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21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662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91.
南海西缘断裂带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西缘断裂带以8°N为界分为南北两段。主断裂是一条形成于中生代的基底断裂,在新生代为持续活动的断裂带,并控制了沿断裂带及其邻近分布的新生代盆地的发育。断裂带内无磁性的高密度岩体属于印支期或燕山第1,4,5期之中的某一期花岗岩侵入体,它很可能是燕山晚期的产物。该断裂带的基底断裂在万安盆地的延伸段位于盆地中部;万安盆地东缘断裂带是新生代以来受盆地中部基底断裂右行走滑的扭张应力作用,在盆地东部边缘引发断陷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92.
新疆柯坪中古生代无颌类及鱼类新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立伍  潘江  赵丽君 《地球学报》2007,28(2):143-147
本文记述了新疆柯坪志留纪塔塔埃尔塔格组中发现的盔甲鱼类一新种,张氏南疆鱼 Nanjiangaspis zhangi sp.nov.)和汉阳鱼类一未定种(Hanyangaspis sp.).前者以横椭圆形的前中背孔,7对侧横管,2对背中管等特征归于南疆鱼属,并以瘤点状纹饰等特征区别于南疆鱼属型种;后者的前腹片特征和雪花状纹饰表明其归属于汉阳鱼类,在前腹片形状上与属型种稍有一些区别.文中还记述了一件发现于克兹尔塔格组的节甲鱼类化石(Arthrodira indet.).  相似文献   
793.
准噶尔盆地西缘二叠-三叠系扇控成岩储集相成因机理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对准噶尔盆地西缘前陆冲断背景下形成的扇控沉积储层特征的研究,发现沉积、构造、流体和热演化4种机制是主要的成岩成孔作用,各自的成因机理不同,据此提出了4种成岩储集相成因机制和相应的发育模式。指出二叠-三叠系储层孔隙空间主要以溶孔为主,发育粘土收缩孔缝、粒内缝、颗粒溶蚀、沸石溶蚀、构造缝及气孔等多种成岩储集相。不同成岩成孔机制相互配合是形成该区有利成岩储集相的条件,预测断裂发育区油气勘探有利埋深度可达7000m,非断裂发育区油气勘探有利埋藏深度可达4500m,改变了原来对该地区有效储集层埋藏下限深度为3500m的观点。这对我国类似地区的有利成岩储集相预测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94.
塔里木盆地西部喀什地区新生代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基于纵贯喀什地区4条地震剖面的精细构造解析,建立了喀什地区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地质模型,认为该区新生代晚期不仅受南天山造山带南冲挤压的控制,也受到来自西昆仑的北冲推覆作用的影响,从而将喀什地区的冲断构造划分为北部的"南天山前陆冲断系统"(西段可称"阿图什前陆褶皱冲断带")和南部的"西昆仑前陆冲断系统"两部分。通过平衡恢复技术,定量计算了这两部分的最小水平构造缩短量分别为43.7 km和4 km,剖面总的缩短率为50%。综合构造演化序列和保存条件分析,认为北部深层成藏条件较好,优质储层是否发育是钻探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95.
柯坪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西北缘, 是南天山南缘冲断系统的一部分。根据野外实际考察和地震剖面解释, 总结了该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发育于古生界、以寒武系膏盐层为主滑脱层、叠瓦状冲断、暴露式冲断前锋、断层传播褶皱、前展式冲断、形成于上新世-第四纪。根据平衡剖面的恢复, 柯坪冲断带的构造缩短量最小为29.1%~40.7%。   相似文献   
796.
塔里木盆地古近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露头、钻井岩心及测井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周边露头及盆地内钻井剖面的古近系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界面,把塔里木盆地古近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其中,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发育3个层序,从下到上为S1,S2和S3。S1大致相当于库姆格列木群底部的砾岩段、膏泥岩段到白云岩段,在塔西南地区相当于土依洛克组。S2和S3大致相当于库车坳陷库姆格列木群上部两套膏盐岩段以及塔西南坳陷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及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的两套膏盐岩段。始新世晚期-渐新世(苏维依组沉积期)发育1~2个三级层序,即S4和S5。S4相当于库车坳陷的苏维依组和塔西南坳陷巴什布拉克组的主体,S5仅在部分钻井中见到,以苏维依组顶部局部发育的扇三角洲相砂砾岩为代表。在这些层序中,低位体系域往往以发育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及辫状河道相砂砾岩以及咸化潟湖或蒸发台地相厚层膏盐岩为特征,而水进体系域多以滨浅湖相泥岩和粉砂岩为主,高位体系域则主要为碳酸盐岩及富泥质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797.
