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4篇
  免费   275篇
  国内免费   678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2165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15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5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3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构造脉体作为构造流体的宏观标志记录了与构造运动有关的流体来源、形成环境条件和动力学等信息。大巴山构造带是一个典型的陆内造山带,发育了代表构造前、同构造期和构造后3期构造流体的方解石脉(V1、V2和V3)。本文在对构造后伸展背景下形成的方解石脉(V3)野外产状、几何特征和围岩力学性质统计分析基础上,通过其形成古应力场恢复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V3脉体形成环境条件及其流体来源。结果表明,V3脉体走向以NE SW向为主,脉体倾角较陡,大多近于直立,其形成的主应力轴σ1,σ2和σ3方位分别为67°∠76°、200°∠13°和293°∠10°,形成时的应力场为NW SE向拉张。V3脉体形成时流体压力pf<σ2<σ1,流体超压Δsi在92~167 MPa,形成最大深度为1.8~7.2 km。δ13C δ18O反映V3方解石脉形成与围岩碳酸盐岩脱CO2作用有关,V3方解石脉流体包裹体水的δD δ18O同位素分析表明其为盆地内部变质建造水向浅部迁移并有浅部表生水的参与。结合大巴山前陆构造广泛存在的异常高压流体,认为大巴山前陆在晚白垩世-古近纪时期处于伸展构造背景下,原来封存在深部的异常高压流体超压Δsi突破围岩形成裂缝,并上升到浅部与表生流体混合沉淀形成了V3脉体。  相似文献   
932.
脉红螺壳口通常有3种颜色:“黑白条纹螺”、“中间螺”和“橙色螺”。本论文对3种壳口颜色的脉红螺分别进行了形态学和mt16SrRNA、COI基因片段序列比较分析。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除厣宽/壳高、厣高/壳高、厣高/体螺层、厣高/壳口长、厣高/壳口宽、厣高/厣宽的形态学特征指数和出肉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相关变量具有显著差异,且对湿重的影响效果不同。“黑白条纹螺”壳口长和壳口宽对湿重影响最大,而“中间螺”和“橙色螺”各形态特征对湿重均无显著的直接影响。根据各形态特征均值建立的居群形态聚类图显示,“中间螺”和“橙色螺”形态差异较小,二者与“黑白条纹螺”的形态差异较大。然而基于mt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三种壳口颜色的脉红螺无遗传分化,为同一种。  相似文献   
933.
一、变质超基性岩的空间展布与岩石学特征 笔者等通过在嫩江县科洛一带1:5万地质填图,在中元古代变质地层一新开岭岩群中发现多处角闪岩构造透镜体,主要分布在“科洛地块”东缘双泉-科洛-青年点一带。以往地质工作(嫩江县1:20万区调)也曾有发现,并获得r2300Ma的Sm—Nd模式年龄,  相似文献   
934.
黑龙江省宁安市英城子金银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区内地貌特征为低山丘岭,矿区范围严格受东西苇塘河控制,矿体基本分布在其中间夹持的地带。海拔高度为350m~500m。金银矿化主要分布在近东西走向的花岗质糜棱岩化带中。含金韧性剪切作用明显。作者根据矿区长期工作实践,对英城子含金石英脉的标型特征进行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35.
桂西辉绿岩型金矿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辉绿岩型金矿是桂西微细粒型金矿的重要矿床类型之一,但桂西辉绿岩(玄武岩)区域金丰度仅为2.45×10-9,不具备形成金矿的物质基础。为此,文章对此类金矿的形成机制、物质来源(金源)以及矿床类型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此类金矿属于改造型金矿,金主要来源于基性岩浆对地层含金地质体的混熔改造,并指出那坡等地是广西寻找该类金矿最具潜力的地区。  相似文献   
936.
河台金矿是一个强烈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金矿床,金的成矿主要发生在热液蚀变成矿期的金石英脉阶段和金硫化物阶段,形成的矿石有蚀变糜棱岩型和富硫化物石英脉型.富硫化物含金石英脉中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显示早加里东期是河台金矿床主成矿期,成矿年龄为492±16Ma;矿区燕山期伍村花岗岩的单颗粒锆石年龄为153.6±2.1Ma;结合已有的同位素资料,认为河台金矿床是华南加里东期构造-变质-岩浆作用及成矿作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早加里东期造山作用同期的造山带型金矿床,并可能有燕山期的热液叠加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937.
模糊模式识别法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是我国铬铁矿最大产出区与成矿远景区,其铬铁矿产出主要受超基性岩体控制.本文使用西藏某区超基性岩体中氧化物百分含量数据,运用模糊模式识别理论,采取随机抽取测试岩体方式,对含矿性已知岩体进行识别,比较几种不同贴近度识别.结果发现海明贴近度识别正确率最高,并使用海明贴近度对含矿性未知岩体进行识别,其结果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938.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及采集样品的微观分析,文中详细研究了新疆乌苏地区新近系发育的石膏脉特征,并从古沉积环 境、成岩作用、风化作用和溶盐水注入期次等方面分析了石膏脉的形成过程。该区石膏脉发育形态特殊,主要是由两横两 纵4条线状主控石膏脉派生出的各种产状石膏脉组成,呈龟壳状。通过分析认为该石膏脉的形成过程共经历过4个阶段,炎 热的古沉积环境为沉积大量的石膏矿物奠定了基础,先成岩后胶结的成岩作用为石膏脉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加上强烈的 风化作用和多期地表溶盐水注入和析出,形成了现今的龟壳状结构石膏脉。该套石膏脉的存在为推测盆地中心可能存在天 然储层裂缝改造区提供线索,并对西北地区新近纪干旱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39.
通过对复兴村金矿床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元古宇老岭群大栗子组和珍珠门组是重要的含金矿源层,也是主要的容矿围岩.区内的NNE、NW向断裂破碎带是重要的的控矿构造.断裂破碎带内分布的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是金矿重要的找矿标志,并存在后期氧化富集带.燕山期花岗岩作用区,特别是闪长岩脉与矿体相伴处是是富金矿(化)体.相关的成因机制分析表明,复兴村金矿床在成因类型上为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多因复成的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940.
雷登林  田程  钟健 《贵州气象》2012,36(4):55-57
借助CINRAD/CD天气雷达的雷达状态监控,通过其报警状态信息,再通过观察其器件外观状态、及利用仪器仪表的检测分析,能落实故障器件的定位。对于较复杂的或涉及片级元器件的故障,则需在透彻理解雷达电路原理的基础上逐级检测分析,直至查找出并修复故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