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51篇
  免费   1209篇
  国内免费   1133篇
测绘学   581篇
大气科学   433篇
地球物理   760篇
地质学   4915篇
海洋学   1008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840篇
自然地理   2139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372篇
  2022年   438篇
  2021年   451篇
  2020年   330篇
  2019年   441篇
  2018年   268篇
  2017年   292篇
  2016年   323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592篇
  2013年   499篇
  2012年   509篇
  2011年   503篇
  2010年   477篇
  2009年   450篇
  2008年   538篇
  2007年   429篇
  2006年   359篇
  2005年   313篇
  2004年   295篇
  2003年   275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219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86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62篇
  1996年   159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98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992.
正构造作用是控制煤系和煤层形成、形变和赋存的首要地质因素,中国煤炭地质的显著特点,就是聚煤盆地构造类型的多样化、煤系后期改造明显,因此,在煤炭资源勘查和开发工作中,煤田构造研究是一项贯穿始终的重要地质任务。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尤其是近年来开展的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过程中,我国煤炭地质工作者在煤田构造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在煤炭资源勘查和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3.
河南刘河煤矿矿二1煤层上为厚度20~40m的第四系覆盖层,其中黏土层平均厚度为6.6m。由于第四系孔隙水含水组的四个含水段均为富水性中等及以上含水层,所以该层黏性土在受到上覆高压影响后能否控制顶板突水显得尤为关键,是解决新生界含水层下的安全开采的关键问题。通过室内实验测得该矿深度约在150m的4个钻孔土样的物理参数和土颗粒级配分析,按实验结果模拟深层黏性土,考虑受力面积、含水率和厚度3个影响黏性土破坏的主要因素,利用正交实验原理安排实验。结果表明,受力面积和含水率越大,黏性土的破坏程度增大;黏性土的厚度越大,破坏程度相应减小;3个因素中,受力面积的影响最大;当黏性土含水率在10%~25%,受力面积越小,厚度越大,黏性土不易发生破坏。该研究对预防和保证矿山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厚度大、分布稳定、演化程度高,具有良好的煤层气勘探潜力,是目前国内首个成功商业化开发的煤层气盆地。基于研究区已有地质成果,对影响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地质因素与成藏模式进行分析,认为构造运动、水动力条件、煤层埋深、煤岩组成及热演化程度是控制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高镜质组含量、高热演化程度、弱水动力条件和较大的埋深是煤层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向斜是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995.
羌塘盆地白垩系海相油页岩特征及其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羌塘盆地胜利河、长梁山、长蛇山、托纳木等地发现的油页岩为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海相油页岩矿床,具有重要的工业开采价值。海相油页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碳酸盐、粘土矿物和石英,并见有黄铁矿、石膏、菱镁矿等矿物。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少量高岭石,不含蒙脱石。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这些油页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胜利河油页岩TOC含量在4.31%~21.37%之间,均值为8.40%;托纳木油页岩的TOC含量也较高,最大值为25.68%,平均为9.32%;长梁山剖面油页岩的TOC含量在2.96%~23.47%之间,平均值为9.56%;长蛇山油页岩的TOC含量在4.53%~9.49%之间,平均值为7.74%。长蛇山油页岩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1型,少数为Ⅱ2和Ⅲ型;胜利河油页岩主要为Ⅱ1和Ⅱ2型干酪根,而托纳木油页岩的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1型和Ⅰ型。白垩系海相油页岩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控制,包括缺氧富氧状态、古生产力、古气候、粘土矿物的混积作用、古地形条件以及海平面变化等。其中,油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TOC)与古环境元素指标Mo、V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75和0.917,而与古生产力指标P/Ti、Ba/Al之间为弱相关或无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81和-0.739。因此,本文认为海相油页岩的形成以"保存模式"为主,有机质沉积时的水体环境对高有机质含量的油页岩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海相油页岩的形成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996.
