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利用生防细菌拮抗病原菌,是水产疾病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从福建省宁德市海水养殖区底泥筛选到一株既能产纤维素酶又具有拮抗水产病原菌功能的芽孢杆菌FA08,通过传统的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手段,并结合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功能菌FA08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Gen Bank登录号:KM892857)。进一步考察功能菌FA08菌株所产的纤维素酶对p H值、温度和紫外线的敏感性发现,功能菌FA08所产纤维素酶对酸碱度具有很强的耐受力,p H 3至p H 10范围内保持稳定,对温度也有较好的稳定性,在30—80°C范围内,其酶活仍达到70%,对紫外线不敏感。对FA08的抗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功能菌FA08发酵上清对嗜水气单胞菌、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拮抗效果。因此,该菌对未来水产业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2.
张路  谢新生  郭慧 《地震》2020,40(3):83-98
1830年河北磁县M71/2地震发生于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 该断裂地震破裂和活动性的研究受到地震研究者关注。前人研究着眼于1830年磁县大地震的地表破裂,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断层活动性。应用卫片、 航片解译和野外地震地质调查等方法开展研究, 重要地点进行探槽开挖或野外地质剖面剥落以及采样测年, 确定了断层各段落破裂事件的发生年代。该断裂西段分为3个断层段落: F2为磁县—峰峰段落, F3为东田井村—陶泉乡段落, F4为韩家沟村—甘泉村段落。F2断层段大部分隐伏, 为早中更新世断层。F3断层段东端在东田井村南断错距今22 ka地层, 为晚更新世活动断层; F3断层段在鼓山南山村一带为全新世断层, 从张家楼村到陶泉乡为推测全新世活动断层。F4断层段为全新世断层。F4断层段全部位于基岩山区, 可见多处基岩断面、 地震沟槽及断层眉脊等断层破裂; 一些破裂面发育地衣丽石黄衣[Xanthoria elegans (Link.) Th. Fr.], 使用地衣测年方法确定这些破裂面为1830年磁县大地震地表地震遗迹。磁县—大名断裂带终止于F4西端。综合分析断裂带各个分段的破裂事件, 得到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活动事件时空分布, 估计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的晚更新世地震复发周期在60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33.
Bull.  WB 《地震地质译丛》1996,18(4):22-26
加利福尼亚内华达山脉地区的区域性岩崩是由当地地震和远处的圣安德烈斯层带北部与南部的地震引起的。五个历史地震所遗贸的岩崩用地衣测年法测定表明,测定地震的准确度达2.2-3.5年。  相似文献   
34.
阐述了地衣形态量计法的基本原理和各种不同的具体量计方法及其在同震滑坡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指出将该方法应用于同震滑坡研究中,可以帮助提供地震时间、震中、地震频度、地震影响范围和地震断层的一些信息.  相似文献   
35.
初探藻类,地衣生物岩溶微形态与内陆环境间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曹建华  王福星 《地质论评》1998,44(6):656-661
藻类、地衣可以直接殖居在碳酸盐岩表面,通过生物化学、生物物理过程对其基质产生钻孔溶蚀作用,并产生相应特征性的微形态。文中初探了微形态与①岩面的水热条件;②不同地貌部位的微环境;③植被覆盖程度;④不同气候带间存在的相关性。并讨论和展望了生物岩溶微形态研究的前景,开拓生物岩溶研究新思路。  相似文献   
36.
37.
王稷  李晔  瞿洋  沈灵灵  孙静  全晶晶 《海洋与湖沼》2014,45(5):1058-1063
本文研究一株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对提高泥蚶耐受镉(Cd2+)胁迫的作用,实验分析了不同浓度地衣芽孢杆菌对Cd2+胁迫下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的存活率及组织中Cd残留量的影响;同时比较了地衣芽孢杆菌作用前后,泥蚶体内两类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进一步通过Real-time PCR分析了三类免疫相关基因金属硫蛋白(MT)、小热休克蛋白分子(sHSP)和铁蛋白(ferritin)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地衣芽孢杆菌能降低泥蚶组织中Cd残留量,提高其存活率。并能有效促进泥蚶体内SOD和GSH-Px酶活性的增加,同时降低MT、sHSP和ferritin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数据表明该地衣芽胞杆菌可通过调节泥蚶的免疫系统,起到降低Cd2+对泥蚶毒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