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243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707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吉林基性超基性岩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多旋回大地构造演化的观点,分析吉林区域多旋回的构造运动,控制多旋回的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及其相应的成矿作用,认为与含镍有关的基性超基性岩体,主要受“台槽边界”赤峰—开源深断裂控制,沿深断裂一侧或两侧成带分布,分群集中。为铜镍矿床区域勘查工作,提供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62.
根据区内传统秦岭群包含不同原岩建造、不同变质岩石组合以及变形变质、副矿物和微量元素特征的差异,将其解作为丹凤岩群、深成侵入体、浅成一超浅成侵入体、片麻岩套等5个部分,首次区分出两类不同性质的混合岩,确认了秦岭群在该区的存在。  相似文献   
63.
在北秦岭商南松树沟出露的高压变质基性岩石,包括高压基性麻粒岩和石榴单斜辉石岩,遭受了从中压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到绿帘角闪岩相的连续的退变质作用的改造。这些岩石形成的温度为826℃~887℃,压力约为1.40~1.58GPa,其不同退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依次分别是765℃~825℃和约1.03~1.14GPa、650℃~750℃和约0.9GPa以及400℃~500℃和约0.5~0.6GPa。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早期近等温降压(ITD)和晚期降温降压的顺时针PTt演化轨迹。结合高压岩石983±140Ma的退变质年龄和松树沟残存的蛇绿岩片考虑,这些高压岩石的形成和抬升与秦岭造山带中、晚元古宙时期洋壳的俯冲、消减和陆块碰撞伴随的快速构造上升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4.
香毛山一带早—中寒武世基性火岩以碱性玄武岩系列为主,具富钠,低钾、镁特点,稀土总量较低,属轻稀土富集型,分布模式为右倾平滑曲线,略具正铕异常;微量元素含量接近洋中脊过渡性玄武岩与板内拉斑玄武岩的丰度,岩浆来自富集的地幔源区;该火山岩系形成于强烈拉张产生的有限微洋盆构造环境,当时洋盆的扩张速率为l~2cm/a,属初始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65.
阿尔泰地区存在 5条与深大断裂有关的基性、超基性岩带 ,是铜镍硫化物矿床产出的有利地段 ,其中喀拉通克铜镍矿是我国大型铜镍矿之一。通过对成矿必要条件的深入研究 ,得出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了岩体的产出 ,北北西向断裂叠加北西向断裂控制了矿体的产出 ;成矿充分条件是基性、超基性岩体 ,总结了岩体含矿性的评价指标。结合重磁及地化资料 ,在喀拉通克铜镍矿的成矿模式基础上 ,建立了区域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进行成矿预测 ,圈定靶区 9处。  相似文献   
66.
东秦岭(河南段)二郎坪群铜多金属成矿环境及成矿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二郎坪群位于北秦岭造山带中,在二郎坪群这套火山—沉积岩系中,含有在河南省占有重要地位的铜多金属矿。文章通过对二郎坪群的沉积建造特征、变基性火山岩的形成环境和岩浆来源特征的研究,认为二郎坪群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其盆地规模和岩浆来源在盆地东西方向上存在差异,而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与二郎坪群的形成环境和变基性火山岩岩浆来源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二郎坪群弧后盆地在海底喷流作用下形成了不同成矿元素组合的铜-锌型和铅-锌型两种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67.
在内蒙古东部好老鹿场地区1∶5万区调工作中,发现了一套新的岩石组合,分别由铁镁质堆积岩、基性岩墙群、蚀变基性火山岩等组成。该套岩石组合经较强的构造破坏,呈大小不等的岩块产于本巴图组砂板岩之中。总体延伸方向呈近东西向展布,明显受区域性构造控制。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表明,辉石橄榄岩、辉长岩具有低A l、贫Ca和富Na的特点,MgO/(MgO FeO)比值为0.25,MgO含量偏低。稀土元素总量偏低,为76.03×10-6~114.81×10-6,轻重稀土富集不明显,分馏作用较弱。∑L/∑H为0.73~0.8,配分曲线呈平坦的“W”型,δEu=1.03~1.23,略显正异常。基性火山岩具明显的富Fe、Mg、Na,贫A l、Ti、K的特征,微量元素显示形成于洋中脊环境。同时在辉长岩中获得单颗粒锆石U Pb年龄为362.4 M a,时代为早泥盆世晚期。其形成环境为洋中脊,属于泥盆纪古亚洲洋消减部分的残留体。  相似文献   
68.
早中生代的扬子大陆向华北大陆的深俯冲碰撞作用以及中、新生代的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作用是国际大陆动力学问题研究的两个热点。然而,把它们有机联系起来,探讨深部岩石圈演化动力学过程的研究还很少。报道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CCSD-PP1)橄榄岩的矿物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这些橄榄岩亏损玄武质组分(如低w(CaO+Al2O3)、高Mg^#等),并经历了中元古代来自软流圈的碳酸岩熔体的交代作用和早中生代的超高压再平衡过程。结合已发表的华北捕虏体橄榄岩资料,对这一橄榄岩的原始地幔属性进行了分析。发现CCSD-PP1橄榄岩与华北古老岩石圈地幔组成相似,是早中生代来自华北岩石圈的构造侵入体。早中生代华北岩石圈的伸展减薄与苏鲁超高压变质岩石的折返提供了早期软流圈物质上涌的构造体制。  相似文献   
69.
姬红星 《物探与化探》2007,31(3):218-220
新疆西天山艾肯达坂组火山岩的岩石学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等研究证明,本区火山岩由基性火山岩和中性火山岩组成,火山岩均属于钙碱性系列,二者均具有低钾、富钠的特点。这些火山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属于轻稀土富集型,明显地表现为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陡倾,而重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相对平坦的特征。这些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特征证明本区火山岩形成于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70.
综述了当前对基性-超基性岩床和层状岩体的边缘反转现象的传统解释模型,包括围岩混染、岩浆多期注入、岩浆分层、过冷却、晶体沉降、流动分异、结晶和成分对流以及逐渐减少的颗粒间熔体量.详细论述了这些模型的优缺点,认为Soret效应是目前对边缘反转现象比较合适的解释,讨论了中国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朱布岩体的Soret成矿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