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1篇
  免费   448篇
  国内免费   475篇
测绘学   301篇
大气科学   423篇
地球物理   414篇
地质学   679篇
海洋学   399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根据1980—2000年ERA-Interim再分析的风场和温度场资料,计算12月与1—2月北半球行星波的EP通量及其散度,并按冬季不同月份分析了平流层整层温度和风场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变化的特征及其与行星波活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2月高纬度地区中低平流层呈增温趋势;而1—2月温度变化呈冷却趋势。在12月中高纬度中上平流层纬向风明显减速;而在1—2月高纬度中高平流层,随着纬度和高度的增加,纬向风呈明显加速趋势。冬季北半球行星波主要沿低纬度和极地波导两支波导向上传播。但是,12月行星波沿低纬度波导的传播减弱,沿极地波导向平流层整层的传播则明显增强。而1—2月行星波沿低纬度波导的传播明显增强,沿极地波导向平流层的传播则减弱。因此,北半球极区平流层1980—2000年间12月与1—2月波流相互作用的年代际变化形势趋于相反,有必要针对冬季不同月份分开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92.
基于1979—2021年的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副极地海洋锋区(Subarctic Frontal Zone, SAFZ)海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异常相关的冬季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影响次年冬季厄尔尼诺(El Niño)的机制。研究表明,冬季SAFZ的特征海气异常表现为大尺度的SST暖异常与偶极型的大气环流异常。在SAFZ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海洋首先通过直接的非绝热加热影响低层大气斜压性,随后通过间接的瞬变涡旋反馈使相当正压的位势高度异常在整个冬季内维持。其中,南部的气旋式环流异常通过减弱副热带的平均信风激发太平洋经向模态(Pacific Meridional Mode, PMM)与风—蒸发—SST (Wind-Evaporation-SST, WES)反馈,从而使中纬度SST暖异常南传至热带太平洋中部,随后导致El Niño发生。然而,并非所有的SAFZ暖异常事件都能激发次年冬季的El Niño,中纬度海气耦合异常的初始配置及同期热带太平洋的表现情况将对中纬度信号南传至热带的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对圆锥扫描式机载激光测深系统在海面上的激光脚点扫描轨迹进行几何建模,重点分析了水文模式下激光脚点扫描轨迹的平均测点密度和覆盖效率。根据设定的几何模型,以CZMIL机载激光测深系统为例,计算得到单航线测量模式下双向扫描区域激光脚点"最小距离"小于1.6 m的比例为99.78%,5 m×5m大小的格网内激光脚点的平均数目为11.93个。另外,对激光测深系统旁向重叠度和两条航线扫描轨迹进行了分析,认为31.3%的旁向重叠度可以保证不产生飞行漏洞,但对激光脚点的测点密度提升效果并不明显。最后,对激光脚点分布的不均匀性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不同的激光测深系统参数对测点密度和测量效率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994.
长江下游地区降水50-80d低频分量的次季节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秋明 《气象学报》2016,74(4):491-509
用1979-2000年逐日长江下游降水的50-80 d低频分量和全球850 hPa低频纬向风主成分,构建了长江下游降水低频分量的次季节预测的扩展复数自回归模型(ECAR)。这种基于数据驱动建模的气候预测方法,不仅能在复数空间上反映全球环流主要低频主分量和长江下游降水低频分量之间的时滞变化信息,而且能更好地描述气候系统的主要分量在低维空间中的变化规律。对2001-2014年长江下游降水低频分量进行次季节逐日变化回报试验的结果表明,50-80 d时间尺度的长江下游低频降水分量的预测时效可达52 d左右,预报能力明显优于自回归模型(AR),而且6-8月的预报技巧最高。基于全球环流主要50-80 d振荡型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与长江下游低频降水相关的时间演变,对于提前50-60 d预报长江下游地区持续多(少)雨过程很有帮助(尤其是夏季),其中,东亚经向三极子型(EAT)是影响长江下游地区季节内降水变化的最主要的环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995.