皖赣两省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黄山、三清山、天柱山、九华山、牯牛降等地质公园更是以独特的花岗岩地貌景观闻名于世。通过对地质公园内造景花岗岩进行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证明上述地质公园内的花岗岩集中形成于135~125 Ma,属于早白垩世强烈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些花岗岩高硅、富碱、过铝,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Eu强烈亏损,稀土配分曲线呈海鸥型;强烈亏损Ba、Sr、P、Ti,形成四个明显的凹槽,具有造山后铝质A型花岗岩的岩石地化特征,属于铝质A型花岗岩或者高分异花岗岩。上述花岗岩主要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的构造背景。该构造背景下产出的花岗岩以浅色矿物为主,暗色矿物含量稀少,抗风化蚀变能力更佳;并具有多组密集的原生节理,对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7.
新疆开都河流域主要地貌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中没有一个要素与地貌形态无相互影响,人类的任何一个生产活动也与地貌形态具有密切联系.以新疆开都河流域地貌形态为研究对象,探讨流域尺度地貌形态类型、不同地貌形态的空间变异特征.在开都河流域实地考察、制图分析、对地貌形态分类和测定不同地貌类型的面积和相对高度、各地貌类型相互影响的数据基础上,采用地貌类型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研究区的地貌形态进行了制图分类及其特征变异分析,并采用GIS定位测定方法,做出开都河流域的地貌类型空间数字地图.结果表明:开都河流域地貌形态复杂多样,虽然开都河流域是以天山山脉中段南麓的山间盆地——焉耆盆地为中心,但是在流域中陆地上的地貌类型均有分布.该流域是典型的封闭性盆地地貌为主,多种地貌形态并存而交叉分布;该流域由三个盆地地貌单元组成,表现出山间盆地地貌类型的环状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998.
以露头剖面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结合少量钻、测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含煤层系的层序地层发育特征和聚煤控制因素。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含煤层系为1个完整的二级构造层序,内部发育4个三级层序,12个体系域。研究结果表明,弱伸展、缓慢沉降的古构造背景和温湿还原的古气候条件是中下侏罗统成煤的基本条件;二级构造层序相对湖平面变化和三级层序相对湖平面变化速率是聚煤的主控因素。露头出露厚度大、横向分布稳定的工业可采煤层均发育于高位体系域。SQ1沉积时期,二级构造层序的相对湖平面下降,古潜水面整体偏低,煤层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相对湖平面上升速率适中的高位体系域下部;SQ3沉积时期为早中侏罗世的最大洪泛期,二级构造层序的相对湖平面上升至最高点,煤层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相对湖平面下降且下降速率适中的高位体系域中上部。  相似文献   
999.
以露头剖面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结合少量钻、测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含煤层系的层序地层发育特征和聚煤控制因素。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含煤层系为1个完整的二级构造层序,内部发育4个三级层序,12个体系域。研究结果表明,弱伸展、缓慢沉降的古构造背景和温湿还原的古气候条件是中下侏罗统成煤的基本条件;二级构造层序相对湖平面变化和三级层序相对湖平面变化速率是聚煤的主控因素。露头出露厚度大、横向分布稳定的工业可采煤层均发育于高位体系域。SQ1沉积时期,二级构造层序的相对湖平面下降,古潜水面整体偏低,煤层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相对湖平面上升速率适中的高位体系域下部;SQ3沉积时期为早中侏罗世的最大洪泛期,二级构造层序的相对湖平面上升至最高点,煤层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相对湖平面下降且下降速率适中的高位体系域中上部。  相似文献   
1000.
边家大院矿床成因类型根据目前勘查成果认为是与浅成-超浅成侵入岩(脉)有关的热液型脉状铅锌银矿床,主要矿化产于砂板岩、闪长岩中。平面上成矿元素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自西向东有斑岩型锡(钼、铜)矿化→隐爆角砾岩型锌(铅、银)矿化→脉状充填型银(铅、锌)矿化;本文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对控矿因素进行了总结,认为隐伏的石英斑岩脉(体)是本矿床成矿热源中心,也是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脉状铅锌银矿体受低次序密集裂隙(断裂)带的控制,并与岩脉、岩脉群密切相关,以脉状充填形式产于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