通过对渤海湾地区东营盆地沙三段的研究,区分了深湖相泥岩的岩相类型。根据各类岩相的结构、沉积构造和层序、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矿物成分、生物组合等特征对深湖相泥岩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划分,并讨论了各成因系列的沉积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湖盆发展不同阶段由于盆地地形、湖水性质、骨架沉积体系的改变及深湖相泥岩成因类型组合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3.
104.
长江中下游地区矿床系列和成矿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湘培 《地质论评》1989,35(5):398-408
本文主要按多来源、多成因、多阶段的观点对长江中下游的矿床类型进行系统分类,并通过对与矿有关的岩浆岩系列的研究,深入探讨矿床系列的特征。同时分析内生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归纳为铜陵、大冶、宁芜三个主要成矿模式,指出其综合控矿机制,并着重阐明矿床类型、矿床系列和成矿模式三者时间、空间的纵横关系和有关规律。  相似文献   
105.
华南花岗岩系列、类型的Sr、O、Pb、Nd同位素与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数百个Sr、O、Pb、Nd同位素数据,讨论了华南9省深源长江系列与浅源南岭系列及诸广山、大容山、关帝庙、宁芜、德兴和闽浙沿海等类型花岗岩.结合地质构造、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与遥感等资料,探讨了其形成的控制条件与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106.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意大利政府最近准备再度资助西藏地热的二期项目,中国地球物理学界对此表示极大的关注。西藏高原的地热现象早就引起中外科学家的注意,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七世纪中叶,但到本世纪70年代初才提到地热发电利用。中国地球物理学界和地质学界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坚持认为西藏高原上地幔或下地壳内很可能存在局部熔融,这就为浅部的水热活动提供了深源热背景,并意味当地的地热资源具有巨大的动力开发潜力。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目前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6MWe,其北缘和邻近的羊易乡热田又分别钻探到202.2℃和201.8℃的高温;但是当前的西藏地热事业也存在许多隐忧。作者认为这些问题不解决,西藏地热事业便很难得到快速进展。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本文是对黑钨矿类质同象系列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测试结果表明在中红外区及远红外区的某些吸收谱带,其频率和强度的变化与黑钨矿中两端员组份FeWO_4和MnWO_4的相对含量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文中给出了频率变化的相关方程和相关图,并讨论了频率位移和强度变化的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110.
云南地区地热基本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实测26口井的地热数据中取得14个大地热流值,认为云南地区地热场具有西高东低,并自西往东呈波浪式逐渐变低的趋势,该区具有高地热特征的地质发展历史。由于该区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的过渡地区,具有岛弧型的高地热特征,也具有岛弧地带地震活跃的特点,强震多发生在深大断裂带上。该区不同构造单元中的地热场存在的明显不均一性,影响着地震的孕育和地震的发生,地热场、温泉和地震的分布呈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