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8篇
  免费   627篇
  国内免费   481篇
测绘学   313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304篇
地质学   2409篇
海洋学   55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78篇
自然地理   69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134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100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着重论述了区内地震、地面变形、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壤侵蚀、地方病等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分析了它们发生和发展的地质环境背景。包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对人类经济活动引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壤侵蚀发展趋势、地面变形等问题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主要地质灾害采取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2.
广西地质构造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述了广西现代地貌,活动断裂,活动盆地特征及地震活动概况,将广西地质构造稳定程度划分为稳定,较稳定,较活动3个一级区和相应的10个二级带,提出今后可能发生5-6级地震的危险地区。  相似文献   
103.
季强  袁崇喜 《地质论评》2002,48(2):221-224
本文实事求是地介绍了道虎沟生物群的组成及相关地层的岩性,并根据长尾型嘴口龙类(Rhamphorhynchoidea)翼龙与短尾型翼手龙类(Pterodactyloidea)翼龙同期共生的特点,确信道虎沟生物群的地质时代为晚株罗世。此外,本文还研究了道虎沟生物群中翼龙身上发育的皮肤衍生物,初步认为它们是原始羽毛(protofeathers),至少是与羽毛同源的(feather-homologous),这对于了解羽毛(广义)的演化历史和早期的形态结构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储层流动单元被应用于油气田开发储层描述以来,对研究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内油气水运动规律及剩余油气分布规律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同层次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有助于指导油气开发不同阶段开发方案的制订、实施和完善。作者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以双河油田为例,重点分析解剖储层流动单元的层次性,探讨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流动单元层次性的关系,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5.
西藏当雄地区构造地貌及形成演化过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西藏当雄地区在区域性挤压缩短期后发育2种典型层状地貌面,即山顶面与盆地面,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特点与不同高度的山顶面。山顶面形态与分区性、分段性明显受早期逆冲推覆构造与晚期断裂所控制,山顶面梯级带对应于区域张性-张扭性断裂与盆-山构造-地貌边界。原始山项面或高原主夷平面主要形成于15-8Ma,念青唐古拉山脉开始快速隆升与两侧地块初始断陷时代为8-4Ma,羊八井-当雄-谷露盆地快速裂陷事件发生于2-1.5Ma,区域NW向走滑断裂与现今河流峡谷主要形成于1.4Ma以来。当雄及邻区层状地貌面的形成、裂解与演化良好地反映了青藏高原腹地挤压缩短与地壳增厚期后区域构造活动和地貌环境变迁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6.
黄河中游降雨特性对泥沙粒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卢金发  刘爱霞 《地理科学》2002,22(5):552-556
以黄河中游36个有泥沙粒径资料的水文测站流域为样本,在不同自然地理类型流域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域泥沙粒径特片与降雨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流域,流域泥沙的粗细与降雨季节性变率和年际变率之间存在着相当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与年降雨量和降雨不均匀系数之间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流域地面物质、植被和地貌发育程序等下垫面环境因素对泥沙粒径特性与降雨特性之间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不同类型流域曲线的斜率各不相同,在图中所处的位置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7.
帕隆藏布河流纵剖面演化的最小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忠信 《山地学报》2002,20(1):26-31
河流地貌最小功原理表明河流纵误时面形态将向力示使流速增大的方向演化,据此推导出矩形流域全程流速的平均值(u^-)与河流纵误时面形态指数(N)的关系式:u^∝-f(N)={1/2-1/[(N 1)(N 2)]}^1/2,f(N)被称为流速函数。这一最小功模式表明河流纵剖面演化方向是N由小变大。以西藏帕隆藏布中上游流域系统、干流全程及Ⅰ级阶地为例,由最小功模式计算的全程流速均值与实测值相吻合,从而检验了上述最小功原理和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8.
刘玉振 《地理学报》2002,57(3):374-374
《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是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马建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的“面向21世纪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的主要成果,该书由著名自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先生作序,教育部审定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一。  相似文献   
109.
帕米尔—西昆仑前陆褶皱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缘 ,处于帕米尔—西昆仑、天山、塔里木盆地的交接地带 ,是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结果 ,该地区为晚新生代陆内构造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由于缺少地震测线、钻井、测井等深部资料 ,对于帕米尔—西昆仑前陆褶皱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地表变形 ,对其深层构造变形研究得较少。2 0 0 0年以来 ,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在帕米尔—西昆仑山北麓的乌泊尔、苏盖特、甫沙地区采集和重新处理了大批二维地震测线。笔者在上述地区分别选择品质较好的地震测线 ,综合深层和地表资料 ,建立 3条横穿帕米尔—西昆…  相似文献   
110.
土壤荒漠化越来越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对土壤体脆弱性的分析研究,荒漠化现状、荒漠类型、荒漠化程度的评价,土壤荒漠化防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