基于激光云高仪的北京沙尘气溶胶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郭伟  卜令兵  贾小芳  刘达新  雷勇  陈冬冬  王柏林 《气象》2016,42(12):1540-1546
利用激光云高仪对2015年春天北京沙尘天气过程进行连续观测,结合常规地面气象要素、能见度和PM_(10)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分析了两次沙尘天气过程中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三类天气现象时气溶胶后向散射系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云高仪后向散射系数与PM_(10)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激光云高仪能够监测沙尘气溶胶粒子的时空变化,扬沙和沙尘暴期间后向散射系数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后向散射系数在0.005 km~(-1)·srad~(-1)以上的沙尘层厚度约500 m;云高仪的近地面大气后向散射系数变化趋势与PM_(10)颗粒物浓度变化相同,10、50和100 m高度上的后向散射系数与PM_(10)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相关系数均在0.82以上。  相似文献   
996.
高时友  陈子燊 《海洋通报》2016,35(6):625-631
以珠江河口磨刀门盐度和流速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盐度输运分解的计算方法对磨刀门盐度输运特征进行分析,对比各分解项动力成因和对盐度输运贡献的大小,分析磨刀门水道盐度分布特征和输运特征,结果表明:(1)磨刀门水道盐度输运主要由径流为主要作用的欧拉输运、潮流剪切输运和由河口密度梯度产生的垂向环流输运为主,其中欧拉输运方向向海,潮流剪切和重力环流输运向陆,两种不同方向的盐度输运在大、小潮期相对强弱的变化,导致了咸潮上溯的增强或者减弱。小潮期间,垂向环流和潮流剪切输运大于欧拉输运,净输运方向向陆导致咸潮上溯;大潮期间,垂向环流输运显著减小,净输运方向向海导致咸潮后退。(2)洪湾水道盐度输运主要以欧拉输运为主,垂向环流输运很小,与磨刀门水道盐度输运具有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997.
半潜式平台垂荡响应抑制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半潜式平台垂荡响应较大,对生产平台立管和采油树系统的选择、钻井平台钻杆升沉补偿装置等提出更高要求,增大了作业和维护成本。针对这一问题,在传统结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新的结构概念:1)在浮筒底部加垂荡板;2)沿立柱外延加垂荡板;3)改变立柱为变截面结构。通过数值分析对各平台模型水动力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新型结构对半潜式平台垂荡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效果。由于在浮筒底部加垂荡板的方案效果比较突出,对该方案进一步做了优化和改进工作,并对平台在南海百年一遇波浪环境条件下的垂荡响应概率密度函数和响应极值进行了预报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998.
作为机载SAR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应用必不可少的步骤,SAR辐射定标将图像像素值转化为地物的后向散射系数。利用点目标进行辐射定标的方法具有简单、易于操作的特点且具有一定精度,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实际的生产中。三面角反射器稳定性较好且易于操作,并拥有较大的散射截面积,在较宽的角度变化范围内其在雷达系统中的散射截面积变化较小,所以被当成最常用的点目标定标器。本文在阐述点目标辐射定标的基础上,以四川省丹棱县为实验区域,进行基于点目标的辐射定标外定标,得出了该方法具有一定精度且简单实用的特性。  相似文献   
999.
都龙矿床是滇东南三大多金属矿床之一。前人对该矿床的成矿特征、成矿规律与控矿因素、成矿时代以及岩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地质事实和已有研究表明,该矿床具有明显的构造控矿特征,但矿区构造的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对以矿区F_0、F_1、F_2等3条主干断裂为代表的、具有重要控矿意义的N-S向断裂构造在成矿前后的演化过程认识还不够清晰。在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解析了燕山晚期花岗岩成岩-成矿事件前后N-S向断裂构造的演化过程,刻画了该组断裂在不同时期的力学机制及其动力学背景,探讨了该组断裂构造的控矿意义,认为该组断裂构造不仅是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还是含矿热液交代、沉淀成矿的场所,起到了导矿、容矿的作用。根据上述认识,提出上述3条断裂经过的、勘查工作相对薄弱的水硐厂、五口硐、烟山等矿区,是寻找锌、铅、银等多金属矿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1000.
多层隔震结构两阶段设计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提出了针对隔震装置设计的隔震结构两阶段设计法。该方法在项目的方案阶段,根据项目的基本情况采用简化估算方法对隔震层进行估算,为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采用时程分析方法对隔震层进行设计计算,为上部结构和基础设计及隔震装置的选用提供依据。文中以4层多层框架结构体系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提出的设计方法具有简便,符合工程应用的特点,且该方法有利于提高设计质量,减少设计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