塔里木地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本文是《塔里木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一文的延续。塔里木地区是以当今的塔里木盆地为主体并包括其周边山地的广大地区,北至中天山,南至西昆仑山,西至我国国界,东至阿尔金山,面积逾100万km2 。在98个露头剖面和钻井剖面的各种单因素定量及定性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塔里木地区奥陶系下奥陶统两河口阶和红花园阶、中奥陶统大湾阶和牯牛潭阶、上奥陶统庙坡阶、上奥陶统宝塔阶、上奥陶统临湘阶和五峰阶5个作图单位的各种单因素图,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出了相应的5个地质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图。这些岩相古地理图的最主要特征是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的划分和确定都有确切的定量资料及定量单因素图为依据。这种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图在塔里木地区还是首次出现。在早奥陶世两河口期和红花园期,塔里木地区主要是碳酸盐台地,其中散布着各种滩。其北部为南天山盆地,东部为塔东盆地,南部为西昆仑台地,其东侧为东昆仑台地和柴达木台地。无陆地和云坪,盆地面积相当大。这与该地区寒武纪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大不相同。这表明早奥陶世的海进比寒武纪的更甚了。中奥陶世大湾期和牯牛潭期的岩相古地理面貌与两河口期和红花园期的相似,但南天山盆地西部扩大了,从而形成了柯坪盆地。这是一个重要变化。庙坡期的古地理面貌与大湾期和牯牛潭期的相似,但滩少了,这标志着海进又发展了且可能到达了盛期。至宝塔期,在塔里木台地的东南部,碎屑岩发育,这是塔里木碳酸盐台地向碎屑岩台地变化的预兆,是海退的标志。到晚奥陶世的临湘期和五峰期,塔里木台地基本上变成了1个碎屑岩台地。这是一个重大变化。这标志着塔里木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海进海退旋回的终结。  相似文献   
798.
华南上扬子区是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但由于交通等因素,该区西缘(今昆明—西昌—成都之间)赫南特期浅水相沉积的时空分布规律仍不清楚。文章通过总结近年来的调查新成果与已发表资料,系统分析了研究区赫南特期地层划分对比和古地理,并取得一些新认识。在赫南特早期,研究区以含较凉水壳相动物群(TBF 1)的泥灰岩、灰岩发育为特色,统归入观音桥组(近岸相仅包含其下部)。赫南特中期开始发生明显的相带分异:近岸一侧广泛发育一套含暖水壳相动物群(TBF 2)的生物碎屑灰岩,归于观音桥组上部,向远岸一侧相变为黑色笔石页岩(龙马溪组底部)。至赫南特晚期,近岸的少数地区(如镇雄北部)以产出暖水壳相动物群(TBF 3)的粗碎屑沉积为特色,创名尾坝组;远岸一侧与前一时期类似,以龙马溪组底部黑色页岩沉积为代表。文章还通过综合已知数据,分别对区内赫南特早—中期和晚期古地理进行高精度重建。  相似文献   
799.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是一种沉积机理特殊而又有重要意义的沉积现象,在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桑塔木组广泛发育.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钻(测)井资料、岩芯观察描述、室内样品分析等,对其混合沉积的沉积特征、沉积类型、沉积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微观上表现为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沉积物组分的混积岩...  相似文献   
800.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沉积地层特征及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玉尔吐斯组沉积时期水体氧化-还原环境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探讨了玉尔吐斯组黑色岩系有机质富集机制及烃源岩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玉尔吐斯组可分为5段:底部黑色含磷硅质岩段,下部黑色泥岩段,中部灰色白云岩段,上部黑色页岩与灰色微晶灰岩互层段,顶部浅灰色粉晶白云岩段。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氧化-还原指标及热液示踪参数显示玉尔吐斯组黑色岩系不同层段的形成环境存在差异:底部硅质岩形成于缺氧环境,热液活动显著;下部黑色泥岩形成于强缺氧硫化环境,热液活动较强;上部黑色页岩形成于贫氧-氧化环境,热液活动较弱。综合研究表明:玉尔吐斯组黑色岩系沉积时期,水体先变深后变浅,氧逸度先降低后升高,古生产力逐渐减弱,在缺氧的水体条件和热液作用主导的高生产力综合控制下形成了以玉尔吐斯组下部黑色泥岩为代表的优质烃源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